能源安全無法保障,再好的戰略也會走入死衚衕。
最近,德國經濟部長呼籲德國民眾減少取暖、桑拿和沐浴次數。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德國正在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
這進一步將德國的能源戰略逼入死衚衕。
德國能源戰略,給我們帶來什麼警示?

一位德國的網友,歷數了德國在能源上的各種騷操作,併發出靈魂拷問:
我們是不是最白痴的國家?

德國網友的靈魂拷問
我們先來看一下,德國在能源上的幾個騷操作:
一是關閉了所有的核電站。
作為原子能技術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德國也是全球建設核電站最多的國家之一。
巔峰時期,德國共建造了17座核電站,貢獻了德國總髮電量的四分之一。
2001年,德國通過《核能法》修正案,規定「禁止新建任何民用核電站;現有運轉中的核電站在投入使用的第32個年頭要停止運轉」。
2011年,德國議會高票通過《核能法》第13次修正案,進一步明確,核電站運營商必須逐步在2022年前永久關閉剩餘核電站。

德國放棄核電計劃 圖片來源:新華社
也就是說,今年底,德國境內的核電站,將全部關停。
二是關閉了燃煤電廠。
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之一,境內共有84座燃煤電廠。
2019年1月26日,在長達21小時的激烈談判後,德國煤炭委員會正式對外宣佈,達成淘汰燃煤電廠的時間表的共識,確定德國最晚將在2038年年底結束煤電。
2021年,德國新政府再放大招,決定2030年之前淘汰煤電,這比此前提前了8年。
三是建造天然氣發電廠。
關閉核電站和燃煤電廠,德國尋找的替代品是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

風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飯」,不大穩定,建設天然氣發電廠,便成為了德國的重中之重。
四是建設北溪2號,然後立即關閉它。
建設天然氣發電廠,首先需要天然氣。
德國的天然氣主要從俄羅斯進口,為了保障天然氣供應穩定,德國不顧美國的反對,極力推動「北溪-2」項目建設。

具體細節,可以看《一條影響世界局勢的管道:美國為何要拼命攪黃?》這篇文章。(點選標題即可閱讀)
就在2022年2月2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宣佈,暫停「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評審程序。
五是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
更絕的是,德國宣佈將在2024年前停止購買俄羅斯天然氣。

新聞報道

德國能源戰略,看起來有點前後矛盾,卻也有其內在的邏輯:
第一,環保是主線。
清潔能源,是全球能源的大方向。
一向重視環保的德國,更是要走在前列。
關閉燃煤發電廠,便是實現清潔能源的必然之舉。
建設天然氣發電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為了彌補燃煤發電廠關閉後出現的空缺,最終讓可再生能源占主導地位。
第二,安全是底線。
德國本來是大力發展核電站的。
1986年發生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讓民意發生逆轉,反對發展核電站的人數佔比一度達到了69%。
2001年,德國通過《核能法》修正案,宣佈要廢除核電。
彼時,這一修正案,爭議很大,德國也沒有100%下定決心。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福島核災,給了德國核電以致命一擊。

福島核災
德國在福島核災發生的2個多月後宣佈,關閉境內一半的核電站,並在2022年前實現全面廢核,得到了超過80%的支持。
第三,經濟是前景。
能源是個大產業,清潔能源則是未來產業。
德國希望,通過在本國淘汰傳統能源,刺激對清潔能源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同時,德國希望憑藉在新能源技術上的優勢,引領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趨勢,成為歐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發動機。
所以說,德國的能源戰略,是綜合考量的結果。

現在看來,德國的能源戰略,越來越走入了死衚衕。
一方面,德國大力興建天然氣發電廠。另一方面,又禁止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
這讓發電廠失去了天然氣的來源。
一方面,德國禁止煤炭發電。另一方面,由於擔心能源斷供,德國人紛紛搶購和囤積木柴。

新聞報道
燃燒木柴比煤炭更清潔?這兩種行為自相矛盾。
德國的能源戰略,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德國政府全面廢核電,被多家能源企業聯合訴訟。
十年糾葛,最終德國政府補償24億歐元,以「雙輸」結局收場。
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德國通過電費徵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費(EEG附加費)。
這也讓德國的老百姓,承受全歐洲最高的電價之一。

可再生能源附加費(EEG附加費)
核電的減少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將繼續推高電費,進而不斷擠壓消費者,推高通脹。
廢除核電站,也遭到德國工業界的強烈反對。
他們認為,放棄發展核能所導致的電價上漲,將削弱德國製造的競爭力。
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還是能源的來源。
有研究機構警告,若俄羅斯能源供應中斷,德國恐面臨2400億美元的產值損失。
這個代價,就太大了。
那麼問題來了,德國能源戰略,為了落得如此田地?
其一,被環保組織忽悠,步子邁大了。
發展清潔能源,大方向沒有錯,關鍵在於達成目標的時間和路線。
從2020年德國發電結構看,德國煤炭、核能佔比合計超過了三分之一。

2020年德國發電結構
眾所周知,水能、太陽能這些可再生能源的供應不太穩定。
徹底關停核電站和燃煤電廠後,如何彌補空下來的電力缺口,需要一個穩健的行動路線。
然而,在環保組織的宣傳下,德國已經形成了一股環保風暴。
社會上的最新民調顯示,90%的人反對造新的核電站,62%的人同意用太陽能和風能取代核電和煤電。
在這種環境下,德國政客自然不會冒著自己政治生命斷送的風險,去支持核電和煤電。
德國的核電和煤電,被迅速判處了「死刑」。
其二,生不逢時,政治化作祟。
德國的能源戰略,有點生不逢時。
按照德國的計劃,關掉核電和煤電後,靠天然氣發電廠補位,最終順利過渡到可再生能源。
然而,這兩年趕上了全球能源供應緊張。
特別是俄烏衝突。
受制於立場,德國不得不決定暫停進口俄羅斯能源。
能源問題政治化,這完全打亂了德國的戰略佈局。
在我看來,德國能源戰略之所以走入死衚衕,是核心出了問題。
一國之能源,核心是什麼?
不是環保,而是安全。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保障能源安全,對保障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從戰略優先級上看,安全要大於環保。
環保、清潔固然是能源發展的大方向,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應該循序漸進,千萬別像德國那樣冒失激進。
特別是當今世界,地緣政治激盪,能源供給的不確定性增加。
一味地追求清潔環保,可能會犧牲掉能源的獨立自主。
能源安全無法保障,再好的戰略也會走入死衚衕。
在能源政策上,不能學德國,不要犯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