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多個國家出生人口創下了低紀錄。最新的預測認為,世界人口減少將比想象中更早到來。
無論是出於經濟、社會的原因,還是思想的轉變,不願生娃已成了全球趨勢。在法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選擇了絕育。
01
全球人口將在下半世紀減少
《費加羅報》報道,近日,「全球挑戰基金會」(GCF)發起的Earth4All項目對本世紀人口增長趨勢作出了新的預測,結果與此前聯合國的評估一樣,人口增長減速已不可避免;而且,新預測認為,隨著明顯的全球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將來得更早、更快。

▲ Earth4All的Twitter上稱,隨著明顯的全球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將來得更早、更快。 (圖片來源:Twitter截圖)
在聯合國的預測中,全球人口在本世紀中將達到97億,然後繼續增長至2080年達到104億的峰值,然後至本世紀末只會「稍微下降」。
Earth4All的研究模擬了兩種情形,但無論那種,人口增長只會持續至2040-2046年,峰值來得更早,而且更低,約為85億至90億;至2100年,世界人口將為60億至73億左右,比聯合國預期低了許多。

▲ 根據Earth4All的預測,第一種情況下,世界經濟繼續沿著與過去 50 年相似的道路前進,許多最貧窮的國家最終擺脫極端貧困,全球人口在本世紀中葉達到 88億 的峰值,然後到 2100 年下降到 73 億;在第二種情況下,到 2040 年左右全球人口將達到 85 億的峰值,到本世紀末將下降到 60 億。 (圖片來源:Earth4All官網)
研究的作者之一、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卡勒格里(Beniamino Callegari)解釋,聯合國的研究僅基於歷史人口資料去推測未來的演變趨勢;而Earth4All的模型則把社會經濟、以及地球資源能力等要素的複雜關係考慮在內,更重要的是,把目前正發生的生育率普遍下降的因素計算進去。
02
法國專家:減速早已開始 年輕人絕育斷「後路」
在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Ined)人口學家皮鬆(Gilles Pison)看來,世界人口增長減速其實已經開始了。他指出,全球人口增速在大約60年前達到了+2%/年的最高點,之後這個增速就一直在放緩。最主要的原因,正是生育率下降。今天,一名女性平均生育2.3個小孩;在1960年代為5個小孩;在聯合國的模擬中,2100年時將為1.8個。

▲ 法國每個女性平均生育1.87個孩子,德國是1.6個孩子,西班牙和義大利都是1.34個孩子,歐洲每個女性平均生育1.6個孩子。 (圖片來源:歐盟統計局)
不過,皮鬆指出,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正值生育年齡的人口總體比老年人口多,因此一段時間內增長還將保持正向的。他覺得有必要向那些「認為人口過剩的人們」解釋清楚,「不必抱有能讓人口立即停止增長的幻想。」
然而,越來越多的法國年輕人已踏上了主動絕育的道路。而且,年輕男性顯得比過往更「積極」:2021年,由醫保報銷的男性輸精管結紮手術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女性輸卵管結紮手術。

▲ 據醫保統計,2021年,23306名男性做了結紮手術,幾乎是10年前的(2010年僅1908例)12倍!。 (圖片來源:Twitter截圖)
理論上,男性結紮是可逆的;也有部分堅決者希望永久性絕育。但90%的醫生會拒絕為40歲以下的人做這樣的手術。2001年的法律允許成年男性在「自由、有充分理由及深思熟慮」的條件下,申請絕育手術,並且必須等待4個月的冷靜思考期。
在南特執業的婦科-外科醫生大衛(Philippe David)看到,前來尋求絕育的諮詢已佔據了他一半的工作時間。以前,他會拒絕為從未有過孩子的年輕人絕育;如今他改變了主意。現在他覺得這「可以考慮,但必須是在特殊情況下。」只是, 「特殊的情況」正變得普遍。
24歲的阿德(D)想做絕育的理由,是因為「地球已經太擁擠了」,所以他不會主動生小孩,而且想保證「不會繁殖下一代」。
今年29歲的TC拒絕「學習、工作、結婚、生娃、退休」的「標準人生」,他深信應該把時間花在「思考人生並活出自己的思想」。出身優越的TC是一名社工,見慣了貧困家庭,「養兒防老?這毫無價值,」在他看來,「想在世界留下印記,還不如寫一本書!」而且,「生一個孩子,這個地球上又會多出一個消費者。」
即使跟朋友談起他想絕育的話題,TC也毫無顧忌。身邊的朋友也有不想生娃的,也有後悔的——後悔生了的。同居8年的女友也是志同道合,如果TC去結紮,她會很高興,這樣她就可以摘掉宮內節育環了。
24歲的G的理由則比較實際,純粹因為「養娃太佔時間」。同居5年的女友寧願「改變主意時去領養」,因為「拯救一條已存在的生命,比在地球上再添加另外一條生命更有意義」。
N是一名不到30歲的女生,光是想一下懷孕她就「想吐」,所以當她聽說可以絕育時,她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釋放」。雖然她的不育主義導致與伴侶的感情破裂,但她也不後悔,「大不了以後還能求助人工輔助生育(PMA)」,她說。
03去年多國出生人口創新低 全靠移民「撐著」

法國:一年只增20萬人 3/4是移民
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今年1月公佈的資料顯示,2022年法國出生人口數創下了二戰以來的歷史新低,居民數增長主要依靠移民。
2022年,法國有723000人出生(比2021年減少19000人),是1946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出生率下降的部分原因是20-40歲育齡婦女人數減少,主要原因是總和生育率(每位婦女的孩子數量)下降,2022年每位婦女1.80個孩子,而2021年為1.84。

▲ 從1957年到2022年法國生育資料。 (圖片來源:法國國家統計局)
雖然居民數量增長了20萬人,但其中四分之三都是移民

加拿大:新增人口創紀錄——幾乎全是移民
加拿大統計局最新的資料顯示,2022年加拿大人口增長創下了歷史紀錄,增加了105萬人,但其中約96%的增長是由於國際移民。
統計局說,這一增長使得加拿大保持了G7國家中人口增長最快國家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人口增長率為2.7%,這樣的速度將導致加拿大人口在大約26年內翻一番。

日本:出生人口創百年新低
綜合新華社及中新社報道,2022年,日本出生人口首次降至80萬以下,創下百年來的新低,而且,這也是日本連續7年新生兒數量下降,「少子化」問題正迅速升溫。出生人口低值也比專家預想的早來了11年。

▲ 日本從2004年到2021年出生率,死亡率和結婚率的變化。(網路截圖)
而加劇出生率下降的,除了疫情這個特殊因素,根本還在於日本人「晚婚」或「不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女性不太願意生育,」日本綜合研究所一名高級研究員解釋稱,「除經濟和就業問題外,性別差異所帶來的問題也應該得到改善,因為這給女性在育兒方面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官員們擔心,「少子化」愈演愈烈,可能會演變為改變社會和經濟基礎的危機。

韓國:超6成新生兒為頭胎 獨生子女比例增加
韓國統計廳26日發佈的資料顯示,韓國2022年有24.9萬名新生兒出生,創下有統計以來最低紀錄;新生兒中頭胎佔比62.7%,為1981年有統計以來最高水平。
分析認為,這表明韓國獨生子女家庭佔比增加,低生育率問題加劇。受女性推遲生育、育兒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韓國家庭選擇只生一個孩子。
韓國女性初次生育年齡平均從1993年的26.2歲,提高到2021年的32.6歲。而通常頭胎生得越晚,生二胎的可能性就越小。
韓國保健福祉部去年的報告,韓國月均育兒開支為97.6萬韓元(約合5153元),約佔家庭月均收入的19.3%。
與此同時,韓國不少民眾不再認為生娃是「剛需」,尤其是20多歲的人群中,認為婚後一定要生孩子的人佔比僅為44%。
(歐洲時報/ 夏洛特編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