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心已變,其意已決,多留無益。
原創
這兩天,SOHO中國發布公告,黑石發出全面收購要約,以236.57億港元取得SOHO中國的控股權。
這意味著,「房地產大佬」潘石屹徹底清倉了中國資產,累計套現超400億元。
與此同時,潘石屹不斷在美國花錢買樓。
潘石屹是「第二個李嘉誠」嗎?

賣掉SOHO中國,2019年就有傳聞了。
去年3月,有媒體報道稱,黑石集團正在與SOHO中國進行私有化談判,交易共計約40億美元。
受此訊息刺激,SOHO中國股價還大漲了一波。
不過,受疫情影響,雙方談判陷入停滯。
僵持到8月份,SOHO中國發布公告,宣佈終止早前的私有化事項。
到了11月,又有傳聞。
只是,這次的主角從黑石資本變成了高瓴資本。最後,被證實為謠言。
這次,算是塵埃落地,也是業界預料之中的事情。

SOHO中國發布公告
因為從2014年開始,.潘石屹就開始變賣資產。
彼時,作價52.3億元向金融街出售了海倫廣場、靜安廣場兩個物業項目,以30.5億元,將凌空SOHO約10萬平方米的物業,賣給了攜程控股;
2015年,以84.93億元出售所持有的上海外灘國際金融中心8-1地段50%的股權;
2016年,以32.2億元將上海SOHO世紀廣場賣給了國華人壽保險;
2017年,以85.8億元出售上海虹口SOHO以及凌空SOHO剩餘物業。

SOHO中國出售項目情況
賣來賣去,SOHO中國只剩下了北京望京SOHO、上海外灘SOHO等8個項目,業內稱之為「八大金剛」。
這八大金剛,是SOHO的家底,也是最核心的資產。
潘石屹曾說:
我心目中永遠不能銷售的項目是外灘SOHO(位置太重要),望京SOHO(太漂亮),只要這兩個項目在的話,我還是(房地產)發展商。
那麼,潘石屹為什麼還是賣了呢?

在商言商,賣掉資產,關鍵還是生意不好做了。
SOHO中國,是一家頗為另類的地產公司。
1995年,潘石屹和其妻張欣聯手創辦SOHO中國,主要在北京和上海城市中心開發高檔商業地產。

潘石屹和張欣
SOHO中國首次將兼具辦公及住家功能的「自由空間」成體系地引入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
SOHO中國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具有獨特外觀設計的寫字樓,稱得上所在城市的地標。

望京SOHO
2007年SOHO中國順利在香港上市,風頭足以與萬科、恆大媲美。
今天再看,SOHO中國已難望萬科、恆大之項背。
當然,這與SOHO中國獨特的商業模式有關。
自2012年開始,SOHO中國提出從「銷售」向「自持」物業轉型,其主要收入來源,也從賣樓轉變為收租。
僅靠收租,生意是做不大的。
一方面,自2013年開始,SOHO中國幾乎沒有拿地蓋樓。加上不斷出售資產,旗下的物業不增反減,租金自然上不去。
另一方面,寫字樓經濟易受經濟週期影響。經濟向好,租金上漲,空置率下降;反之,則租金下降,空置率上升。
看財報,SOHO中國2020年營業收入約21.92億元,同比增長約19%,看起來增長勢頭還不錯。
但要知道,2007年,SOHO中國的營業收入就有69.53億元。巔峰時期的2013年,高達146.2億元。
30年前,潘石屹就進軍房地產。從整個職業生涯看,現在實在是他職業生涯的低谷。
沒啥意思了。
人設接連翻車,也讓潘石屹覺得「差點意思」。
除了做生意,潘石屹還熱衷公共事務,早年關注北京霧霾,又搞攝影,做木工,後來又幫助老家甘肅天水農民賣蘋果。
他的微博粉絲數高達2000多萬,儼然一位影響力甚強的大V。

潘石屹微博
遺憾的是,潘石屹苦心塑造的人設形象,頻繁翻車。
比如,潘石屹聲稱「關注霧霾比發展房地產更重要」,還拍照曝光霧霾天氣。

潘石屹拍霧霾
最後網友發現,他駕駛的是大排量燃油汽車,還在高速公路上隨意停車。
又如,去年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潘石屹在微博上聲援武漢,最後被發現一分錢也沒捐。
還有就是他向哈佛大學捐贈了1500萬美元,被質疑為其兒子入讀哈佛買門票。
頻繁被打臉,潘石屹可能覺得在中國待不下去了。

在中國賣賣賣的同時,潘石屹在美國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1年開始,潘石屹夫婦就先後斥資30億美元,在美國買樓。
2019年末,潘石屹在一個月之內就註冊了7家境外公司。
潘石屹的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李嘉誠,甚至有人喊出「別讓潘石屹跑了」。
只要清倉的程序合法合規,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焦慮。
潘石屹的跑路,並不能代表什麼。
因為黑石資本願意接盤,已經說明中國市場仍被看好。
事實上,1月份至5月份,中國吸引外資48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4%,較2019年同期增長30.3%。
潘石屹清倉,只是他的個人行為,並不具有普遍性。
其心已變,其意已決,多留無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