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人示威反退休改革!「黑塊」其實很「白」?月薪4200歐,打砸只為反資本主義…

3月28日,法國迎來第10波反退休改革罷工遊行。法國內政部的資料顯示,當天全法74萬人參與遊行,少於上週二(21日)第9波活動日的108.9萬人,CGT工會則稱有超200萬人;在首都巴黎,警方稱9.3萬人遊行,而工會則表示有45萬人(少於21日工會宣稱的80萬人)。當晚,各大工會決定在下週四4月6日舉行第11波全國罷工遊行。

一身黑衣、黑帽子、黑色護目鏡,混在示威人群中,向警隊發起突襲,燒車、砸櫥窗……近日,「黑塊」(Black Bloc)重出江湖,在法國反退休改革大遊行中、上週六演變成暴力事件的抗議水庫興建項目的示威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黑塊」因其打扮和破壞的行為,常被歸類為趁亂的「打砸搶」分子。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群「有志青年」。

歐時記者直擊

▲ 3月28日,法國抗議者繼續發聲:退休金改革尚未結束,我們不會屈服!(歐時記者梁家銘採訪報道)

法國第10波反退休改革罷工遊行現場(法新社圖)

▲ 法國第10波反退休改革罷工遊行現場。(法新社圖)

01

源自德國 在美國「揚名」 近年活躍於法國

綜合法新社、《西南部報》及《Marianne》等法媒報道,「黑塊」(Black Bloc,簡稱「BB」)的叫法是1980年代的德國警察所取的。當時在柏林的反核示威活動中,左翼激進分子通常身穿黑衣來隱藏身份,並且組成「群塊(bloc)」來保護盤踞點。1999年,「黑塊」在美國西雅圖舉辦世貿組織峰會時的示威運動,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報道,自此成為反全球化抗議活動的一個共同特徵。

「黑塊」首次大規模出現在法國,是2016年政府推出勞動法改革時。之後便活躍於「5·1」大遊行、黃衫軍運動,以及2021年反對《整體安全法》等示威活動中。

▲ 2019年5月1日的五一大遊行中,「黑塊」破壞商場玻璃門。(視訊來源:Twitter)

▲ 2020年12月5日,法國多個城市舉行遊行示威活動,反對政府提出的《整體安全法》法案,視訊為當時「黑塊」(Black Bloc)分子的破壞家樂福超市。(視訊來源:Twitter)

社會學及治安專家Fabien Jobard表示,「黑塊」更多是指一種抗議行動的戰術——一種把多個原本並無聯繫的小團體聚集起來的行動方式。

02

「抓不住的敵人」 目標明確

法國記者文森(Thierry Vincent)把「黑塊」稱為「抓不住的敵人」,「看似普通人,但又可能是任何人。」文森將其研究寫成《「黑塊」們在想什麼》(Dans la tête des black blocs)一書。

成百上千人的遊行隊伍中,「黑塊」可能只有10到20人,夾雜在工會隊伍裡,毫不起眼。但他們行動突然、且高度協調,可以在一個集結信號(比如一面球隊旗幟)下發動突襲,這令他們有別於無組織、單獨行動的暴力打砸分子。

他們下手的兩大目標是治安部隊(扔投擲物或肉搏)和店鋪櫥窗。他們有時候或會對記者出手,但不會針對路人或其他示威者。

法國示威遊行中的「黑塊」分子
法國示威遊行中的「黑塊」分子

▲ 法國示威遊行中的「黑塊」分子。

「黑塊」走在工會的遊行隊伍裡,卻並非與工會站在同一陣線。事實上,工會時常指責他們妨礙了示威活動的順利進行。「‘黑塊’與工會是世界上最好的敵人!」文森如此定義二者的關係。

在不同背景的示威活動中出現的「黑塊」們不盡相同。有時候,歐洲其他國家的人通過網路得知運動後,也會響應號召前來「增援」。

據文森觀察,一些「職業黑塊」每一場示威都參加;偶爾參加的「業餘黑塊」;本來沒想當「黑塊」,但「很生氣」的示威者,「以防萬一」穿上了黑衣……

03

出身「中產」 走向「無產階級化」

他們到底是誰?

在2018年的「5·1」大遊行中被逮捕的「黑塊」成員,他們的真實身份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其中三分之一是1990至2000年出生的年輕男女;5人尚未成年。還有5名外籍人士:一名德國人、一名比利時人、一名瑞士人、一名哥倫比亞人和一名敘利亞人。

其中一名涉嫌鬧事的「黑塊」,畢業於法國最優秀的工程師學校之一——巴黎中央理工學院(École centrale Paris),是一名月薪4200歐元的諮詢師,從來沒有過任何違法記錄。有一名男生的父親是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人員;一名女生的父親是金融界高管……

這與人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文森總結說,法國的「黑塊」們大多是大學生或高中生,也可能是教師、自由職業者,他們是「來自城市、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高的年輕積極分子」。

和人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法國的「黑塊」們大多受教育水平高(法新社圖)

▲ 和人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法國的「黑塊」們大多受教育水平高。(法新社圖)

內政部長達爾馬寧曾稱之為「小中產黑塊」,因為他們都是「出身良好家庭的孩子」。

「尤其是,許多人一開始看上去挺‘乖’的,穿的很隨意也乾淨整齊,襯衫或運動服……看著就像一群好學生,沒有龐克打扮或者一看就像作奸犯科的。」文森描述到。

文森指出,最初的「黑塊」,大多出身於教育文化程度高的中產家庭。他們的父母可能是教師、從事演藝界或新聞工作,通常在政治理念上偏左。還有不少出身郊區的大學生。

很多「黑塊」分子出身中產,他們打砸時有目的的找一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銀行、大型連鎖店等破壞以彰顯他們
很多「黑塊」分子出身中產,他們打砸時有目的的找一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銀行、大型連鎖店等破壞以彰顯他們

▲ 很多「黑塊」分子出身中產,他們打砸時有目的的找一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銀行、大型連鎖店等破壞以彰顯他們的理念。

他們通常以某種意識形態之名行動:無政府主義、自由共產主義、馬列主義,等等,當然還有反法西斯主義。而他們的共同理念都是要為「打倒資本主義」而「革命」。因此,他們在打砸時專挑代表「資本主義」的銀行、大型連鎖店(麥當勞等)、房產中介等,是一種「象徵性」的破壞。

不過,近來也出現了一些平民階層的激進分子加入「黑塊」,比如在巴黎的那些「足球流氓」。有些是專門來參加針對警察的運動。還有些之前的黃衫軍「黑化」而來。文森指出,事實上,「黑塊」與郊區平民青年的融合並不容易。總體來說,「黑塊」群體是相當「白」的(以白人為主),但這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們「郊區守護者」的身份「缺乏說服力」。

最後,文森強調,「黑塊」不是「邊緣人群」,他們是有著尋常職業的普通人。「他們不是‘中產黑塊’」,文森極不贊同內政部長的說法。在他看來,如內政部長的說法「十分荒謬」,最重要的是,「這掩蓋了(‘黑塊’)正越來越無產階級化的事實」。

「這種現象也蔓延到工會中了,他們不是說了嗎,‘傳統的抗議方式已經不奏效了,也許只有暴力和‘黑塊’才能起作用。」

(歐洲時報/夏洛特 編譯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