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安全的信念是怎樣被擊垮的呢?
一段8分鐘的錄音。
電話這頭,女生虛弱地說出一些不連貫的資訊,「河南大學」「明倫校區」……
而接線員的語氣卻像在質問,「到底需不需要車啊」「你那個校區在哪條路啊」。
甚至還拋下一句「我感覺你沒什麼事啊」。
結果是,女孩撥出120電話2個多小時後救護車才到達現場。
5月30日,中國河南大學大三學生彭美(化名),腦出血昏迷兩週後,不治去世。

6月7日,鄭州官方通報延誤救治事件結果——
排程員負有直接責任,予以開除。
聽完那段錄音,Sir相信沒有人能夠不怒上心頭。
現在的處理結果,平復了情緒最高的聲浪。
但留下的不安,還埋在更深的地方。
要解開。
必須重新正視這三個問題——
什麼是120。
什麼是正確的搶救。
什麼才是對生命的態度。
在三年前,一部紀錄片給過我們近乎完美的答案,觀眾毫不吝嗇地打出9.3。
今天,再把它找回來——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國內首部院前急救醫療紀錄片。
全程真實跟拍。
面對的是那些醫療中最緊急、最突發、最變幻莫測的場景。
看完讓人緊張,也讓人溫暖。
但今天對比之下,你才會發現——魔鬼都在細節裡。
我們能直觀感受到鄭州那個排程員溝通的無效,但究竟不專業、不規範的地方在哪?
看看標準的示範。
先說態度。
打120,通常都是遇到了意外狀況,患者可能難以正常溝通。
就算有人幫他打的120,也有可能手足無措。
-那個,人快不行了
-怎麼不行?
-(支支吾吾)
有的,不清楚發病原因。
-老人摔倒了?
-怎麼摔的?
-不清楚啊
但這些都不是排程員切斷交流的理由。
越是這樣的情況,越是要儘快蒐集可靠資訊,給到救護車,為病患爭取每一秒時間。

而在鄭州事件中,最為人詬病的,恰恰是排程員的語氣和態度——
漫不經心,好像事不關己。
女孩虛弱的語氣透著著急,作為搶救生命的一線人員,怎麼能不急呢?
時間就是生命。
用來形容120是最恰當的了。
專業的排程員,不是不能追問,但必須每個問題,都問在刀刃上。
是提問病史,方便醫生盤點藥物。
是預判病情,提醒急救組「做好馬上搶救的準備」。

高效精準的排程,才有逼近極限的速度。
一個細節讓Sir印象深刻——
救護車抵達後,急救員要求司機打頭陣。

違背常識?
原來,急救員從排程員那兒得知,病人心跳驟停,所以,他要讓步子最快的司機先搶救,讓醫生騰出手插管、問診。
再說專業。
電話錄音裡,女孩呼吸急促,說自己頭疼。
排程員無法準確判斷這是腦出血,不奇怪,但絕不至於認為,只是情緒不穩定,進而說:「你平靜一點。」
難道她沒有基本的醫學常識嗎?
據澎拜新聞,鄭州市急救中心所有排程人員,都經過專業培訓後再上崗。

那麼,培訓都有哪些內容呢?
鄭州市2013年公佈的《120排程指揮工作流程及規範》培訓課件,120排程員包括三大要求:
1、派診流程包括:問診、判斷、派診、跟蹤、監督、反饋六方面。
2、需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快速的反應能力、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豐富的醫學、地理及人文知識等。
3、若遇昏迷、心臟病、中毒、溺水等情況,排程員需進行靈活機動急救指導。
結果。
三大項全部踩空。
很難想象,遇到了像紀錄片一樣的複雜情況,她和同僚的排程工作將會變成怎樣。
凌晨四點,一位病人心肌梗死,需要馬上轉院。
用急救醫生的話說,心臟隨時可能停止。
排程員可不是打個電話就算,而是得實時追蹤病人在救護車上的情況。

120排程並不是打卡上班,接通了就有效。
而是一場接力衝刺——
每一通電話後,都有一個要爭取的最佳成績。
紀錄片裡解釋了一些黃金時間。
腦梗。
最佳治療時間是三小時。
溶栓治療是用藥物將腦血管內形成的血栓「溶解」,使得血流再通,挽救腦組織的功能,讓偏癱的肢體重新恢復肌力。


心梗。更短,只有4分鐘。
如果能及時搶救,死亡風險可以迅速下降,否則即使挽回生命,病人也會因為長時間腦部缺氧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
也就是說,搶救的時機,不僅關係到病人是否存活,也關係到搶救過來後,病人能康復的程度和他的生活質量。
第三集就有一個腦中風案例。
七十多歲的老人在浴室摔了一跤,她不知道自己已經中風,爬出浴室後打給了女兒。
但,女兒也不是專業人士,沒想到這麼嚴重,回家後才打給120。

這時,距離老人摔跤已經過去了三個小時,這意味著,已經錯過了腦梗塞溶栓治療的黃金時間——最嚴重的後果是,可能從此站不起來。

對於搶救。
不能只靠醫生的的妙手回春。
更主要的,還是要看送到醫生之前的衝刺速度。
應該衝刺的是誰?
是患者的家屬或身邊的人,是120司機和急救醫生。是接到電話的排程人員。
唯獨不應該苛責和催促患者。
因為他才是需要被扶起來的人。
在鄭州的那個排程員詢問中,她把責任推給了撥打電話的女孩——
你說不出具體地址,就不能怪我不派車。
你中途斷線,就說明你不是認真的。
好像,生怕是假的求助電話。
事實上,120電話被佔用的情況有沒有呢?
有。
而且還很常見。
但這是接線員置若罔聞的理由嗎?
《生命時速》中,我們不止一次看到救護人員的無奈。
因為他們一上門,發現——
你根本不需要120啊。
有人說一大早起來脖子疼得不能動。
看了看狀況,八成是落枕了。

有人打了電話,只是要送老人去養老院……
原則上120是只能送急診的,但醫生也打電話給中心詢問指示。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
一個獨居老漢,上午剛打過120,哥哥陪他醫院開藥;下午回家,他又打了一次,說是胸悶氣喘、醫院沒配藥。
醫生到場後檢查做了一堆,所有指數正常。


但他就是表現得很難受的樣子。
救護車只好把他送到醫院,醫生都說怎麼又是你,老熟人了。

好不容易送完了他。
他們接到一個任務,結果趕到商場一看,這不是那個老漢嗎?
在這逛著街呢。

最可能的解釋是,他寂寞了。
遇到這種情況,救護人員是氣不打一處來的。
自己白跑一趟不說,還耽誤了別的正需要搶救的人。
但哪怕這樣。
他們也絕不肯因「疑似」,就拒絕請求。
因為一次撲空,還可以趕去下一個現場。
而一次錯過,可能就永遠無法挽回。
只要市民撥打了120,我們肯定要去的,除非病人自己要求不去,然後我們簽字確認。

不是每一個叫救護車的人都面臨生命危險。
但,不代表他沒遇到一個人邁不過去的坎。
輕症,絕不意味著輕視。
一次,急救組接到有人摔傷的電話,到達後,路人卻說病人已自行離開。
你以為,急救組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不,他們必須跟排程中心聯繫,確保病人安危,等待排程員說出「取消」才能離開。

對待生命,再謹小慎微都不為過。
九十高齡的阿婆需要抬抱上車,破舊的樓房,潮溼的梅雨天,70度的樓梯如同蜀道。

睡在擔架上的阿婆,死死地拽住急救員的褲子。
她太害怕卻無法說話,只能通過肢體語言表達。

哪怕到達醫院了,阿婆依然害怕。
她用盡全身力氣,死活不讓急救醫生走。
這隻青筋暴現的手,就是普通百姓對急救人員的無條件信任。

紀錄片向觀眾科普:
關鍵時刻,為了保命,必須打給120。
而在彭美父親的微博,有一句話讓Sir無比心酸:
「我的孩子啊,你咋不打給媽媽?」

這可能就是我們最大的不安。
紀錄片拍攝地是上海,全國醫療資源最充足、城市服務最完善的地方之一。
所挑選的拍攝對象,當然也是業務上比較出色的團隊。
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超常。
超常的速度。

超常的許可權。

超常的努力。

為了一線生機,開到最大的馬力。
也許我們現實裡,不是每個人都能接觸到這樣的專業水平。
但我們能不能要求——
平常。
平常的水準,平常的救助,能夠把最起碼的事情做到就好。
否則。
再多高大上的模版,再多超常發揮所積累的自信。
也會因為一次平常的失守,而一潰千里。
鄭州市急救中心的官網,十二個字無比扎眼:
時間就是一切,責任重於泰山。
這說的,是院前急救的兩個度——
速度,排程。
但Sir覺得,也許最重要的,是溫度。
還記得前面說到的,駕駛員趕在前面急救的故事嗎?
三個人殺紅了眼,做了三十分鐘胸外按壓。
過度用力發紅的手,擠出了暴雨般的汗水。

但。
奇蹟沒有發生,病人沒有救活。
Sir忘不了鏡頭中的吳昕醫生。
宣佈死亡後,他不知道怎麼跟家屬交代。
這種時候
我一般會做點其他事
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

不敢沮喪,擔心自己會耽誤了下一個病人的救治。
沮喪肯定有
但你不能一直沮喪
會影響下一個病人搶救的質量

Sir不知道。
那位沒有派車的排程員,會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何斷送一條生命的希望。
Sir只知道。
對於生命莊重的承諾,繁華都市給人的美好向往,以及每個人用雙手為自己生活掙來的滿足感,都有可能被一通潦草的電話一筆勾銷。
那麼我們如何有自信再去創造呢?
如果我們創造的一切,都沒有一個安穩存放的根基。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