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好像越來越少了?

本文授權轉載至雷叔寫故事(raistlin2017)作者:雷斯林

還記得,家裡人總會說:過年小偷特別多。

01

你被偷過或者搶過嗎?

前幾天和朋友聊起來,我總結了一下自己這些年被偷被搶的經歷,還真是一把血淚史:

,還真是一把血淚史

沒想到發了微博,還有不少人感同身受,大致可以總結成這麼幾種。

最普遍的要數「渾水摸魚」,大多發生在熱鬧或嘈雜的場所裡,比如地鐵、公交或者夜市。

人多嘛,所以身體的接觸和擠碰都不意外,也沒有太高的戒心,很方便小偷下手和撤退。

很方便小偷下手和撤退
拍一下的功夫,錢包就不翼而飛了

拍一下的功夫,錢包就不翼而飛了

如果在專注做其他事,更是毫無防備,完全把「我家大門常打開」幾個字寫在了口袋上。

這一招還有升級版,可以稱之為

這一招還有升級版,可以稱之為「聲東擊西」

通常是團隊作案,一個人負責搭訕或製造混亂,總之就是轉移目標註意力,另一個人趁機下手。

我們有同事就碰到過這種。有人在地鐵口找她問路,一會功夫,口袋裡的小零錢包就被摸走了。

之前看《小偷家族》,兩個小孩跑去便利店和漁具店偷東西,也是用這個辦法打掩護。

另外,

另外,「順手牽羊」的也不少。

尤其容易發生在相對熟悉的場合,比如辦公室或者宿舍。自己沒什麼戒心,所以被人「臨時起意」。

坦白說,這類情況大部分源於熟人作案,

坦白說,這類情況大部分源於熟人作案,「湊巧看到了,然後湊巧又帶走了」。

我有朋友讀大學時,被室友偷了電腦拿去轉賣,雖然報警了,但沒監控,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了。

查了尷尬,不查委屈,所以不少人選擇苦水自己咽,平白多出一筆損失。

前面說到這些手段,

前面說到這些手段,多數靠「技巧」,要全神貫注,要分辨時機,要眼疾手快。

不乏有人現場就被逮住、戳穿,於是立刻認慫,灰溜溜地把東西還回來了

還有一種最為膽大包天,

還有一種最為膽大包天,不靠混亂靠「資料」,這就是俗稱的「闖空門」

要麼提前摸排,精準踩點,找到白天家裡沒人的房子,招搖地登堂入室;要麼趁著夜黑風高,人們睡得正熟,尋機下手,悄悄摸摸進門。

所謂賊不走空,沒有條件都要創造條件帶點東西走,更何況如今整個房子都在他們眼皮子底下,更是恨不得直接把房間搬個空。

於是,從結婚戒指到廚房鐵鍋,無一倖免

只有他們不想要的,沒有他們帶不走的

只有他們不想要的,沒有他們帶不走的。

就算是看上了不方便搬運的大件,也能搖身一變,偽裝成搬家公司,正大光明地上貨運走。

這麼看來,小偷也不是一般人能當的,

這麼看來,小偷也不是一般人能當的,對心理素質和臉皮厚度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02

他們幹嘛就非要當賊呢?

按理來說,如果一個人擁有這種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和眼疾手快的手上功夫,學點別的手藝謀生應該也不是難事,他們幹嘛就非要當賊呢?

「竊格瓦拉」的金句或許可以提供答案:「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會做,就是偷這種東西,才可以維持得了生活。」

「竊格瓦拉」原名周立齊,

「竊格瓦拉」原名周立齊,三年級輟學,13歲離家闖蕩,23歲第一次因盜竊罪入獄,服刑9個月

出獄後,他打過工,覺得沒什麼奔頭,不久後又重操舊業,並再度鋃鐺入獄,刑期翻倍,就此跌進了反覆盜竊、反覆服刑的循環中年。

這似乎也是很多小偷的人生軌跡。

起初偷東西或許還能說是有苦衷,可能是生活所迫,也可能是一時鬼迷心竅

如果這時候沒能收住手,那就很容易把偷竊變成一種習慣,開始享受這種不勞而獲的感覺。

尤其是那些沒有被發現的偷竊行為,很容易引發僥倖心理,雖然緊張雖然害怕,但這種情緒會產生反向刺激,讓人無法自控地繼續投入其中。

就像賭博一樣

就像賭博一樣。

賭徒賭的是下把一定能翻盤,而小偷賭自己這次也不會被發現,可以全身而退

時間長了,他們很難迴歸社會,去過正常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日子,只想求取這種不義之財。

看這位女子,每天去超市進貨,把滿滿當當的生活用品塞進大衣,比一般人上班還準時。

還有這位「快遞員」小徐

還有這位「快遞員」小徐。

還有這位「快遞員」小徐

他曾因盜竊九進宮,如今入職了一家快遞公司,負責在網點派件。原本只要好好工作,生活肯定不成問題,沒準還能攢點錢。

沒想到,才幹了6天,小徐就受不了了

沒想到,才幹了6天,小徐就受不了了。每天一件一件去送貨實在太累了,還是不勞而獲來得輕鬆。他靈機一動,在倉庫找了個到付大件,找使用者拿了錢,立刻拉黑老闆和同事,帶上行李,卷錢跑路。

果不其然,很快被抓了。

工作很苦,生活很累,這的確是事實

工作很苦,生活很累,這的確是事實,但誰也不能因此就去偷、去搶、去騙。

因為生活沒有捷徑。所以,別讓自己深陷在不勞而獲的美夢裡。

但是,並非所有人偷東西都是為了所謂生活,有一波人可能只是「享受」偷竊的過程。

這位大哥做夢都夢到偷東西坐牢,但沒辦法,就是改不了,乾脆等著警察抓他。

61歲的金某,

61歲的金某,活到老偷到老,偷來腳踏車換酒錢。

民警問他,一把年紀了,偷什麼偷;老頭只好坦白:「不偷,難受!」

對他們來說,

對他們來說,偷竊成為一種癮症。

他們可能有體面的工作、很好的家庭,並不需要靠偷竊來的東西生活,但內心就是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訴求,引誘他們伸手。

這實際上是種病

這實際上是種病。

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癖好屬於變態心理行為,會反覆出現無法控制的偷竊衝動,需要作案來緩解。他們並不會變賣或使用賬物,反而會把東西收藏起來,像欣賞戰利品一樣欣賞它們。

很遺憾,這種病症並不能讓小偷們免責。他們依舊需要付出代價,這樣才能讓他們害怕,從而在下一次衝動出現時,更好地約束自己。

他們得和內心的慾望抗衡。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有苦衷有隱情或沒有,偷盜行為本身都是違法的,需要付出代價。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盜竊公私財物,視情節嚴重和數額多少,可判處不同時間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最長可判處無期徒刑。

或許這正是古老名言的另一種詮釋: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03

小偷越來越少了

不過,最近幾年,我和身邊的人都有種感覺,好像現在小偷越來越少了

官方通報顯示:

「2021年,在全國‘兩搶’案件與2012年相比下降96.1%,全國盜竊案件與2012年相比下降62.6%,21.8萬個小區實現了‘零發案’。」

​​

有人覺得小偷變少了,是因為

有人覺得小偷變少了,是因為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需要靠小偷小摸過日子。

這當然也是原因之一,還有一點,

這當然也是原因之一,還有一點,是偷竊的風險增加了、收益降低了

大家都知道,現在街道上監控明顯多了起來。不管是小區還是商場,公交還是地鐵,幾乎都被監控鏡頭所覆蓋,人們無所遁形。在這樣的客觀壓力下,要偷東西挺難的。

基本上前腳東西剛被偷走,後腳看個監控就能找到是誰偷了、人去哪了,效率不要太高。

我以前經常讀到一類相似的故事,講自己慘綠的學生時代裡,要交書本費,但帶來的錢卻在教室裡被偷了,最後找不回來只能自己委屈吃苦。

現在想來是不太可能有這樣的事情了,因為校園和教室同樣在鏡頭的照耀之下。

還有呢,入室盜竊的難度也增加了

還有呢,入室盜竊的難度也增加了。

現在進個小區很麻煩的,很多邊角小門都直接鎖掉,只剩一道大門進出,進進出出又是刷臉又是掃碼,光是混進去都挺不容易,更別提偷東西了

還有好多店裡、家裡都裝著警報,有異常情況就會直接報警,直接來個甕中捉鱉。

社會環境不再提供「有利偷竊的土壤」

社會環境不再提供「有利偷竊的土壤」。另一方面,他們幾乎偷不到東西了。

行動支付的快速普及讓現金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稀有物品,人們的口袋裡空空如也,小偷用盡技巧也只能掏出一團空氣,純粹是白費功夫。

現金可以不帶,手機不能不帶。當代人最離不開的是手機,摸遍全身上下最值錢的也是手機。

小偷們當然也會把手機視作目標,但智慧手機的發展沒有忘記和他們鬥智鬥勇。

好點的手機幾乎都自帶防盜功能,能遠端上鎖和定位,被偷走了就相當於變成移動GPS,特別方便警察叔叔順藤摸瓜,收益為負。

人身上沒什麼可下手的,那就看看其他的?

人身上沒什麼可下手的,那就看看其他的?

以前偷腳踏車的人巨多,我自己就丟過三輛,上了鎖都沒用,後座一提,推著跑得飛快。就算鎖欄杆上了,也能拆了輪子把其它部分拎走。

現在走在馬路上,放眼望去都是共享單車,偷得走賣不掉;以前還有偷車票的,但現在實名制了。

誰也沒想到,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到今天,被失業的不僅僅有007的員工,還有007的小偷們。

偷電瓶的還時有出現;倒是偷外賣的屢見不鮮,後來者居多,形成了一種新流派。

這麼看來,不是小偷變少了,

這麼看來,不是小偷變少了,只是「生存空間」變窄,所以偷不到了。

這可能才是小偷慢慢變少的主要原因。

——因為這件事越來越「得不償失」了,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同時沒有匹配高風險的收益。

04

預防犯罪的正確思路

我向來認為,要讓人意識到一件事不該做、不能做,不能指望依靠人性的覺醒和道德的自我束縛,而要更好藉助法律的束縛,與科技的手段。

畢竟很多人在偷竊,甚至違法犯罪的時候其實都抱著僥倖心理,覺得不會被發現的。

就算是被抓到了,很多人的心態也是「我好倒楣怎麼被發現了」,而不是「我後悔了我不該做這件事」。

所以得讓人知道,做了這樣的事情,是會被發現的,是需要而且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人們才會被威懾住,才有可能阻止更多不法行為的發生。

當然,任何事情都該追根溯源。所以也應該看到那些想要改過自新的人,及時幫助他們找到謀生手段,以阻止他們反覆踏入相似的河流。

這其實是很多公安機構的日常工作之一,他們會幫忙刑滿釋放人員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重拾生活信心、迴歸社會,以免違法犯罪事件再次發生。

沒有人敢擔保,小偷這樣古老的行當會真正消失。此時此刻,在各種未被看到的角落裡,或許就有不同的偷竊案件發生,有不同的人蒙受損失。

但發展總是需要時間。

無論如何,我們得相信終會有「天下無賊」的那天,會存在「路不拾遺,外戶不閉」的生活。

今日互動

在街上碰到小偷偷東西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評論有獎

評論有獎

北留君會從每天的評論中抽一位送¥8.88 現金

哦!

哦!

每週五統一開獎!我們評論區見!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個同名公眾號被封了,歡迎關注他的新號「為你寫一個故事」。

相關文章

重磅:拜登父子將被檢察官逮捕起訴!

重磅:拜登父子將被檢察官逮捕起訴!

正當紐約曼哈頓地方檢察官,民主黨人布拉格對前總統川普進行起訴之際,兩名共和黨檢察官也正在著手研究如何起訴現任總統拜登和他的家人。 這一重磅訊...

《澳洲投資指南》正式發佈!

《澳洲投資指南》正式發佈!

編者按 在新冠疫情的全球大變局下,全球經濟活動陷入低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喧囂直上。隨著全球貿易投資不穩定和不確定元素日益增多,中...

中國的女孩真的少了嗎?

中國的女孩真的少了嗎?

「寄血驗子」與「消失的女性」 今年2月,一名跨境上學的女童在深圳羅湖口岸海關出境時被查出攜帶血液樣本,該批人體血樣共142支,經鑑定發現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