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了。
「從2021年7月醫院關閉至今有一年多了。期間,曾經出現連續幾個月沒有基本工資和買社保的情況,醫院職工排隊打市長熱線,到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門口拉橫幅。」 李林近日向「醫學界智庫」爆料道,「從今年春節到現在,每個職工只發了1000塊錢。很多還是雙職工家庭,真是喝水都不夠啊!」
李林是四川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一名職工,從去年7月醫院關閉後,一直領著三四千一個月的基本工資,並在近處找份臨時工作,而更多的人則選擇在家休息、等待。
據李林透露,早在疫情前,醫院虧損面達2000萬,欠了多家供貨商的錢,每家幾百萬不等。疫情則成了壓垮這家的醫院的最後一根稻草。「疫情期間,醫院運營成本加大,而由於三角債的原因,有一家藥品供貨商起訴了醫院,之後陸陸續續有多家跟進,導致醫院的賬戶被凍結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四川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直屬學院——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做出了關閉醫院的決定。

李林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的決定也表示理解,醫院前幾年併入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同時掛牌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和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這些年來,樂山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在給醫院輸血投入,比如電子病歷系統以及醫療器械等。但現在疫情下,學院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決定下達後,合同制醫生就地解除了合同,而相關賠償款由於醫院因沒錢也拖欠著。而有編制的職工,年輕的三十出頭的醫生一些選擇主動辭職,放棄編制,外出闖蕩。
「年輕醫生走了兩三個,大部分人四五十了,還在等分流。」 陸新嶺是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另一名職工,他表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接手後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沒有起色,醫院還是繼續虧損,由於是事業單位,不能宣佈破產,後續就做出了分流決定。
分流到哪裡?何時分流?如何分流?誰來主導?在這些問題上,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和當地主管系統產生了分歧,也正因此這件事一直遲遲未得到解決,也就導致文章開頭一幕的發生。(以上內容來源於醫學界智庫,*為保護受訪者,李林、陸新嶺均為化名。)
公立醫院經營困境
有多名網友留言稱,自己所在的醫院也有發不出工資的情況。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到院就診人次降低,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均減少;
另一方面,受財政影響,該撥付的款項沒有下放到醫院,補貼收入也減少。
此外,由於防疫等工作量增加,基層醫院要購買日常防疫所需要的防護設備、耗材等,增加了支出。
「收入」項減少,「支出」項增加,怎麼能不「賠錢」?導致醫院收入減少發不出工資,繼而影響職工收入?
「公立醫院虧損的情況,有管理的問題:尤其是藥品取消零加成之後,一些醫院轉型不及時,未推行精細化管理,呈現靠財政補貼存活的‘躺平’局面,只會越來越差。再加上受疫情的打擊,瀕臨破產的局面。」一名醫院管理者說,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很多管理者過去舉債建設,留下了大量債務,導致財務問題加重。
民營醫院虧損、倒閉
相比於公辦醫院,私營醫院的日子更不好過。「破產」「倒閉」兩個詞就足以概括疫情以來許多私營醫院的命運了。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餘小寶在今年5月表示,疫情以來,已有2000多家民營醫院破產倒閉。
而據《國家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21》年鑑顯示:2020年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含公私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營收6760億,支出8066億,整體虧損1300億元,其中私營醫療機構總營收為3735億,開支5256億,淨虧損1520億元。

疫情對民營醫院造成的困擾主要來自兩點:
一是疫情反覆之下多地民營醫院都面臨「開開關關」的狀態,尤其是高精尖專科醫院異地就醫的病人銳減,手術、門診業務嚴重下滑;
二是一些實力較強的民營醫院在診療之外承擔了疫情防控的任務,突擊式核酸檢測需要民營醫療機構抽調一部分人去支援,醫院人手更加緊缺,運營成本增加但遲遲見不到補貼結算。
疫情對基層醫院的影響很大
疫情以來,看醫生的程序繁瑣了許多:沒有核酸檢測報告很可能連醫院大門都進不去。
一些基層的小診所和小型醫院沒有進行核酸的條件,市民出於「怕麻煩」的心態,小病小痛也不願意到醫院裡去,使得這些基層小醫院小診所流失了很大部分的業務量。
在醫院無法保障收益的情況下,職工的工資發不出來、補貼不到位,又怎麼讓辛苦的基層醫療人員心甘情願繼續工作?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基層醫院和基層醫護人員,在疫情依然嚴峻的今天,我們怎麼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