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西坡
據徐州發佈11月26日訊息:
昨日凌晨,未經提前溝通,鄭州市先後三批26輛大巴車載客抵達我市。接報警後,市防疫指揮部第一時間開展應急處置。經社會面多種形式深入排查,共計排查乘客870人,為鄭州航空港區重點企業離職員工。根據員工本人意願,截至今日凌晨,絕大部分員工已閉環轉運離徐,相關資訊已推送目的地,暫時滯留我市人員已落實閉環管理,疫情風險總體可控。

網友說,上一次夜襲徐州的還是呂布。有句話叫,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誰能想到,這麼險的韻也能押上。
看到這則訊息,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幾天前寫的一篇文章。最近,形勢一天一變,但並非毫無規律可循。

11月17日,我在公號「西坡原創」上發表文章《事情開始變得好玩了》,我當時說:
面對瓶子即將滿天飛的局面,各地將何去何從?一個基本原理是,沒人想替別人蓋蓋,而會爭取儘量保存自己的資源,先消耗別人的資源。所以誰先琢磨明白,誰贏得主動權。這會造成一種正反饋,到時候會出現什麼局面,不好說。
西坡,公眾號:西坡原創事情開始變得好玩了
我還提醒讀者:
多分析客觀形勢,少分析主觀意圖。很多事情,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西坡,公眾號:西坡原創事情開始變得好玩了

不是我想當預言家,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而已。
防疫是一場資源消耗戰,不光防疫,所有戰爭拼的也都是資源。孫子兵法雲:「帶甲十萬,千里饋糧……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自從「二十條」公佈之後,各地的防控措施忽松忽緊,讓許多人十分困惑。如果盯著表面,確實會眼花繚亂。但這些天來所有的表面文章,都是圍繞同一個主題進行的——資源耗竭。
首先,就像有些人宣稱,「二十條」不是為了「放鬆」「放開」,這是事實。「二十條」不代表主動轉向,而是一種被動響應,是為了解決地方上隨著病例數增加出現的資源瓶頸問題。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但預定目標沒有改變。
然而,病毒是沒有資源瓶頸的。人會累,錢會花光,但病毒永遠整裝待發,尋機而入。病毒一旦得到機會,就會展示指數的威力。
當一個地方出現偶發病例的時候,任何一個地方應對起來都遊刃有餘。但是病例數一旦突破臨界值,再發達的地區都難以招架。
最近還有一個新聞。財新11月24日報道:
由於隔離場所和床位資源有限,廣州決定在全市範圍內啟動風險區域人員返鄉工作。
在11月24日舉行的發佈會上,廣州市衛健委副主任張屹稱,全市各區將分批有序開展風險區域人員疏解……充分做好外溢風險管控,加強與目的地溝通與協作,分類有序進行疏解。
……政府將及時主動與居民返鄉目的地疾控部門對接,為自願返鄉居民提供購票乘車等保障工作。
現在的情況跟2020年初的武漢,甚至跟2022年春的上海,都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現在是八方有難,各自為戰。
「加強與目的地溝通與協作」,問題是,目的地的如果不配合怎麼辦?還有多少地方餘糧充足?即便一個地方暫時餘糧充足,也不敢充大個,因為指數這把利劍一直懸在頭上。
一方想輸出,另一方不想輸入,於是就會鬧出鄭州夜襲徐州這樣的故事。
朋友圈看到一個關於「夜襲徐州」的鄭州立場的解釋。發言者說江蘇在三亞疫情的時候,就不配合,這次也是因為「江蘇人員回鄉,江蘇父母官不接」,所以出此奇招。

這場大戲,估計還得再演幾齣,是非真相會慢慢浮出水面。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只需要看到一個清晰的信號:各地都把流動人口當成了默認的傳染源和負擔,避之唯恐不及。
想想前幾年風起雲湧的「搶人大戰」,真是令人不勝唏噓。尤其看到某些以開放包容著稱的城市,都開始將外來人員視為洪水猛獸,處處設防。小甜甜變牛夫人的速度越來越快了。
從「搶人大戰」到「防人大戰」再到「甩人大戰」,我無心參與地域之爭,這三年已經足夠讓我們認識到地域之爭是個偽命題,誰也不比誰優越。
我關心的,不是城市,而是人,比如那26輛大巴車上的870名乘客,他們被推來推去,到底是什麼感受?有沒有人關心,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