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關於投資的故事。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過去的十月份,諾貝爾揭曉,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的一件大事。
不過,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
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先生的遺囑,在1895年創立了諾獎。
獎金則來自他捐獻的3100萬克朗遺產,最開始一個獎項的獎金是15萬克朗。
到現在,諾獎已經頒發615次。
如果這樣算,諾貝爾的遺產早就花完了。
為什麼現在諾獎獎金不但沒少,還越來越多?
比如,今年每個獎項是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655萬元)。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幾年前,為什麼莫言只拿到800萬瑞典克朗?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
諾貝爾獎的獎金髮放也有規定,如果單項獎只是一位獲獎者,那麼獎金就全歸他。
比如,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就拿到了該獎項800萬克朗的全部獎金。
如果獲獎者是倆人,彼此均分獎金;如果是三人獲獎,則由頒獎委員會決定如何分配獎金。
每位諾貝爾獎得主不僅獲得至上榮譽,還會擁有一筆不菲的獎金。

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頒獎大廳
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是1000萬克朗(約合655萬元),相比首次諾貝爾頒獎時候的15萬克朗(約合9.8萬元)而言,已經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考慮到通貨膨脹,那時的15萬克朗獎金並不算少。
因為這個數字來自諾貝爾先生生前的設想:獎金大約是普通大學教授20年的年薪。
正因如此,現在的諾貝爾獎各項獎金的設置,也基本參考這個比例而設定。
不過,從1901年頒發首屆諾貝爾獎至今,諾貝爾獎金不僅沒有越發越少,反而從當初的3100萬克朗已經積累到42億克朗(約合27億元)。

瑞典法定貨幣是瑞典克朗,與人民幣最新匯率大約是1:0.6561
這不禁讓人好奇,一筆3100萬克朗的獎金為何發了122年都沒發完?
而且獎金居然還越發越多,管理這筆錢的諾貝爾委員會究竟是如何打理這筆錢,還能保證不虧本呢?
說起來,我們或許應該先緬懷設立這個了不起獎項的諾貝爾先生。

19世紀中期,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靠專利費賺得盆滿缽滿。
他同時也是個頗具商業投資眼光的商人,先後在歐美各國投資建廠,積累了鉅額財富。
由於諾貝爾一生沒有妻室兒女,他去世前立下遺囑,決定將自己全部遺產設立一個基金,用以表彰全世界每年在科學以及文學、和平事業領域有著傑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生前就決定要把自己全部財產捐給科學事業
隨著諾貝爾溘然長逝,他的遺囑飽受世人質疑,諾貝爾獎也差點胎死腹中。
這是由於在19世紀的歐洲,一個人生前積攢瞭如此多的財富,即便沒有兒女繼承,也應該把財產留給近親,最起碼可以捐給政府,用作慈善事業。
諾貝爾的遺囑中,說要把自己的遺產獎勵給許多外國人,甚至有可能還是敵對國家的科學家,實在令人想不通。

諾貝爾的遺囑手稿
當時很多人覺得諾貝爾沒有愛國精神,身為瑞典人卻把瑞典的財產分給世界各國的人士。
還有一些陰謀論者,質疑基金會暗箱操作,懷疑其中有利益輸送。
這種懷疑也並非毫無根據,諾貝爾生前的鉅額遺產分散各國,分屬不同國家管轄,為了搞清楚其中的財產權益,委託機構花了五年時間才理清楚頭緒,並正式成立基金會管理。
1900年,瑞典政府正式核准基金會的組織章程,以及瑞典各機關頒獎之各項事宜。

諾貝爾獎的獎牌和證書
最初的諾貝爾獎其實遠沒今天這般令人矚目,甚至從1901年首屆諾貝爾獎頒佈後,很多人就對諾貝爾基金會不斷唱衰。
原因很簡單,基金總共3100萬克朗,如果按每位獲獎者15萬克朗(部分獎項可能有兩到三人),不出30年就會全部發完。
諾貝爾基金會其實也很緊張,因此,到1923年,單項獎金已降低至11.5萬克朗。

諾貝爾基金會的標識
沒辦法,諾貝爾在遺囑裡說得很清楚,本金不能動,必須採用銀行存款、購買國債等穩健型理財策略,只有利息可以拿去投資,但也不能用作炒股、房地產、私募股權等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
由於投資限制實在太多,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增值實在太慢,資產大為縮水,根本跑不贏通貨膨脹,按照這種保守的投資策略繼續下去,諾貝爾基金會早晚會破產。
不過,諾貝爾基金會成立後,資金來源並不只是諾貝爾生前遺產,還包括瑞典政府的注資以及一部分社會捐款。
1968年,瑞典政府在瑞典央行成立300年之際,為紀念諾貝爾,他們出資額外設置了一個獎項,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

此後,瑞典政府幾乎就沒有出過什麼錢。
社會捐款雖說也有一部分,但比照諾貝爾獎金的規模,個人捐款有限。
畢竟,就算再有錢,也沒什麼人想在捐款上超過諾貝爾。
諾爾貝基金會後來的錢越來越多,關鍵還是來自他們的投資。

由於過於保守的投資模式,諾貝爾基金一直不斷下降。
特別是扣完稅之後,諾貝爾基金更是捉襟見肘。

1901-1946年諾貝爾基金的餘額
基金會不僅每年有大筆的獎金支出,而且由於聘請的管理人員都是聘請世界頂級專家,某些年份中,管理成本甚至比發出去的獎金還高。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對於諾貝爾基金會來說,獎金被髮完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的總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
經過諾貝爾基金會的再三申請,瑞典政府宣佈對諾貝爾獎免稅,同時允許基金會投資股市和不動產領域,投資策略終於從保守轉向積極。
有政策還得有牛人操盤,才能在這些充滿風險的投資中獲益。
幸好諾貝爾基金會不缺這方面的機構和專家,他們找到了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之一」的福斯特·佛萊斯。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之一」的福斯特·佛萊斯
正是在他帶領下,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不再侷限於銀行存款和公債,轉投股票、房地產等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
諾貝爾基金會也有自己的優勢,根本不需要自己去股市費力選股或者追漲買跌。
他們在一堆經濟學家幫助下,根據著名的MSCI全球市場指數,直接投資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司,分享其增長紅利。
諾貝爾基金會大部分股權投資都是美股,而且是錨定道瓊斯指數股進行購買。
事實證明,諾貝爾基金會確實很有眼光。
1953年,剛買入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只有280點,但到了2021年10月16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已經上漲到35294點左右,相當於68年上漲了126倍。
諾貝爾基金會歷年獎金規模與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截止1959年,光是美股市場,玩長線投資的諾貝爾基金會就贏「麻」了。
為維持獎金支出和基金會的正常運轉,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目標是,每年的投資回報率至少要保持在3.5%。
基於此目標,基金會不斷完善投資佈局,並制定了一個最基本的投資方案,例如,2017年各類資產佔比分別為:50%的股票+18%的固定收益資產+7%的房地產+25%的另類資產。

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配置比例
為了保持3.5%長期回報的既定目標,諾貝爾基金會設計了一套綜合各類資產的比較基準指數,用來衡量自己短期的資產管理水平有沒有達到目標。

諾貝爾基金會業績比較基準指數
這種投資比例並非一成不變,也會根據市場資料進行調整,並屢有收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諾貝爾基金會就通過以往的投資經驗和分析,加大對沖基金的投資,不僅躲過一劫,還悄悄賺了不少錢。

2019年,基金會再次調整投資策略,其中47%為股票基金和股指期權,9%為房地產基金,13%為固定收益資產,31%為另類資產,還保留0.1%應對可能貨幣對沖損失。
這年,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規模大概是34.8億克朗(約合25.6億元),而諾貝爾基金年化收益長期超過10%。
這意味著,即便按最保守的投資收益計算,諾貝爾基金會的年收益也至少是3.5億克朗(約合2.3億元)。

穩健的投資讓諾貝爾基金會多年來一直財源滾滾
不僅每年發放6000萬克朗的獎金綽綽有餘,還有數億克朗的資金可繼續滾入本金進行投資。
但是,投資有風險,諾貝爾基金也不可能永遠穩賺不賠。
如果有人關注諾貝爾獎金,可能會注意到2011年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是1000萬克朗。
前面也提到,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獎時只拿到了800萬克朗的獎金。

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但可惜少拿了200萬克朗的獎金
僅僅一年,為何會有200萬克朗(約合131萬)的差距呢?
這是因為,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在投資中多次出現失誤,導致那年虧了1920萬克朗(約合1264萬)。
結果「羊毛出在羊身上」,小氣的諾貝爾基金會立即把次年的單項獎金從1000萬克朗降至800萬克朗,直到2020年才重回1000萬克朗。
可以說,由於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失敗,莫言少拿了100多萬元的獎金。
2021年,諾貝爾基金會投資回報率已達到了18.4%,市場價值達到了61.03億瑞典克朗(約40億元)。
靠著堅持多樣化和長期投資的觀念,諾貝爾基金會將最初的3100萬克朗增值為61億克朗。
120多年間,原來的諾貝爾遺產增長了近二百倍。
如果不考慮投資增長和通脹,僅靠這筆本金,再發個100年的諾貝爾獎也毫無壓力。

諾貝爾獎一百多年的資產變化,圖片來自四象設計部
觀察諾貝爾基金會一百多年的投資規律,或許可以總結為「多元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攻守兼備」的投資策略。
不斷地複利投資,長期持有的觀念,以及與市場同步的投資策略,最終實現了諾貝爾基金資產的穩健增值。
這或許就是諾貝爾獎發了超過120年,依然財源滾滾的秘密。
今天,諾貝爾基金會仍在致力於提高獎金數額,盡最大努力保障獲獎者們的經濟收益。
不過,對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來說,無論多少獎金,都比不上這個世界級獎項帶來的無上榮譽。
這是一種科學精神,更是屬於全人類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