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更多實實在在的舉措。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昨天(2月10日),有個很有意思的新聞。
說是一些地方的人類精子庫倡議大學生捐精,但結果發現,捐精志願者的通過率不到20%。
具體是怎麼回事?
2003年,廣東建立第一個精子庫。
後來,全國各地也開始建。
捐精人的主力一直是大學生,用相關工作人員的話說就是,「畢竟年輕人的身體好。」
今年,疫情好轉,所以,在大學生寒假結束返校時,不少地方又面向大學生宣傳,倡議捐精。
當然,捐精是有報酬的。
根據公開的資訊,雲南省人類精子庫是給4500塊,陝西是給5000塊。
不過,也不是想捐就捐,普遍要求是沒有遺傳病、傳染病,有大專以上學歷,身高165釐米以上。
要求也很嚴格,要做男科體檢,比如染色體檢測、遺傳病篩查等等。
就算體檢不合格,在雲南,還發50塊錢交通費。
而且,也不是捐一次。
成功的捐精,要捐6到8次,每次捐獻前,需要禁慾3-7天。
根據陝西人類精子庫工作人員介紹:每次合格補貼300元,完成捐獻後半年再複查,沒有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再發2500元,一共給5000元補貼。

不只是雲南、陝西,在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人類精子庫,也有類似倡議,呼籲大學生踴躍捐精,補貼最高的有7000塊。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志願者通過率不超過20%。
這裡有個原因,就是精子要超低溫保存,所以,對精子條件要求高。
但實際上,大學生精子質量堪憂,在這些年一直是個大問題。
去年,重慶市人類精子庫搞了一場精子比賽,面向的對象就是在重慶讀書的、正生龍活虎的高校大學生。
大賽還設了獎:優秀參賽者能拿到5000元的愛心捐贈獎勵。
比賽從濃度、活力、形態等幾個方面來評價參賽人員的精子質量。
結果發現,參加比賽的大學生精子,只有20%左右入圍合格。

其實,也不只是大學生。
根據研究人員的研究,近些年來,國內男性精液質量在下滑。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對北京2300多例男性精液質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只有13.5%的人精液各項參數均正常。
還有研究人員對2009~2019年期間,河南省近2.4萬名捐精者精液質量的變化進行分析,發現精子濃度從6200萬/ml下降到3200萬/ml;精子總數從1.6億下降到8000萬;前向運動精子百分率從54.0%下降到40.0%;總運動百分率從60.0%下降到46.0%。

相關的研究論文標題
所以,在生育方面,男性精子質量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甚至可以說,精液質量是關於種族延續的重要問題。
大家也都知道,近些年來,我們的整體生育率不振。
2022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跌破1000萬,死亡人口卻有1041萬。
全國人口較上年減少8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
這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下跌。
不願意生孩子,已經成為影響我們國家長遠發展的大問題。
現在,上上下下都在想辦法刺激生育,讓大家願意生孩子。
今天寫這個問題,就想說一個觀點:
現在,需要從年輕人角度,在解決生育困難上拿出一些實實在在的舉措。
就拿文章裡談到的這個問題來說。
在以色列,45歲以下、未滿2個孩子的婦女,可以不限次數進行試管嬰兒手術。政府給補貼,甚至可以完全免費。
平均每次補貼超過3500美元。
以色列4%的新生兒是試管嬰兒,比例全球最高。
人工受孕的費用,是以色列最大的公共健康開支。
還比如,在芬蘭,為剛生下嬰兒的夫婦,就能得到政府的大禮包:大到床墊、被子、嬰兒床,小到尿布、防雪裝、帽子、手套、襪子、圖畫書、幼兒玩具、指甲剪、梳子等。

世界生育率地圖
鼓勵生育,如果只是一個口號,是根本沒法實現的。
生育,不僅為個體、家族傳宗接代,更是維繫國家、民族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所以,生育的成本也不應該完全由個體、家庭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