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巴斯夫新建動力電池材料工廠,目標是「擺脫中國在電動汽車行業的霸主地位,結束中國壟斷的開始」

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開設了第一家正極材料工廠,正極材料是電池的基本材料。 德媒對此的形容為「這是擺脫中國在電動汽車行業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步,也是大規模生產攻勢的開始。」

勃蘭登堡州南部施瓦茨海德鎮(Schwarzheide)是一座擁有 5,700 人的小鎮,週四,新建在這裡的化工廠「將引起歐洲商界領袖的關注,甚至可能成為遙遠中國的頭條新聞」,巴斯夫將在這裡開設歐洲第一家正極材料工廠。

《世界報》的報道是這樣說的,「這可能是結束中國對電力儲存的準壟斷的開始,並有望使歐洲電動汽車行業擺脫脆弱的全球供應鏈。」

「歐洲許多地方正在建設所謂的汽車電池超級工廠。 但到目前為止,基本化學品還必須依賴進口。 憑藉位於施瓦茨海德的正極材料工廠,歐洲正在縮小防禦亞洲電池壟斷的最後一個戰略缺口。」

聯邦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和勃蘭登堡總理迪特馬爾·沃伊克對於巴斯夫的新工廠十分重視,將參加週四的新廠開幕式。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機構關係和規劃專員馬羅斯·塞夫科維奇(Sefcovic)也將從布魯塞爾來到勃蘭登堡州。

「對於巴斯夫來說,投資歐洲電池產能方面的空白領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塞夫科維奇表示,「目前歐盟有大約 30 個超級工廠項目正在籌備中,但是在活性正極和負極材料的生產方面仍是空白。」

《世界報》的報道繼續寫道,「當歐洲還在討論電氣化問題時,中國就已經創造了事實:電動汽車得到了大規模推廣,那裡已經行程了獨立的電動汽車行業,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完整到一直延伸到礦山開採。

「中國將曾經領先的韓國和日本電池製造商排除在自己的市場之外,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CATL)也已經崛起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 根據諮詢公司Alix Partners的評估,歐洲銷售的電池98%以上是由亞洲公司生產的。 除了寧德時代之外,韓國製造商LG能源也在歐洲電池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這些公司在歐洲投資建設大型工廠,比如在圖林根州和波蘭已經有電池工廠在生產。」

「然而,歐洲減少對進口依賴的努力已開始取得成果,趨勢逆轉正在出現。比如,去年我們在電池產業鏈的投資方面超過了中國」,塞夫科維奇說,「歐洲對於電池方面的投資是中國的三倍半。 我們成功地將 1800 億歐元的私募股權引入歐洲電池行業。」

不過,這裡生活菌還要引用一組資料—電池網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道,統計了2022年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相關情況,統計在內的419個項目中,361個公佈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逾2萬億元,摺合歐元超2520億歐元。

《世界報》表示,然而,基於未來的電池需求來衡量,巴斯夫工廠初始的產量「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 據巴斯夫稱,新廠投產之後生產的正極材料應足以滿足年生產20吉瓦時的儲存量。 根據歐洲審計院的資料,到 2030 年,歐盟每年將需要 1,200 吉瓦時的電力。 檢查人員警告稱,電池生產可能存在瓶頸,這可能意味著 2035 年不可能逐步淘汰內燃機。

提到動力電池的生產能力,這裡我們又要拿中國的生產能力出來對比一下了。《能源界》網站於2023年初曾發表一篇文章《

中國動力電池產能佔全球的比例有多大?

》,開頭即提到,「中國擁有近900吉瓦時的製造能力,佔全球總產能的77%,在世界十大電池製造商中佔六家。波蘭排名第二,產能不足中國的十分之一。中國在電池製造方面的優勢將持續到2027年,佔全球電池製造能力的69%。與此同時,預計美國未來五年的產能將增加10倍以上。」

也就是說,從產能方面來看,到2035年,德國如果想完全淘汰內燃機所需要的動力電池總量,未必達不到目標。當然,前提是,德國或者歐盟願意跟歐盟以外的國家進行採購,已達到「去內燃機」汽車以及脫碳的目的。

但是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塞夫科維奇認為關於到2035年不可能完全脫離內燃機汽車的這一警告是合理的。 「在正極和負極活性材料方面,我們仍然落後」,歐盟副主席說。 「畢竟,根據巴斯夫的說法,施瓦茨海德新工廠目前僅處於第一階段,後續還有更多的擴建擴產計劃。 該公司表示:「工廠的模組化結構和基礎設施能夠快速擴大產能,從而使巴斯夫能夠滿足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日益增長的客戶需求。」「巴斯夫已經準備在歐洲對正極材料進行額外投資,並正在與客戶進行深入談判。」

塞夫科維奇認為以上的條件至少能夠讓歐盟有接近 2030 年的目標的可能:「我們初步評估的結果是,到2030年之前,我們應該能夠滿足歐洲汽車行業 80% 至 90% 的電池需求,並且這也是我們的目標。」「我完全同意審計方面的評估,即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確保整個產業鏈運轉良好。 我們絕對可以更快實現目標。」

聯邦政府和勃蘭登堡州斥資 1.75 億歐元支持巴斯夫新工廠,該工廠還與電池回收工廠相連。 因此,德媒《世界報》得出一個結論,「施瓦茨海德新工廠的 150 個新工作崗位中的每一個都獲得了超過 100 萬歐元的補助金。」 (還能這麼算呢?)

考慮到美國通過《減少通貨膨脹法案》(IRA) 向在美國本土生產的企業提供的援助,德國也有許多人認為高額補貼在德國生產的企業是唯一的選擇。 福斯汽車、梅賽德斯-奔馳、雷諾和 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旗下有菲亞特、標緻、歐寶、雪鐵龍等品牌)已經參與其中,並正在各自建造電池工廠,例如在凱澤斯勞滕和法國杜夫蘭。他們還簽訂了原材料供應合同。

福斯汽車董事會負責電池業務的托馬斯·施馬爾表示,完整的產業鏈是逐步建立起來的。 「這是關乎在歐洲建立核心技術。」

不過,福斯汽車不會成為巴斯夫新工廠的客戶。 該集團與比利時優美科集團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建設像施瓦茨海德那樣的正極材料工廠。 並且規模更大–計劃每年儲存容量為 120 吉瓦時,是福斯汽車自己的歐洲電池工廠所需容量的一半。 再不過,該工廠計劃於2025年啟動,目前尚未決定建在哪裡。

看起來,美國和歐洲都在加大馬力想要奪回賽道,目標都是在本土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中國相關領域的專業媒體《能源界》文章的結尾這樣說道,「無論未來北美和歐洲的增長如何,中國主導地位都是無可撼動的。電池製造只是拼圖中的一塊,構成電池的大部分零件和金屬,如電池級鋰、電解質、隔板、正極和負極,也主要由中國製造。」各國都是充滿野心和動力,讓我們拭目以待整個產業的發展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