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7月11日疫情資料
法國新增24343例,累計確診31830756例,新增死亡162例,累計死亡150179例;
更多歐洲疫情資料,請瀏覽文末疫情圖。

歐盟邊境管理局(Frontex)代理局長Aija Kalnaja週一11日警告說,俄烏戰爭加劇全球糧食危機,歐盟應做好準備應對來自非洲和中東國家的新難民潮。非洲有數百萬人因新冠疫情陷入極端貧困,而現在,非洲大陸又成為戰爭間接受害者,受到食品價格上漲的沉重打擊。與此同時,乾旱天氣嚴重影響了南歐水稻種植區的大米產量,歐洲將不得不翻倍從亞洲進口大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01
歐盟邊境管理局警告:須為難民潮做好準備
法新社11日報道,歐盟邊境管理局(Frontex)代理局長Aija Kalnaja在當天的布拉格歐盟內長會議記者會上表示,歐盟「為接待烏克蘭難民做了充分準備,同時還應該做好準備,應對因糧食危機從其他地區湧入的難民」。「大家都知道,烏克蘭小麥出口受阻,這必將引發難民潮。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歐盟邊境管理局代理局長強調說。
烏克蘭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由於俄烏戰爭,烏克蘭港口目前滯留了去年收割的2000萬噸小麥。這一情況加劇了全球小麥價格飆升,嚴重威脅傳統上進口烏克蘭小麥國家的糧食安全,尤其是非洲和中東國家。

▲烏克蘭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俄烏戰爭加劇了全球小麥價格飆升。(法新社圖)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上個月曾承諾說,俄方準備與土耳其一道確保烏克蘭運糧船隻安全出海,但烏克蘭必須自行清除黑海港口的水雷。不過基輔方面因為擔心被偷襲而拒絕了俄方這一提議。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格蘭迪(Filippo Grandi)上個月警告說,自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全球流離失所人數已突破1億大關,若不能找到有效措施阻止全球糧食危機因戰爭急速惡化,還會有更多的人逃離家園。「若問到底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會是相當龐大的數字。」
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顯示,目前歐盟已接待560萬烏克蘭難民,僅波蘭一國就接待了120萬。若以人口比例計算,捷克則是接待難民(近40萬人)比例最高的歐盟國家。

▲ 俄烏戰爭導致大量烏克蘭難民湧入歐洲。(法新社圖)
根據歐盟邊境管理局的統計,6月30日至7月6日間,有252246名烏克蘭難民逃入歐盟境內,少於從歐盟返回烏克蘭的人數(265793人)。該機構指出,會有更多難民將在9月開學前決定是否返回烏克蘭。
02
殃及池魚,非洲經濟引擔憂
儘管在地理上與俄烏兩國相距甚遠,但非洲已成為俄烏戰爭的事實受害者。聯盟(非盟)主席穆薩·法基·穆罕默德此前警告說,俄烏衝突充分暴露了非洲經濟結構的脆弱性,讓非洲成為間接受害者。
6月初,非盟輪值主席、塞內加爾總統薩勒在索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討論糧食安全問題。薩勒希望普京意識到非洲國家是俄烏戰爭的經濟受害者,並呼籲西方對俄製裁不要涉及糧食領域。他在會談後說,對本次交流「感到高興」,現在「非常安心」,他認為普京對「危機和制裁可能會給非洲這樣不富裕地區帶來的嚴重問題有清醒的意識」。

▲6月3日,薩勒在索契與普京會談。(法新社圖)
非洲有數百萬人因新冠疫情大流行而陷入極端貧困,而現在,非洲大陸又受到了食品價格上漲的沉重打擊,物價上漲的部分原因是與戰爭有關的供應中斷。
英國廣播公司(BBC)7月10日報道,「阿拉伯晴雨表」(Arab Barometer)組織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經濟形勢是北非和中東阿拉伯世界民眾最關心的問題。
該調查由「阿拉伯晴雨表」研究網路為BBC新聞阿拉伯語部所進行,在2021年底至2022年春季之間,分別在9個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領土上與22765人展開面對面的每人45分鐘訪談。
在7個國家和巴勒斯坦領土上,經濟形勢被視為面臨的最緊迫挑戰,比腐敗,社會動盪和新冠疫情傳播更讓人擔心。在伊拉克,腐敗被認為是最關鍵的問題;而利比亞的受訪者則認為社會不穩定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接受調查的國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他們在下一次有足夠的錢去購買更多食物之前就吃光了食物;在埃及和茅利塔尼亞,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這種情況有時、或經常發生。
上述調查主要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就已完成,而戰爭進一步加劇了整個中東地區的糧食危機,特別是埃及,利比亞和突尼西亞等嚴重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小麥出口的國家。
歐盟邊境管理的資料顯示,2021年,199900人非法入境歐盟,較2020年增加60%,其中112600人通過海上入境(+30%),87300人通過陸路入境(+125%)。3157人死/消失在海上。

▲ 2021年非法入境歐盟移民國籍示意圖,前10名分別為:敘利亞23.2%、阿富汗8.4%、突尼西亞8.3%、摩洛哥8.2%、阿爾及利亞6.9%、埃及4.6%、孟加拉4.5%、伊拉克4.3%、土耳其2.3%和伊朗2.3%。
03
乾旱欠收,歐洲將從亞洲進口更多大米
乾旱天氣嚴重影響了南歐水稻種植區今年的大米產量,歐洲將不得不進口更多大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RFI)報道,收穫季還沒到,但歐洲今年的大米產量達不到預期已成定局。
糧食欠收主要原因是缺水,西班牙和義大利受影響尤其嚴重。「今年冬天,山區沒有積累足夠的雪,導致河流在7月初仍處於非常令人擔憂的低水位狀態。」法國大米中心主任克萊蒙(François Clément)說,「所有歐洲國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共影響了40%-50%的稻田。」

▲ 乾旱欠收,歐洲將從亞洲進口更多大米。(法新社圖)
灌溉用水過鹹也成了影響大米收成的因素之一。在義大利,嚴重的乾旱天氣使該國境內最長的河流——波河徑流量大幅減少,於是亞得里亞海的鹹水倒灌到了波河中,影響了沿岸的灌溉。法國主要河流羅納河也面臨同樣局面。報道指出,這種情況在這個季節極其罕見。
在每升水含量超過兩克鹽的情況下,大米的產量就會下降。因此,應對作物減產,歐洲正在準備增購大米。
「今年將成為我們不得不從亞洲進口更多大米的第一年,因為歐洲今年將短缺近100萬噸大米。加上歐洲目前已經在進口的100萬噸大米,這意味著歐洲今年將不得不進口近200萬噸大米。」歐洲大米生產者聯盟主席馬澤爾(Bertrand Mazel)說,歐洲有能力在技術上實現大米的自給自足,前提是公共政策、地方政府以及消費者能給予更大支持。
以義大利為例,由於政府對超過70%的進口大米採取了零關稅制度,導致大量進口稻米以極低的價格進入義大利市場,由此對義大利本國稻農帶來了破壞性影響。
(歐洲時報/ 原野、秋狸編譯報道)
編輯:一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