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中國與卡達簽訂了史上最長供氣合同,長達27年的供應合同。當時的德媒表示,」德國的問題在於,他們不想像中國那樣簽訂長期合同,因為德國認為液化天然氣只是作為一種過渡能源。「「從德國的角度來看,這與德國雄心勃勃的脫碳目標是有衝突的,該目標設想在未來 20 年內大幅減少天然氣消耗,目標甚至是在 20 年內歸零。因此,簽訂一份期限超過十年的更大合同可能會給德國帶來承包過多天然氣的風險。」
11月29日,卡達能源部長 Saad Sharida al-Kaabi 宣佈,能源巨頭卡達能源公司已就向德國輸送液化氣達成協議。週二在卡達首都多哈簽署了合同。

多哈港的天然氣運輸貨輪
卡達能源部長 Saad Sharida al-Kaabi 談到了供應細節,」這些天然氣首先賣給美國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後者將把它運送到德國剛剛落成的LNG接收站 Brunsbüttel。交付計劃於 2026 年開始,運行至少 15 年。每年交付多達200萬噸。「

這下子不得不插播一下中卡雙方簽訂的供氣合同中,每年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的事兒了。上個星期,中卡合同的訊息一出,德媒的報道是這樣的,「然而,(卡達向中國)交付的份額相當有限–卡達每年將向中國運輸400萬噸LNG,相當於 56 億立方米天然氣。相比之下,德國每年需要 90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來供應能源。」
(那麼上文中提到卡達向德國供氣時用到的」多達「200萬噸就很有意思了。)
卡達能源部長 Saad Sharida al-Kaabi 表示,卡達能源公司還在與德國公司就進一步的天然氣供應進行談判。「我們與德國公司和德國政府有著良好的關係,」他說。現已達成協議的天然氣來自位於海灣國家海岸外的兩個卡達氣田 北田東North Field East 和 北田南North Field South。
總理奧拉夫·舒爾茨 (SPD) 上週也曾表示,尚未完全排除在卡達購買液化天然氣 (LNG) 的可能。舒爾茨在接受「焦點」採訪時說:「德國公司正在進行非常具體的談判,比我能告訴你的更具體。」
德國正試圖用液化天然氣供應來替代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缺口,為此,正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建造多個LNG接收站。
德國建造的第一個德國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即將開始運營。根據行業資料,德國儲氣設施現在已經處在完全裝滿的狀態 。
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今日表示,他認為交付合同的時間框架很好,「15 年很棒」。哈貝克表示,本來需要有更長的合同,由於德國計劃從 2045 年起實現碳中和,因此對天然氣需求的數量必須越來越少。最遲從 2040 年開始,天然氣消耗量應該下降,其他形式的能源應該占主導地位。
哈貝克不願就交易的具體細節發表評論,他表示合同是公司的事情。哈貝克說,”我們應該購買世界市場上最便宜的商品。這包括卡達,但它也不是世界市場上唯一的供應商。」
哈貝克這人你不服還是不行,一個簡單的買賣,老能整出那麼多景兒,到最後也不忘整兩句硬詞兒。不止生活菌看哈貝克眼暈,德國網友們也是很多意見啊。
在今天關於與卡達簽訂液化天然氣供應合同的新聞下面,德國網友的評論幾乎是一面倒的嘲諷,嘲諷的角度還各有不同。生活菌用線上翻譯機翻了一下,雖然不夠準確,但是可以看到溢出螢幕的情緒,截圖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