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足精神,來日方長

文|西坡

文|西坡

上大學的時候聽到過一句話,一直記在心裡:要立論,不要駁論。

立論,就是自己開題,做文章。駁論,就是批駁別人的文章。

後來發現,很多文章大家也會做駁論,沒人可以一輩子只做立論。而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發現,有時自己的觀點是在做駁論的時候清晰起來的,所謂越辯越明。

但是「要立論,不要駁論」這句口令依然不失其意義。因為你如果習慣於做駁論,就容易忽略立論的重要性。對抗是會產生快感的,但是沒有根據地的對抗難以持久。

前幾年,我遇到了嚴重的寫作瓶頸,原因就在於此。我當時的工作狀態是,每天去找有什麼天怒人怨而單位又允許我說兩句的事,站在弱者和邏輯的角度去說兩句。後來發現,可以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最可怕的是,在每天拎著一把固定的錘子去找合適的釘子的過程中,我的寫作一直沒有長進。

這樣下去,我這個人就被鎖死了。從長期看,我會淪為長期停留在某個水平線的駁論選手,或許偶爾能抖點機靈,翻點波浪,但終究不會有多大出息。當時每次想到將來的寫作生命,都會一身冷汗。

觀望拖延了一段時間之後,決定離群單幹。向外突圍。第一步,得紮下自己的營寨。從前習慣的說話的地方和說話的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統統不好使了。

直到今年,我才終於鬆了一口氣。我發現了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道理,哪怕所有的媒體都消失了,中國人還是要看文章的。只要我還能寫出文章來,何愁沒人看?之前是因為我一直盯著新聞這一個東西,所以把自己弄成了井底之蛙。

離開新聞,看見文章,豁然開朗,不覺啞然失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原來是我讀書不精,誤入死巷。

於是痛讀了幾十本書,慢慢的,胸中的那口氣開始變長了。孟夫子說的對,氣果然是要養的。我現在相信,當你覺得天地狹小的時候,一定是自己狹小。

我漸漸意識到,文章之道、人生之道與更大的道都是相通的,天空都是靠精神撐起來的。

自我是個小系統,世界是個大系統,從大系統中汲取能量在自己胸中養出一團活氣,這是修身養性。把自己的能量輸出,在大系統中留下印記,這是改變世界。重要的不是我看見了什麼,而是我變成了什麼。

我不再以自己除了寫文章什麼也不會幹而羞恥,卻以自己還寫不出心目中的文章而慚愧。

最近在讀古文觀止,一篇一篇出聲地讀。有一個感想,中國的公共寫作,可能還是要回到古文的傳統中去。從今天的眼光看,古人知識結構或許有相當的侷限,但古人的情感道德與今天並未隔絕。

試讀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歷史告訴我們的就是,沒人知道,什麼人會在什麼時候發憤一擊。但我們可以知道,勇氣是不會枯竭的,記憶是可以流傳的。

這兩天,每天睡得都比較晚,允許自己階段性沉迷一下手機。

今天早上,去外邊溜達了一圈。遠遠看見一隻白鷺立在水邊,我掏出手機,拉近鏡頭,波光粼粼,白鷺邁了幾步,向遠方望了望,撲稜稜飛出了取景框。我再用肉眼看,發現那片小小的水域,好幾個老頭在圍著釣魚,很安靜。

再往前走,一隻野鴨子鑽進水裡,從幾米外露出頭來。起風了,波浪有點大,野鴨子卻不像害怕的樣子。

我邊走邊告訴自己,養足精神,來日方長。

今天的文章,就不開留言了。問朋友們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