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未來的國土合作(下):歐洲未來國土發展的七個重要領域

文章作者:張麗君、李樹枝、戈晚晴、李蕾

文章作者:張麗君、李樹枝、戈晚晴、李蕾

一、人口遷移與人口老齡化

歐洲是個老齡化的大陸,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如此。人口(特別是年輕人)持續集聚到大城市。來自歐盟以外的國際移民,為歐洲帶來十分敏感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如今,歐洲長壽人口逐年增加,高企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和生育率下降對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挑戰。歐洲某些地區的老齡化程度遠高於其他地區,這些地區通常是偏遠地區,當地的老齡人口獲得充足的醫療保健服務面臨很大挑戰。

(一)

歐洲老齡化地域特徵

歐洲正在經歷「銀髮海嘯」的威脅。歐洲中位年齡從2008年的40歲增加到2014年的42歲,意味著一半人口的年齡在2014年超過了42歲。歐盟所有成員國的中位年齡都在增加,並且預計會進一步增加。平均而言,2014年出生的歐洲人預期壽命可達80.9歲。

老年撫養比普遍較高。在歐洲大部分地區,老年撫養比普遍較高,尤其是瑞典、法國、希臘、義大利、德國和葡萄牙的大部分地區。老年撫養比最高的地區包括懷特島(英國)、博恩霍爾姆(丹麥)、希臘群島以及撒丁島中部(義大利)的奧里斯蒂安地區。而老人撫養比較低的地區包括加那利群島、法屬蓋亞那、亞速爾群島(葡萄牙)、愛爾蘭、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塞普勒斯和冰島的大部分地區。

老齡化與低生育率疊加。老年人通常需要更多的醫療保健服務,因此醫療保健系統可能會面臨挑戰。另一個挑戰是勞動力減少。整個歐洲的生育率同時在下降,只有城市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最高,這在西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大都市區尤其明顯。大多數地區人口持續下降,特別是東歐國家和德國的非城市地區,由此導致區域衰退。德國東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以及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和羅馬尼亞的農村地區尤為嚴峻。此外,歐洲移民和難民問題對歐洲國土發展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二)

人口遷移特徵

人口(尤其是年輕人)主要流向是城市中心。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和家庭團聚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獲得更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務(SGI)是人們向城市中心遷移的另一個重要考量。「農村外流」是一種普遍現象,人力資本從偏遠農村地區遷移到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市郊地區。隨著城市中心的吸引力逐漸增大,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大城市或二線城市。充滿活力的城市中心淨遷入率較高,特別是首都的淨遷入率最高。

歐洲內部移民仍然是歐洲移民的主要形式。歐洲勞動年齡人口的10%不在其出生國居住。羅馬尼亞、葡萄牙、立陶宛、拉脫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許多人移居到其他國家。據統計,2015年有140萬歐盟公民遷移到其他歐盟成員國。其中德國接收的歐洲內部移民人數最多(154萬人),其次是英國(63.22萬人),法國(36.4萬人),西班牙(34.2 萬人)和義大利(28萬人)。歐洲自由貿易區國家也接收了歐洲內部移民,瑞士接收的移民最多(15.4萬人),其次是挪威(6.1萬人)、冰島(6千人)。按佔比,盧森堡是接收歐洲內部移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其次是馬耳他、奧地利和德國。

高技能和有專長的年輕人流動性更大。自2004年以來,所有歐洲地區的勞動力流動性都在加強,尤其是來自歐洲東部、南部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他們向西、向北移動,以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20~29歲和30~44歲年齡段的人口遷移率分別為3%和4%,約為4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遷移率的3倍。

人口遷出地區的發展受到嚴重挑戰。人才外流是歐洲內部移民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本土或其他國家的城市尋求更好的機會,造成遷出地區(通常是農村地區)面臨人才流失,人口和經濟活動減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下降等風險。

歐洲一些高素質年輕人走向全球活力中心。儘管歐洲的生活和工作十分誘人,但越來越多的高技能年輕人傾向於遷移到歐洲以外充滿活力的全球中心。歐洲鄰國或印度、中國、巴西、南非等充滿活力的新興大都市,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與歐洲和西半球其他城市競爭,吸引國際投資和熟練勞動力,也吸引著歐洲高素質年輕人。這種趨勢使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面臨的整體人才流失進一步加劇。

難民湧入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難民主要透過陸路或海路等八種途徑不定期地跨境進入歐盟。地中海東部路線成為2015年的最大遷徙熱線,約有6.6萬來自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尋求庇護者湧入歐洲。在當前的難民危機中,西巴爾幹路線達到非法移民的最高水平。2010年到2015年,地中海中部路線吸引了最多的移民;地中海的島嶼和內陸小鎮成為難民主要過境中轉站。由於難民大量湧入,對過境地區造成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影響。例如,人口為199,231的北愛琴海,僅2016年就有169,993難民湧入。近年來,歐洲收到的庇護申請者不斷增加,其中德國、瑞典、法國和義大利收到的庇護申請最多。接受率最高的國家是保加利亞、馬耳他、丹麥、荷蘭、瑞典、瑞士和義大利。庇護申請率最低的國家集中在中歐和東歐。

(三)

人口老齡化
與移民領域的合作與政策指引

為偏遠地區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務。跨地區共享基本公共服務或線上提供醫療保健建議會創造雙贏局面。開發針對老年人的區域性一站式聯合行政管理解決方案,制定聯合電子醫療保健建議條款;透過聯合報價和投資,確保老年人有更多的機會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城市中心和農村地區可攜手合作,為老年人提供無障礙空間、娛樂活動場所和替代方案。

發揮老年人的經驗,保持區域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老年人仍然可以對社會做出有益貢獻,因此不應僅僅將老齡化視為一種負擔。探索「年輕、充滿活力」和「銀髮」地區間的互補發展潛力,年輕人可以從老年人的經驗中獲益,老年人因此而保持活力。創建教育或文化中心吸引年輕人,使地區保持吸引力,平衡整個歐洲日益嚴重的人口失衡問題。

減少移民對城市地區的壓力。移民不斷向中心城市流入,增加了這些城市的壓力。要加強合作,制定減輕城市壓力並控制城市蔓延的跨地區聯合解決方案。

使移民更好地融入新環境。對於要遷移到新地方的人,特別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且沒有工作的難民來說,在新地方定居並不容易。跨地區的聯合行動有助於新移民融入社會,為此要加強聯合勞動力流動平臺建設,讓歐洲移民更好地融入勞動力市場。

改進對難民潮的管理。加強對全歐洲難民的入境、過境、定居和流動的管理與合作,對北愛琴海群島、馬耳他、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和東歐的小城鎮等過境地區尤為重要。要建立聯合系統,規範歐洲以外移民的管理和流動,減輕入境口岸(如地中海沿岸地區和島嶼)的壓力。

二、知識經濟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知識經濟越來越重要。預計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人們的工作、休閒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歐洲不同地區知識經濟的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因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歐洲不同地區將具有不同的優勢和發展路徑。知識經濟需要專業化和高技能的勞動力,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有溢出效應,從而激發了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因此,知識經濟發展具有特殊的地域意義。

(一)

知識經濟就業的地域特徵

知識經濟高度集中在西北歐的中心城市。綜合考慮區域勞動力人口遷移、研究和創新能力以及地域等因素,劃出知識經濟四個不同等級區域(圖1),顯示出歐洲地區的知識經濟潛力地域各異的特徵。競爭力強且以知識為基礎的地區大部分位於西北歐的中心城市,例如德國南部、巴黎、都柏林以及挪威和瑞典西海岸。金融危機以來,這些地區經濟增長,勞動力市場有所改善主要原因是外來人口流入。而在東歐許多地區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和義大利南部,知識經濟競爭潛力最低。

知識經濟加劇了人才和資本聚集,也造成性別失衡。知識經濟發達地區不斷吸引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流入,進一步增強了知識經濟,進而加速了區域集中。在大都市地區,伴隨著高技能年輕技術移民的大量流入,高學歷人群佔比提高(圖2),城市發展從而受益於高素質的人力資本。而北部和東部一些知識經濟欠發達地區,因年輕勞動力流失,其發展受到制約。最新資料顯示,東歐地區和瑞典北部的女性短缺,不利於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圖1 歐洲具有競爭力的知識經濟四級分類(2012-2015)

圖2 2014年歐洲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知識型勞動力流失地區獲得財富迴流。知識經濟競爭力較弱的地區,面臨高技能勞動力流失的挑戰,特別是波羅的海國家、西班牙北部、芬蘭東部以及東歐國家的城市地區。統計資料顯示,高技能人才大量外流的地區會透過匯款獲得資本回流。拉脫維亞和克羅埃西亞是歐盟最依賴匯款的經濟體,其次是匈牙利、立陶宛、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例如,羅馬尼亞東南部Vulturu村,是一個人口數量約為4000人的村莊,大多數年輕人從1993年開始出國打工,他們向家鄉匯款約176萬歐元,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二)

知識經濟領域合作與政策指引

發展壯大知識經濟來增強全球競爭力。可以透過區域合作應對歐盟經濟競爭力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一是加強知識經濟強弱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繫與合作,提升整個區域知識經濟競爭力;二是降低知識經濟集聚密度來減少因過度集聚帶來的負面影響。

打造知識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透過合作可以找到與本地區相關的獨特增長點。

➢ 第一,與提供人才培訓地區建立牢固聯繫,以彌補高技能人才供需匹配問題;

➢ 第二,透過與具備互補性的地區合作,完善知識經濟的價值鏈;

➢ 第三,加強合作還可以提升地區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全球的知識型員工。從全球範圍看,城市網路要比單一城市表現得更好。

例如,荷蘭北布拉班特省的五個主要城市建立了BrabantStad城市網路,透過知識、創新和增值,增強國際吸引力和知名度,形成世界一流的集群競爭力。同樣,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瑞典斯德哥爾摩地區等具有強大經濟集群的地區都受益於合作。

透過合作減少知識經濟過度集聚帶來的國土失衡。知識經濟過度集聚可能會對知識經濟人才遷入和遷出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加強與知識經濟競爭力較強地區的合作可以實現雙贏。

一是,在勞動力供給方面開展合作可以降低國土發展不平衡和人口減少帶來的影響。政府重點要加強知識經濟的專門培訓,以滿足具有特定技能知識工作者的需求。二是,加強人才流失地區的造血能力。缺乏合格的勞動力已成為區域創新和增長能力的障礙。由荷蘭、挪威、西班牙、立陶宛、德國、荷蘭、瑞士、瑞典等7個國家邊境地區共同發起的人才流動(Brain Flow)合作伙伴項目致力於人才培養,以支持跨境地區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三是,促進跨境功能區知識經濟的發展。例如,盧森堡建立了跨境勞動力資訊系統,向所有使用者開放本國就業資訊;四是,在國土空間尺度上開展合作以擴大規模經濟。透過城鄉地區之間的合作,平衡知識經濟的生產區域和知識工作者的生活區域。

三、中小企業和外國直接投資

刺激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需要多種驅動力,其中中小企業(SME)和外國直接投資(FDI)是兩個重要的驅動力。歐洲中小企業遍佈各地,中小企業帶來的就業機會使地區發展具有活力和彈性,因此需要為之營商良好的融資渠道,以保障其生存和成長。外國直接投資佔比很高,說明投資環境良好,該地區發展將會直接受益於外國直接投資,從而使該地區的經濟更富有彈性。

(一)

中小型企業
對歐洲經濟和就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小企業對於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中小企業佔歐洲全部企業的99%,這對於確保經濟增長、創新、創造就業機會和社會融合都至關重要。中小企業包括中型、小型和微型企業。中型企業的僱員少於250人,小型企業僱員少於50人,微型企業僱員少於10人。其中,微型企業最為活躍,往往更具創新能力,但它們承受外部經濟和金融衝擊的能力也相對較低。

微型企業對南歐和北歐以及農村地區尤其重要。在葡萄牙北部受僱人群中,77%在微型企業工作。在西班牙農村地區、加那利群島、義大利南部、克羅埃西亞沿海地區以及挪威和冰島的北部地區,微型企業所僱用的人員佔比很高。2008~2014年之間,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和羅馬尼亞的微型企業從業人員佔比有所下降,而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佔比有所上升。

中歐和東歐中小企業從業人員佔比較高。在瑞典、德國東部、波蘭北部和立陶宛首都以外地區,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佔比最高。由於集群的協同效應,工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顯得更富有彈性;2008年至2014年期間,義大利的中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最多。中小企業在愛沙尼亞、法國、德國、瑞典、挪威、波蘭等一些地區都有良好發展。而在葡萄牙北部、義大利南部以及克羅埃西亞港口城市等地區,中小企業的作用在下降。

交通通達性和營商環境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孵化和起步階段,技術轉化和融資可以幫助企業生存,在企業發展的成長和成熟階段,供應商和客戶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一個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營商環境對微型企業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營商環境改善可以提高獲得融資和集群發展的機會;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先決條件是營商環境,其次是城市化和可達性。

(二)

外國直接投資
為地區發展帶來生產率溢出效應

良好的國內製度和基礎設施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歐洲的外國直接投資有助於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福利,也有助於把握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在城市地區的服務業中,本地公司得益於外國投資公司的先進技術、生產流程、全球銷售網路,使生產率得以較快提升。受金融危機影響,外國投資減少了在南部和東部歐洲國家的投資,從2007年的550億歐元下降到2009年的230億歐元。

外國直接投資對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綠色領域,外國直接投資對城市或地區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具有積極影響(圖3)。在歐洲,雖然非歐洲公司僅佔公司總數的1%,但它們佔就業總人數的5%,生產的11%和增加值的9%。每個國家(地區)的外資企業佔比在不同地域差別很大,從0.1%到11%不等。盧森堡外資公司的就業佔比最高,其次是英國、匈牙利、捷克共和國和荷蘭。匈牙利、英國、盧森堡、荷蘭和捷克共和國的增加值最高。

首都和大都市特別受益於外國直接投資。所有非歐洲公司中,有69%位於城市地區,25%位於城鄉過渡帶,只有6%位於農村地區。在城市地區,生產率溢出對就業和增加值的影響更為明顯。城市地區的外資公司從業人數佔83%,其生產的產品(按營業收入衡量)佔81%。歐洲財政收入尤其受益於外資公司。例如,大哥本哈根地區是成功消除語言和法規障礙的地區之一,也是歐洲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最多的地區之一,其重點領域是生命科學和清潔/綠色技術。政府透過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來吸引外國投資進行創新發展,使外國直接投資產生更多的效益。

(三)

促進中小企業增長的合作與政策指引

透過廣泛合作促進中小企業增長。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跨行政邊界的合作,例如與本地區以外不同客戶、供應商、教育培訓機構、天使基金的合作。公共機構之間的合作可以進一步增進企業集群和網路的成長。企業集群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催化劑,在集群之間開展廣泛合作,以促進合作地區的中小企業增長。

政府行為對中小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政府當局可以透過在更大範圍內提供支持計劃,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例如支持「歐洲集群協作平臺」建設,提供有關潛在的供應商、客戶、教育培訓機構和貿易慣例及稅收等相關資訊。

(四)

增強外國直接投資
溢出效應的合作與政策指引

降低跨境地區勞動力成本,促進企業的集群發展。跨境地區將受益於合作,以實現規模經濟和專業勞動力的集群效應,這將緩解該地區勞動力競爭的壓力。有針對性的培訓會增加部門合作領域的比較優勢,競爭力提升通常會推動跨境地區的合作,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人口稠密地區的大型公司尤其受益於外國直接投資。

提高區域整體形象,增強外國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關鍵條件是提高區域整體形象和知名度。例如,愛爾蘭經濟走廊上的紐裡與鄧多克門戶城市之間的合作,構成了愛爾蘭的經濟增長軸,它是吸引投資和產生經濟活動集群效應的成功案例,實現了貝爾法斯特和都柏林市中心的溢出效應。利用集群效應以及自然和旅遊業的優勢,促進了地區發展。然而,當今該地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英國脫歐進程的巨大經濟和制度影響,這種不確定性更加需要地方和區域強有力的合作。

圖3 2003-2015年歐盟綠色領域的外資直接投資額

四、可再生能源利用

應對氣候變化,向低碳經濟轉變,尤其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是歐盟政策關注的重點,可再生能源利用將對國土產生重大影響。

(一)

可再生能源
生產潛力與利用的地域差異

風力發電陸域分佈集中,海上風能潛力巨大。歐洲風力發電潛力在地域分佈上非常集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平均風速和風力發電設備所需要的土地,因此潛力分析要考慮技術和經濟可行性以及可供利用的土地。陸上風能潛力大的地區主要分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附近、挪威海岸、伊比利亞半島、法國西南部、普利亞和達爾馬提亞沿岸等地區,希臘克里特島風能潛力最大。在阿爾卑斯山和巴爾幹半島風能潛力最低(圖4)。海上風能的生產潛力更大,尤其是在較深水域地區。大西洋和北海潛力最大,新技術將使地中海一些地區的海上風電場(包括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成為備選區。

圖4 歐洲陸上風能潛力(兆瓦時/平方公里)和(滿負荷小時/年)

南歐太陽能發電潛力高於北歐。歐洲太陽能佔全球光伏總裝機量的75%。在地中海、巴爾幹、中歐大部分地區以及波羅的海南部地區(拉脫維亞、立陶宛和丹麥),太陽能發電潛力最大。由於光伏裝機受到限制,一些電力收集量大的地區(如在西班牙部分地區)太陽能發電潛力並不高。而在太陽能裝機限制較少、電力收集量相對較低的地區(如挪威和中歐部分地區)太陽能發電潛力可能會更大(圖5)。在西班牙蒙彼利埃生產商正在測試agrivoltism技術(即在太陽能電池板下面種植耐蔭作物)。由於能源和作物產量的增加,農場效益可能會提高30%。

地熱、生物質、水電、潮汐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各具特色。例如,地熱在冰島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義大利的托斯卡納、法國的巴黎盆地以及捷克和匈牙利平原地區都具有很高的地熱能潛力。

能源消費存在地域差異。消費方式和可用資金是影響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驅動力。為使能量消費顯著降低,尤其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推動低碳經濟。在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和冰島,能耗比歐洲其他大部分地區高得多。2005年至2015年間,一些國家能源利用強度降低,部分原因是經濟危機。變化最大的是保加利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英國。

提高能源效率並增加可再生能源在消費中的份額。在技術和創新推動下,能源效率得以提高,使能源消費總量下降,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額。然而,這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廣泛使用有重大影響的高能效解決方案。例如,新的高能效建築基本上可以實現零能源消費甚至還有盈餘,但這類建築只佔存量建築的很小部分。以高能效的建築取代相當一部分存量建築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圖5 歐洲太陽能潛力(兆瓦時/平方公里)和(滿負荷小時/年)

(二)

可再生能源輸送網路

對於低碳經濟,能源傳輸和電網至關重要。為了確保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最有效的方式是建設能源輸送網路,這需要在歐洲不同地域考慮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高峰和季節用電需求。

可再生能源供給網路連通設施不完善。歐洲能源的供給與分配的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較高,應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單一能源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智慧電網建設主要在能源利用強度高的中部和北部工業區,應在短期內實現聯網,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更低廉的能源。

島嶼接入電網面臨很大挑戰,大多數島嶼地理位置偏遠,能源利用成本高,經濟體規模小,與歐盟單一能源市場的連接性差,對進口能源依賴較強,因此,面臨能源安全應的挑戰。

發展低碳運輸面臨特殊挑戰。長距離貨物運輸節能減排有相當大的潛力,但面臨各種挑戰,主要是低碳的鐵路網路運輸能力有限。對環境影響大的公路、航空甚至水路運輸為目前主要運輸方式。(尤其是外圍邊緣地區和島嶼可能面臨一定程度的運輸成本增加、運輸服務質量下降的風險。)

能源價格上漲將產生中短期不利影響。完全利用可再生能源意味著短期甚至中期能源成本的增加。地區能源價格變化的敏感性顯著提高。能源價格上漲將對運輸系統和歐洲流動模式產生不利影響。

消費行為在地域上有所不同。改變消費行為是向低碳經濟過渡的另一個關鍵驅動因素。今天,各地區的消費行為有所不同,不僅表現在家庭消費行為上,也體現在第三產業的用電需求上。

(三)

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的政策指引

應逐步轉向低碳經濟,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加強城市功能區和城鄉夥伴關係功能區的合作,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透過宏觀區域合作,為解決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國土不匹配建立通道,形成全球合作關係,挖掘潛力,整合歐洲內外的可再生能源市場。

在地方功能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合作。聯合制定區域可再生能源戰略,根據特定區域潛力來確定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重點功能區,引導公共和私人投資並調動公共和私人利益相關者,合作建設可再生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或分散式智慧電網,將生產和消費連接起來。加強對成功經驗的借鑑,例如,INTERREG歐洲項目SETUP專注於智慧能源轉型,制定智慧電網政策,在功能區域開發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網路的綜合策略與解決方案。

在宏觀區域開展可再生能源合作。針對可再生能源生產與消費國土不匹配問題,應在更大範圍進行合作,增加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份額,建設電網基礎設施和可再生能源集群。2015年,波羅的海國家(丹麥、德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芬蘭、瑞典和挪威)共同制定了能源合作計劃,確定了六個合作領域,即電力和天然氣市場、供應安全、能源基礎設施、發電、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歐盟「阿爾卑斯地區戰略」第9行動小組,建立阿爾卑斯山可再生能源集群和能源管理系統,創建了合作與創新論壇,使該地區成為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典範。

可再生能源的跨國合作。應進一步發展跨國能源市場並實施互聯互通計劃,以滿足大多數能源需求、實現低碳經濟。應開展與歐洲以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探索在北部非洲生產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並以可接受的傳輸損耗將其傳輸到歐洲。已開展的非洲—歐盟可再生能源合作計劃(RECP)是一項受多方捐助的計劃,目的在於支持非洲可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它是由非洲—歐盟能源夥伴關係(AEEP)中35位非洲和歐洲部長、專員發起的,旨在促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合作,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術交流,促進對非洲可再生能源市場的投資。

五、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歐洲經濟發展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滿足氣候變化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向循環經濟邁進,意味著生產過程和消費行為都將發生重大轉變,要儘可能地延長產品、材料和資源的價值,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廣泛的國土意義。

(一)

循環經濟中的地域多樣性

循環經濟將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高度重視「修復、再利用和循環」(3R)將會在勞動密集型部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會給農村和落後地區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這些新的經濟活動所提供的日常基本公共服務,將為歐洲大部分地區帶來新的就業機會。預計到2030年將在該領域創造約18萬個新的就業機會,但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從中獲益會很少。

北歐城市和大都市地區引領循環經濟創新活動。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尤其是生態創新和綠色經濟方面面臨的轉型挑戰較小。這些地區的創新活動將影響和服務於整個歐洲地區(圖6)。例如,西班牙巴斯克工業地區將循環經濟納入主流,大力向資源節約型經濟轉型,促進綠色增長和生態創新,其制定的巴斯克地區專業化戰略,確定了三個重要領域:先進製造、生物科學和能源。

一些傳統制造業所在地區轉型升級面臨嚴峻挑戰。對於資源效率較低、製造業產品較為單一的城市和地區,將面臨特殊的轉型挑戰。這些地區包括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愛沙尼亞等傳統制造業水平較高的地區和部分農村地區。

生活垃圾產生量較大的地區面臨更大挑戰。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較大且回收利用相對較少的地區以及外來遊客眾多的地區將面臨更大挑戰。這些地區包括馬耳他、塞普勒斯、蘇格蘭的旅遊區、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區。

共享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共享經濟發展意味著重大的社會轉型。今天已成為共享和協作計劃先行者的城市和地區更容易向循環經濟社會過渡,社會信任度對共享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當前在法國、愛爾蘭、拉脫維亞、克羅地、德國、愛沙尼亞、羅馬尼亞、西班牙和義大利使用共享經濟平臺的頻率較高。

生物經濟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向循環經濟邁進為農業和林業相關的生物經濟帶來發展機會。在大多數地區,生物經濟的重點領域包括生物質供應、生物質處理和轉化、生物基產品。生物質供應的重點潛力地區主要分佈在西班牙、瑞典、亞得里亞海沿岸、芬蘭中部、德國北部、荷蘭北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大部分地區;生物質處理和轉化的主要地區包括:沿比利牛斯山脈的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荷蘭、北歐、波蘭、希臘和拉脫維亞的一些地區;生物工業製品主要來自德國南部和西部、奧地利、法國北部、英國、保加利亞、波蘭和義大利的某些地區,其中包括不少傳統的重工業地區(圖7)。

圖6 基於循環經濟的生產和新經濟體系

圖6 基於循環經濟的生產和新經濟體系

圖7 歐洲生物經濟產業區域分佈

圖7 歐洲生物經濟產業區域分佈

(二)

循環經濟中的地域多樣性

一些國際貨運樞紐的地位將有所下降。循環經濟意味著運輸方式的改變。由於共享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遠距離運輸的貨物和原材料數量將大大減少,一些重要貨運港口和機場以及所在城市和地區將會受到運輸量下降的挑戰。因此,一些重要的貨運樞紐城市可能會失去發展優勢。

國際進出口模式將發生轉變。生產系統向循環經濟過渡意味著進出口模式的改變。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貨物進出口的城市和地區將面臨重大轉型挑戰,這些地區包括比利時、荷蘭和愛爾蘭的一些地區。

歐洲城市的重要性將因循環經濟受到影響。循環經濟模式帶來交通運輸方面的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的城市等級排序,一些繁華的大城市在未來城市系統中的重要性可能會下降。

產品越少意味著運輸越少。在循環經濟中,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品共享,新產品的產量將下降,並且由於更加關注維修和再利用,產品的使用壽命得以延長。此外,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可能會使某些生產本地化。

工業共生影響運輸方式。生產過程中的工業共生將導致生產地點彼此靠近而聚集,資源效率的提高和對工業共生的日益關注將影響運輸方式,物流鏈可能會發生變化,並且在循環經濟中得到最佳化。

(三)

促進循環經濟的合作及其政策指引

循環經濟以合作為基礎,在以下四個重要方面將有廣闊前景:工業共生和共享經濟、多中心製造、多中心綜合運輸系統、跨地區循環經濟生產與消費的新技術。

發展工業共生集聚與共享經濟。向循環經濟邁進需要一定數量的資源,以實現生產過程中的工業共生,並在地方和地區層面發展共享經濟,這對於工業活動有限的小地方(例如農村地區或中小城鎮)將產生挑戰。在智慧專業化策略引導下,基於整個城市功能區的行業發展,地區之間合作,形成有效的工業共生集群效應。特別需要關注區域共享經濟平臺(如汽車或工具共享)的建設。

建立增材製造等生產和維修的多中心網路。增材製造、維修和再利用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尤其對於中小城鎮以及落後地區具有特殊意義。但是,這些地區應與更大的網路或中心地區進行合作。例如,增材製造、開發和設計可以來自不同地方,而且製造過程可以更靠近終端使用者。

制定運輸集成戰略以適應循環經濟。向循環經濟邁進意味著生產和運輸系統將發生重大變化,未來將影響從全球到區域層級的運輸流量,預計主要運輸樞紐的作用將有所下降。貨運系統甚至可以轉變為具有多種形式運輸集合的多中心和分散式系統。交通連接水平較低的地區可能需要重新最佳化宏觀區域或功能性城市地區的運輸系統。

制定循環經濟的創新解決方案,加強培訓與知識傳播。要傳播生產過程的新理念和先進方法,需要將歐洲的決策者和企業家聚集在一起開展合作,還要傳播新觀念以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在歐洲,有關廢物預防、回收和利用共享經濟方式的消費者行為差異很大,需要廣泛合作,以開發新的解決方案。建立循環經濟知識傳輸網路,將先進經驗引入需要適應的領域,建立循環經濟中消費者行為的循環經濟知識傳播網路,使不同的文化習慣互相融合。

六、交通和數字連通

歐洲單一市場中貨物、資本、服務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都依賴於連通性。交通和數字連通將不同地區的人類活動聯繫起來而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徵。良好的連通性可以為貨物、服務、人員和知識流提供服務。資訊與通訊技術(ICT)連通對於創新、通訊和資訊流尤為重要。一個國家內部或跨界的聯合行動是彌合失衡並確保更好連通的前提。因此,交通和數字連通基礎設施建設本質上意味著合作。

(一)

連通性的地域多樣性

道路和鐵路的通達性顯示核心—外圍空間特徵。通達性是城市和地區具有吸引力的關鍵,它是決定人們在哪裡工作、生活和投資的關鍵因素。歐洲核心地區最具吸引力,在這裡較容易獲得各種服務、工作機會和休閒活動場所。高鐵給歐洲核心區以外地方的發展帶來機會。連接島嶼和人煙稀少地區的公路和鐵路通達性大大低於歐洲其他地區。航空運輸可以部分彌補公路、鐵路和海運通達性的不足。

ICT接入和訪問也具有明顯的地域和城鄉差異。寬頻接入對於改善生活品質變得越來越重要。2016年,歐洲家庭的網際網路接入率為85%,最高的是挪威、盧森堡和荷蘭,其次是丹麥、瑞典、英國、德國和芬蘭,東歐和南歐的網際網路接入率較低,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希臘某些地區的接入率最低。這也反映在網際網路的應用服務上。例如,北歐和西歐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幾乎所有人都使用網上銀行,而南歐和東歐國家使用人數要低很多。ICT接入顯示出城鄉間的數字鴻溝。ICT樞紐往往集中在大型且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使這些地區對高技能人才更具吸引力,而周邊地區和農村地區則更加邊緣化。

(二)

交通和數字連通將世界聯接起來

歐洲港口是歐洲貿易的樞紐。歐洲港口是貨物和人員從歐洲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在促進歐洲內部貿易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貿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鹿特丹港口和安特衛普港口。西北歐以及地中海沿岸的較小港口對地方發展也十分重要。

歐洲港口對內陸通達性差的地區起到促進作用。海上連通性不僅對貿易非常重要,同時也對歐洲客運發揮著重要作用。海運作為鐵路或公路通達性差的替代方案,對於連接沿海地區或島嶼地區至關重要。北歐和波羅的海沿岸以及整個地中海沿岸島嶼和港口都擁有高密度的渡輪路線,對於地方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亞得里亞海—愛奧尼亞海之間頻繁往返的輪渡支撐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交通和ICT連通對貿易和人員往來都起著重要作用。充足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ICT連通,促進了歐洲與世界各國或地區間的貿易,而良好的網際網路連結則增加了貿易機會。良好的連通性使得歐洲更好地融合,從而影響了單一市場四個要素(人員、貨物、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如今,ICT基礎設施的可得性對貿易和人際交往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

交通和ICT基礎設施領域
的合作與政策指引

改善交通和ICT連通性方面的合作,將會加強地區間貿易和人員交往聯繫,促進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更為便捷、廉價的交通方式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發展。

發展共享集聚經濟、知識和網路。這些措施包括集聚經濟、獲得專門知識、建立網路以及其他人際關係,這些可以透過地方當局和公司共同開發,以修復跨境流通鏈中的斷裂環節。這種合作將使周邊地區的交通樞紐港(城)聯繫起來,共享資源、技術和知識。例如,港口海事集群的建立可以使相關國家或地區共享專有技術。

投資多式聯運,實現跨行政邊界的環保連接。運輸部門的合作可促進可持續綠色發展。這迫切需要在生態友好型運輸解決方案(如電動公交車)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採取行動以防範諸如油洩漏等運輸環境風險。城市交通樞紐之間的合作(包括跨境合作),也將有助於發展模式轉變並提供多模式解決方案。較大港口可以與較小的沿海地區或其他運輸中心合作,以應對與運輸相關的環境風險。

促進全球運輸合作,特別是加強歐洲與亞洲的連通。貨物運輸的國土合作涉及全球運輸網路,特別是由中國政府倡議的「新絲綢之路」的中歐鐵路貨運已成功運營多年,歐洲INTERREG項目作為其組成部分,為中歐鐵路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中歐鐵路貨運比海運速度快,而且比航空運輸更加環保且成本更低。

開發外圍地區衛星寬頻遠端解決方案。外圍地區和島嶼通達性差,ICT連接領域的合作可以彌補其連通性差的劣勢。可透過提供高速和高質量的衛星寬頻來彌合整個歐盟的數字鴻溝,藉助ICT連接,可以透過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解決方案,為歐盟資助的SABRE項目和BRESAT項目提供服務。與地方和地區當局合作,聯合開發運輸和旅遊資訊等跨國電子服務平臺,為邊遠地區制定衛星寬頻解決方案。

透過ICT創新技術合作創造商機。ICT連接是不可或缺的創新,可為地區發展提供了新的商機。創新技術發展可以抵消地區邊緣化,例如,增材製造技術可去中心化。機器人服務技術、3D列印和自動化技術進步正在重塑生產流程和製造活動的空間分佈。駭客馬拉松和電子解決方案可解決邊遠地區的國土發展挑戰,例如,透過24小時的智慧城市駭客馬拉松,將瑞典和印度的開發人員、企業家、設計師、教授、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開發出針對印度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案。

大力發展電子政務,提高國家治理水平。二十年前愛沙尼亞剛剛開始建設資訊化社會,如今,愛沙尼亞已成為世界最先進的電子社會之一,成為電子政務的榜樣。愛沙尼亞是第一個允許電子投票的國家,也是第一個頒發電子居留證的國家,電子居留證提供了在受信的歐盟環境中輕鬆啟動和運營全球業務的自由。愛沙尼亞下一步計劃將基本服務納入全數位電子國家模式。

加強通訊技術合作,保障網路安全。網際網路是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無線網路、智慧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實行通用的安全條款來保護公民和行政管理部門免遭網路威脅和攻擊,這對於城市創新中心尤為重要。

七、基本公共服務

獲得基本公共服務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包括提供教育和醫療保健、公共交通以及獲得商品和服務的機會。人口變化和私有化等因素導致基本公共服務服務在某些地區聚集,也造成基本公共服務邊緣化地區不斷增加。

(一)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地域多樣性

歐洲發達地區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度高。2015年,安特衛普、貝爾法斯特、格拉茨、慕尼黑、蘇黎世和北歐國家的城市中,超過80%的居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滿意程度達到95%。

歐洲內部邊緣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呈分散的斑塊狀。可以根據到達區域中心的通行時間、經濟潛力或鄰近性來劃分邊緣地區(圖8)。內部邊緣化地區遍佈歐洲各地,跨境地區以及山區常有內部邊緣化地區。這些地區在某種程度上與其所在地區或島嶼的國土總體發展脫節,基本公共服務呈現分散狀。在內部邊緣化地區按格網分佈的學校數量大於醫院數量,醫院服務覆蓋的範圍較大。

基本公共服務方式各地不同。基本公共服務通常儘量靠近市民,以便經常使用,基於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正在出現。因此,確保使用者集中使用公共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電子服務可以為改善邊遠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替代方案。

(二)

國土連通影響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邊遠地區面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更難的風險。歐洲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不斷變化,不平等程度也隨之改變。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不同地區之間的連結,服務提供商、企業以及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將會轉移到交通更加便利的地區。一個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數量可能會減少,居住在北部邊遠地區、島嶼和山區的人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區域服務中心(圖9),人們希望可以就近享受日常醫療保健和教育等公共服務。因此,邊遠地區將面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風險,政府應增加居民承擔得起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例如,在西班牙畢爾巴鄂市,電力公司Iberdrola與市議會於2015年簽署了一項保護弱勢客戶的協議,以保證低收入人的電力和天然氣供應。

內部邊緣區域將增加。由於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向外遷移,到達區域中心和接受基本公共服務的通行時間有所增加,從而導致特定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所覆蓋的人口減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下降。不同的發展方式和傳統生活習慣使一些邊緣化地區擴大。此外,社會經濟變化和政府幹預也會影響生活質量和地區吸引力,這可能導致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惡性循環,即人口變化導致出現更多的邊緣地區,從而加劇了這些地區與歐洲其他地區生活條件的不平等。

圖8 基於服務水平(醫院)劃分的歐洲邊緣地區等級

圖9 開車到達區域中心所需時間(分鐘),2016年

(三)

改善服務供給領域的合作及政策指引

政府要加大SGI服務的供給能力。合作需求因服務供給類型和覆蓋規模而異,服務需求的多樣性意味著要開展不同的合作方式。

透過合作增強SGI服務的集聚效益。隨著財政能力和人口下降,服務水平可能會隨之下降。地方當局可能需要增加服務成本,降低服務質量。加強與鄰近地區地方當局和私營企業合作,聯合提供包括垃圾管理、基礎教育或醫療保健等SGI服務,為保障日常SGI供給服務提供瞭解決途徑,這對於維持或改善邊遠地區的SGI服務的供給能力尤其重要。

消除跨境地區的SGI服務障礙,擴大SGI服務範圍。SGI的跨境合作可以擴大服務範圍,使該地區對SGI服務供給更具吸引力。例如,位於比利牛斯山脈偏遠地區的德拉丹丹醫院成立於2010年,醫院為西班牙和法國公民提供了跨境醫療保健服務,是偏遠邊境地區SGI供給提供瞭解決方案和雙邊治理的範例。

提供數字解決方案,保障交通不便地區獲得專業服務。由於地理障礙或遊客及就業的季節性,使偏遠和人煙稀少的山區或島嶼在提供SGI服務方面常常面臨挑戰。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可以為偏遠地區的人們提供專業服務,使當地居民獲得因人力資源或財務成本太高以前無法得到的服務,改善了生活質量。遠端電子診療可以使邊遠地區患者有機會得到專業醫生會會診。例如,電子醫療解決方案正在改善人口稀少的波蘭—德國邊境地區醫療保健條件,這主要得益於遠端醫療跨境項目。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