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10月26日疫情資料
法國新增41185例,累計確診36707566例,新增死亡60例,累計死亡156700例;
更多歐洲疫情資料,請瀏覽文末疫情圖。

26日,在法德分歧的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愛麗舍宮會晤並共進午餐。最近,作為歐盟領頭羊的法德關係緊張,而此次會面也受到普遍關注。據報道,在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宏「面帶微笑會面」的背後,雙方都知道歐盟核心關係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不過,雙方會晤後的聲明都表達了為法德引擎注入新動力的願望。
01
法德到底有什麼分歧?
雖然根據法德領導人的說法,此次會晤促成了「友好」和「建設性」的對話,但另一方面,兩國在防務、能源、商業援助、歐盟擴張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分歧。例如,兩國裂痕的表現之一是推遲了本該於同一天舉行的法德部長聯席會議。

▲ 10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愛麗舍宮共進午餐。(法新社圖)
據BBC報道,法國擔心烏克蘭戰爭破壞了歐洲的地緣戰略規則與格局,使德國地位得到加強,並將法國邊緣化。《費加羅報》發表社論表示,這是「深刻的地緣戰略變化的結果,是很久以前就開始的巨大轉變,註定要改變歐洲的面貌」。
據法國分析人士的說法,轉變的本質在於「沉睡的巨人」德國覺醒了。對法國來說,這是個壞訊息,因為這挑戰了過去半個世紀的一個核心假設:即通過與德國步調一致,法國不僅可以約束更富裕強大的鄰國,還可以利用自身影響力來打造歐洲團結一致的局面。
首先,德國在國防上加大投入,並且宣佈購買美國軍備,比如F-35戰鬥機和愛國者防空系統,而這也讓法國認為不利於歐洲獨立防務的戰略目標。不僅如此,德國還在推動一個歐洲反導彈項目,其中項目合作方包括以色列,而這也成為法國和義大利反導彈項目的「競爭對手」。

▲ 德國今年3月宣佈,決定向美國購買35架F-35戰鬥機以取代老舊的「狂風」(Tornado)戰鬥機,給法國、德國和西班牙3國聯合研製的歐洲六代機「未來空中作戰系統」(FCAS)項目帶來沉重一擊。一些法國人指責德國不買法國達索製造的陣風戰鬥機是對歐洲的「背叛」。圖為歐洲六代機「未來空中作戰系統」(FCAS)效果圖。(達索官方示意圖)
在能源方面,德國反對法國希望施加的天然氣價格上限。它還希望法國授權新管道,以便從西班牙輸送天然氣,但遭到後者的拒絕。
此外,德國決定向企業和家庭提供2000億歐元援助,以助他們度過能源危機。對法國來說,這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扭曲,因為其他歐洲國家將無法與這種水平的補貼競爭。
資深法國評論員尼可拉斯·巴韋雷斯(Nicolas Baverez)表示,法國只能怪自己多年來總落後於德國,烏克蘭戰爭只是揭示了「已經存在的不平衡」。巴韋雷斯還強調:「法國滿足於談論主權,但德國行使主權。」
在20日至21日的歐洲峰會上,馬克宏還提醒德國不要試圖採取孤立行動,因為這「對德國或歐洲都不利」。換句話說,德國選擇「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與法國步調一致。

▲ 20日下午,馬克宏和朔爾茨在歐盟峰會之前舉行雙邊會談,試圖消除兩國在能源和防務等問題上的分歧。當天,馬克宏罕見批評柏林搞「獨奏」,把歐盟遭遇困境的責任「甩」給德國。「我認為德國的自我孤立,無論是對德國自己還是對歐盟,都不是好事……我們應該竭盡全力維繫歐盟團結,讓德國也成為團結的一分子。」對此,德國總理朔爾茨駁斥說:「很明顯,德國向來都是(與歐盟)團結一致行動的。」 (法新社圖)
02
法德將「共同應對挑戰」
朔爾茨在會面後發推文表示,法國和德國仍然「保持非常親近的關係」,並且將「共同應對挑戰」。雙方「就歐洲能源供應、價格上漲和共同防禦計劃進行了非常友好和重要的討論」。

▲ 朔爾茨當天發推文表示,德國和法國將「共同接受挑戰」。(Twitter截圖)
愛麗舍宮聲明也強調,馬克宏和朔爾茨「本著中長期密切合作的精神討論了法德關係」。在新聞稿中,愛麗舍宮補充道,雙方打算「在歐洲主權、再工業化和去碳化的共同議程上取得進展」。
不僅如此,他們重申了在能源問題上對歐洲「團結」原則的重視,以及「加強歐洲防禦」的願望。

▲ 10月17日,朔爾茨在下薩克森州與聯邦國防軍教員檢閱武器裝備。(法新社圖)
據一位法國外交訊息人士稱,這場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幻想出來的」。另一方面,德國政府也口徑一致:「法國是我們最親密的盟友」。
法國政府發言人韋朗表示,這次在巴黎的午餐展示了一種「生動的友誼」:「當一個國家的優先事項」與「另一個國家的優先事項並不一定一致」時,「法德組合的優勢在於始終能夠友好相處,並拉動整個歐洲向上發展」,「我們打算繼續保持法德引擎的活力」。
一位法國總統顧問還補充道,兩國將在能源、國防和創新方面成立「工作小組」,以便「在下一步達成密切合作」。
曾在德國擔任大使的加拿大駐法國大使斯特凡·迪翁(Stéphane Dion)認為,「目前法國和德國之間存在緊張關係,但它們仍然是歐盟的發動機。要使歐洲運轉,這個引擎必須運行」,因為不存在「其他的替代者」。
(歐洲時報/ 靖樹綜合編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