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鏈中不只有光彩的一面。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前些時間,抖音上流傳一個短視訊。
視訊裡,一個黑人男子穿著一件中山大學的籃球服。
而且,上面「實名制」印著袁淇昌同學的名字。
有網友就說,袁淇昌同學,你晒黑了。

還有網友打趣:
袁淇昌同學恐怕還沒有他的校服走得遠。
的確,中國距離非洲最近(最東部)的國家也得8000多公里。
再遠點(最南部),就得12000公里以上了。
路途遙遠,這件校服是怎麼走進非洲的?
這裡面其實藏著一個巨大的生意。

這就是二手服裝買賣。
說起二手衣服,想當年英國人、美國人也經常穿。
英國在工業革命以前,因為新衣服價格貴,連國王的心腹都有買二手衣服穿的,二手衣服在老百姓中也很普及。
19世紀,美國的文藝作品中也有過關於二手衣服的描述。
黑人作家布克·華盛頓就曾在他的自傳體小說《超越奴役》中寫道:
「我在漢普頓住過一陣子,我沒有幾本書,也沒什麼衣服。
於是,‘二手貨’就成了我的救星,那些衣服都是裝在桶裡從北方運來的……」

布克·華盛頓
後來,隨著織布機的廣泛應用,服裝的價格逐漸降低,二手服裝也漸漸地退出了歐美率先富裕起來的國家。
而現在,最大的二手衣服消費市場就在非洲。

肯亞街頭,人們正在交易二手服裝
遠的不說,就光2021年,非洲二手服裝進口額就達到18.4億美元(約合130多億元),增長了28.84%!
這其中,肯亞就進口了2.48億美元的二手服裝,是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裝進口國。
排在第2的是迦納,2021年進口了價值2.11億美元的二手服裝。
第3名是坦尚尼亞,2021年進口了1.83億美元的二手服裝。
賣家又是誰呢?
有報告顯示:在2020-2021年期間,中國對非洲的二手服裝出口,增長了123%,達到6.24億美元。

向非洲出口二手服裝的主要國家
這也就是說,中國出口到非洲的二手服裝,佔到其總進口額的1/3。
中國是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裝出口國。
除了中國,美國、英國、韓國、加拿大、波蘭等國家,也都把舊衣服賣到非洲。

本來,三十幾年前,二手服裝在非洲還是一個隱秘又不為人所察覺的產業。
但隨著進口額的不斷攀升,二手服裝產業在非洲也不再遮遮掩掩了。
到了如今,從迦納、奈及利亞、象牙海岸、坦尚尼亞,到貝南、烏干達和肯亞等地方,每一個國家的首都或者它們的「大城市」,更是都有著規模不小的舊衣市場。
這些舊衣市場的形象,看起來跟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的集市很像,不同的是,這些市場隨處可見擠滿了前來淘貨的批發商。
批發商們為什麼都「擠」在了這些國家的首都或者「大城市」?
原因是,這些地方是二手服裝貨源的「源頭」。
批發商們在這裡「進」的貨,相當於一手貨源,進完貨後,就地從這些「一手貨源」裡挑選出牌子響、品質高的衣服,放到市場上分類售賣。

來自首都和「各大城市」的一手貨源
無論哪個階層的民眾,都能在二手服裝市場選到滿意的衣服。
而這些二手衣服,雖然成包成包的被運到了這裡,但經過層層篩選,又被分成了幾個不同的等級,價格自然也隨等級而不同,從幾塊錢到上百塊錢,都有。
品相好點的、沒什麼瑕疵的、品牌大些的,就被分在了一等品的行列,價格也屬於「頂級」,能賣到人民幣100元以上。
其他品相稍差點、品牌一般的,或者質量好點的雜牌服飾,就被歸為二等品,價格常常在人民幣幾十塊錢的區間轉悠。
比如,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像湯米·希爾費格這樣大牌的襯衫,品相好些的話,也只是被賣到幾十塊人民幣。
三等品,相對就差得多了,一般都是品相差,品牌也叫不出名字的雜牌。
當然,價格也很實惠,也就人民幣幾塊錢一件。
不同品類,自然對應著的目標群體,也不太一樣。
手頭稍微寬裕點的,愛追求潮流的年輕人最愛選一等品,這麼低的價格就能買到牌子貨,既能滿足虛榮心,又能鞏固自己在社交圈子裡的地位,何樂而不為。
二等品和三等品,則大多是底層一些平民消費得最多,這個等級的衣服,對於他們來說,得到的是一個實惠。
同時,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男裝比女裝稍貴,原因不僅是因為男裝的需求量大,還因為一些進口二手男裝,尺碼需要重新裁剪,裁剪的過程中,又增加了一些成本,這個羊毛,自然也得出在羊身上。

非洲二手市場上的內衣褲
當然,不管男裝還是女裝,一等品還是三等品,在非洲都不愁銷路,甚至就連二手內衣褲也很受歡迎。
一件普通的二手衣服,先是經過了出口到非洲第一站——各個國家首都和「大城市」,在一級批發商之手經過挑選,被挑剩下的二手服裝,又流向了各自國家的「二線城市」。
到了「二線城市」,這些二手服裝,又被分銷給當地的二級批發商。
二手批發商們,又將挑選過的、品質更差一些的二手服裝,轉手賣給當地的零售商販。
經過了這一翻折騰,層層分銷下去,二手服裝在集市的地攤上,進行了它們銷售「命運」的最後一站。

迦納首都阿克拉二手服裝批發市場

二手服裝在非洲幾經漂泊,在國內的來源,也是「多種多樣」。
在當前的國內,舊衣回收這個行業,仍然有點神秘而隱晦。
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其穩定的供貨地位。
為了滿足非洲市場的需求,在中國整個珠三角地區,甚至每天也有數萬名二手衣服商販,活躍在各個街道、社區收集衣服。
除了街道、社區,線上也有很多二手服裝創新的嘗試。
比如在閒魚、轉轉和拍拍上。
賣自己穿過的二手服裝也是可以「發家致富」的,在這裡,賣多少錢自己定,能不能賣出去看命。
一些品牌甚至可以在支付寶上預約上門回收,還能換取「螞蟻森林」的能量。
也有專門的APP實現了估價、取貨、審核、打款一條龍服務,後續售出還會收到推送告知。
除了線上交易,一些品牌店也開啟了回收舊衣服業務,比如UNIQLO。
在UNIQLO買的衣服,穿過後不喜歡或者準備淘汰的時候,可以直接拿回去,他們有專門的箱子用來回收,價格就得看衣服的購買時間和完好程度了,但是比舊衣服稍貴。
當然,這些商家回收的二手服裝,有很大一部分還是轉為再生纖維二次利用。

國內舊衣回收箱
除了收購,這些二手服裝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來源渠道,那就是各種捐助。
在國內,很多投進舊衣回收站的舊衣物,只有很少一部分經過層層篩選,最後交到需要他們的人手上,剩下的,就是賣給專門的回收公司了。
然後再由出口貿易公司轉運到非洲。
不光國內,西方很多國家舊服裝的主要來源,同樣是社會機構的捐贈。
但通過這種渠道回收上來的服裝,通常會超出對二手服裝的需求,於是,多餘的部分同樣被賣給了出口企業。

不管是非洲的批發商,還是活躍在國內各地區的線上線下二手服裝收購商,乃至於其他工業大國的商販,雖遠隔萬里,但他們忙碌的身影背後,都為了一個相同的目的:
賺錢。
紀錄片《舊衣的秘密》裡有個迦納小哥就表示,這些衣服被攤販拿到手裡後,會進行清洗、熨燙、裁剪等再加工,再重新流入市場。
而這一全套流程下來,最高的時候,他曾日賺25萬(中非法郎),接近3000元。

紀錄片《舊衣的秘密》劇照
日賺25萬(中非法郎),也並不是個例。
一些成熟的從業者,也從中賺取了不菲的利潤。
國內也不缺乏這樣的財富故事。
河北一家分揀廠的工作人員就說過,成熟的回收員每個月至少能收10噸左右的二手貨,刨去成本,每噸起碼能有4000塊利潤。
這樣一算,每個月淨掙3-4萬塊錢。
這還是靠回收、有成本的操作。
曾有記者了解過成本更低的。
比如,有人在網上購買舊衣回收箱,然後放在小區。
一個箱子一年至少能收1噸貨,這1噸貨每年掙的利潤就是2200-2300元。
有位二手服裝「回收」的商販,曾一口氣買下200個箱子,每年的利潤達五六十萬。
甚至還有人因為二手服裝生意東山再起。
曾有媒體報道過一個孫老闆,在國內做生意破產後,他發現,在國內,把一斤成本0.4-0.6元左右的二手服裝,送到分揀公司進行分類、清洗、晾晒後,能賣到3000元一噸。
於是,孫老闆想出了線下回收,線上公益募捐活動的辦法,大幅提升了衣服的規模和質量,實現了日入20萬(中非法郎,合約2400元),可謂東山再起。
當然,相關企業就掙得更多了。
比如,有平臺在媒體採訪中透露過一組資料:
特別好的夏裝出口,可以賣到8000-12000元/噸不等。
每公斤舊衣物的利潤在0.4-0.6元左右。
而其年回收舊衣服總量超過10萬噸。
這樣算下來,每年最多可以賺6000萬元。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來說,這個年收入甚至可以媲美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了。
當然,如果把這個鏈條也分成上中下游,出口商的利潤明顯是最大的。
出口商下面,是成千上萬的二手批發商們,利潤就小得多了。
因為到了這一級別,好的二手服裝已經被挑選了一遍,剩下的都是品相稍差一些的服裝了,價格當然也低得多。
而且沒有了挑選的權利,商販們不能打開包裹進行查看,交易的過程就像賭玉一樣。
賺不賺得到錢,能賺多少錢,完全要看個人的經驗和運氣。
這一層級的商販們,打開包裹後,如果發現貨物跟想象中差得很遠,也不能退換貨。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這個規定很不合理,但這些二手服裝也從來都不缺買家。
可見,還是有利可圖。
當然,不光他們賺到錢了,一件原本已經被丟棄的衣服,經過回收、打包、運送、清洗、熨燙、裁剪、銷售等流程,一系列操作下來,也催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
這條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哪怕是搬運衣服的底層勞動者,也分享到了「產業的紅利」。

搬運二手服裝的底層勞動者
當然,這條產業鏈也不全是光彩的一面。
就像很多舊衣服回收打著愛心捐贈的名頭,但卻被人一轉手賣到了非洲,還賺到了不菲的收入。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門生意,到現在知道的人還不多,甚至有些神奇。
正解局邀請您加入新的家園
在正解局的知識星球
您將看到
●獨家內容:星球會員專屬獨家評論、商業分析與獨家資訊內容
●優質體驗:正解局以往消失的精彩文章+專屬會員文章
●嚴選研報:每日最新內容、編輯嚴選話題、行業等多種研報
●思想沙龍:直接與局長、嘉賓及其他會員的優質內容討論空間
●財富增值:連結商業大佬,擴大人脈、圈層,對接廣闊商業資源
限時99元,掃碼立即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