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外交部「俾斯麥廳」遭貝爾博克強行改名,俾斯麥畫像被摘下,外交專家批評,俾斯麥後代聯名發函抗議–這是在忘記歷史!

奧托·馮·俾斯麥,德意志帝國時代的首相,在於自由派的鬥爭中,俾斯麥無視議會,在1864-1866年間連續對丹麥和奧地利開戰,推動了以普魯士為主的小德意志方案。最終藉由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促使了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2005年,德國電視臺ZDF票選最偉大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僅次於印刷發明家古滕貝格。

不僅如此,俾斯麥還在1870年1月8日建立了德國外交部,可說是德國第一任外交部長。德國外交部的官方名字是Auswärtiges Amt,而不是更熟悉的Außenministerium,也是因為這個名字最早是俾斯麥取的,所以為了保持傳統,刻意沒有更換。

為了紀念俾斯麥,德國外交部把每天早上用來開會討論的「作戰會議室」也命名為「俾斯麥廳」。這位鐵血宰相的名字被用金色文字鐫刻在大門上方。

然而,這樣的情況現在已經改變了。正當漢堡的左翼人士還在討論如何把俾斯麥雕像從舊埃爾布公園裡推倒時,外交部長貝爾博克先行一步把「俾斯麥廳」改名成為了「德國統一大廳」。顯然,統一指的當然不是俾斯麥在1871年建立的帝國,而是1990年兩德統一。

不僅如此,原本掛在大廳裡的俾斯麥肖像現在也被奉命取下。

改名的原因是什麼?外交部長貝爾博克對此保持沉默。但根據外交部的說法,改名與盛行的「取消文化」無關。人們只是對俾斯麥的名字感到不舒服。

外交部發言人僅僅表示:「重新命名是因為德國外交部認為自己的傳統路線紮根於德國的民主歷史。」換句話說就是不承認兩德統一以前的歷史是現代德國外交的傳統。

這一神奇操作立刻引發了多方不滿。要知道,現任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2015年時任外交部長時還當著參觀學生的面大談俾斯麥是「我們外交政策的榜樣」,「俾斯麥廳有助於培養傳統」。

這才過了幾年,「傳統」就被推翻了。

基民盟外交政策專家哈特 (Jürgen Hardt)批評這種毫無根據的改名,就是忘記了歷史。就像綠黨一直以來在與不符合他們世界觀的事物所做的鬥爭中所做的一樣。

哈特表示:「德國外交家要做的是審視遺產,而不是忽視過去。我們今天對俾斯麥當然要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但他對德國,尤其是我們祖國統一歷史的重要性是不能否認的,況且改名並沒有經過全體員工討論—是錯誤的。」

俾斯麥廳原來的樣子

俾斯麥廳原來的樣子

另方面,貝爾博克的改名也引遭到了俾斯麥後代的反對。

在一封聲明中,俾斯麥家族代理族長亞歷山大·馮·俾斯麥表示:「我們,俾斯麥家族,對我們的歷史和自己的國家受到這樣的對待感到震驚和難以言喻的悲傷。」

聲明裡寫道:「重新命名會議室,並把俾斯麥的肖像撤下,表明貝爾博克對德國沒有歷史意識。」

俾斯麥家族還指責外交部長沒有充分承認俾斯麥的成就。他們提醒,至今仍在德國實施的民法典,最早是在俾斯麥時期制定的。

德國軍隊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改革。貝爾博克的黨內好友哈貝克正在鼓勵民眾自律、放棄和節儉。在冬天衝了冷水澡,少開點暖氣,不要跟政府抱怨。這不正是普魯士的美德嗎?

在危機時期和普魯士傳統決裂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