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剛下飛機就與他共進晚餐!拜登和強森都沒「求」到的,馬克宏能行嗎?

法國7月28日疫情資料

法國新增51594例,累計確診33080506例,新增死亡112例,累計死亡151894例;

更多歐洲疫情資料,請瀏覽文末疫情圖。

法新社7月28日報道,剛剛從非洲訪問返回的法國總統馬克宏當天在巴黎會見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二人當晚在愛麗舍宮共進晚餐。外界預計能源問題是雙方的重要議程。對於沙烏地王儲到訪巴黎,卡舒吉的未婚妻28日表示強烈憤慨,法國部分政界人物如環保黨領袖雅多也稱之為醜聞。對此,愛麗舍宮回應說,馬克宏總統與穆罕默德王儲共進晚餐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能源價格飆升、中東糧食危機、伊朗核問題引發擔憂之際。

01

「恢復名聲之旅」,借能源強勢迴歸

這是自2018年沙烏地記者卡舒吉遇害案以來,穆罕默德首次到訪歐盟國家。據報道,穆罕默德王儲於27日下午抵達巴黎奧利機場,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在機場迎接。前一天26日,穆罕默德已在希臘與米佐塔基斯總理簽署了鋪設海底資料電纜、能源及軍事合作等方面的協議。

7月26日,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雅典迎接穆罕穆德王儲(法新社圖)

▲ 7月26日,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雅典迎接穆罕穆德王儲。(法新社圖)

法國國際和戰略關係研究所(IRIS)合作研究員David Rigoulet-Roze指出,繼與拜登會面後,穆罕默德王儲藉此次歐洲之旅進一步為其「恢復名聲」,讓沙烏地在能源危機中強勢迴歸國際舞臺。

28日,穆罕穆德王儲在巴黎附近自己的城堡裡等待前往愛麗舍宮與馬克宏會面(法新社圖)

▲ 28日,穆罕穆德王儲在巴黎附近自己的城堡裡等待前往愛麗舍宮與馬克宏會面。(法新社圖)

2018年10月,為《華盛頓郵報》工作的沙烏地籍記者卡舒吉在沙烏地駐伊斯坦布爾領事館遇害,美國情報機構的調查報告稱沙烏地王儲批准了這一行動,但後者予以否認。由於卡舒吉案和葉門問題,美國總統拜登曾在競選期間將沙烏地稱作國際舞臺上應受排斥的對象;沙烏地與西方國家關係進入低潮。

然而,在俄烏戰爭導致歐美能源價格飆升的背景下,拜登於7月15日訪問了此前其口中的「被排斥對象」,與沙烏地國王薩勒曼和王儲穆罕默德就雙邊關係、能源安全等問題舉行會談。儘管美方未能獲得增產石油承諾,但這足以體現美國領導人對沙烏地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圖為拜登與穆罕默德王儲在宮殿門前碰拳致意這一幕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評論人士批評拜登為了現實利益而在外

▲ 圖為拜登與穆罕默德王儲在宮殿門前碰拳致意。這一幕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評論人士批評拜登為了現實利益而在外交政策上隨意「變臉」。(《赫芬頓郵報》視訊報道截圖)

02

西方太「現實」?愛麗舍宮:對話很有必要

在歐洲,穆罕默德王儲的到訪也引發了人權組織的強烈反應。一些人權活動人士批評說,在卡舒吉案發生後,西方國家領導人紛紛表示憤慨,並承諾不會讓沙烏地王儲重回國際舞臺,但在4年後的今天,西方各國的態度卻發生180度大轉彎,積極與穆罕默德會面、籤協議。

今年3月16日,英國首相強森閃電訪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但他沒有得到這兩個「關鍵國際夥伴

▲ 今年3月16日,英國首相強森閃電訪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但他沒有得到這兩個「關鍵國際夥伴」提高石油產量的公開承諾。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強森的中東之行「空手而歸」。(法新社圖)

事實上,由於能源價格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持續飆升,迫切需要尋求俄羅斯能源替代品的西方國家寄希望於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烏地增產,以緩解市場壓力、限制通脹。法國國際和戰略關係研究所(IRIS)合作研究員David Rigoulet-Roze指出,兩三個月前,沙烏地石油的最大買家還是中國,而現在歐洲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然而,面對西方的一再要求,利雅得方面堅決遵守「歐佩克+」指定增產計劃(8月的月度產量日均上調64.8萬桶),這遠遠達不到西方的期望。法國地中海與中東研究學院副院長Agnès Levallois認為,這是因為沙烏地「不願與歐佩克+重要合作伙伴俄羅斯發生衝突」。

英國智庫「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研究員Camille Lons指出,面對高漲的能源價格,西方國家顯然選擇了「不計前嫌的務實態度」,就像拜登出訪前曾高調宣稱將開啟美國和中東關係「新篇章」的那樣。

對於沙烏地王儲到訪巴黎,卡舒吉的未婚妻28日表示強烈憤慨,法國部分政界人物如環保黨領袖雅多也稱之為醜聞。對此,法國執政黨復興黨(Renaissance)議會黨團主席貝爾熱(Aurore Bergé)28日回應說,無論如何,「總統與事實上的(de facto)對話對象會面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

去年12月4日,馬克宏已出訪沙烏地,在吉達與穆罕默德王儲會面(法新社圖)

▲ 去年12月4日,馬克宏已出訪沙烏地,在吉達與穆罕默德王儲會面。(法新社圖)

愛麗舍宮28日表示,馬克宏總統與穆罕默德王儲共進晚餐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能源價格飆升、中東糧食危機、伊朗核問題引發擔憂之際。「若想解決這些危機帶來的後果,讓法國在該地區發揮積極作用,唯一的辦法就是與各方進行對話。」

法國總理博爾內也強調說,總統在愛麗舍宮會見沙烏地王儲並不意味著「動搖法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態度」。「我想,法國人應該無法理解,在俄羅斯威脅要切斷對歐洲天然氣供應的前提下,法國為何不與其他能源大國坐下來談談。」

03

能源短缺:法國承諾向德國輸氣,德國送電回報

正如法國總理博爾內所說,除了石油,歐盟還在為天然氣發愁。法國《回聲報》(Les Echos)報道, 7月27日,法國能源轉型部證實,如果今年冬天出現天然氣短缺,法國將向德國援助相當於其年度天然氣消費量的5%。同樣,柏林也承諾在必要時可向巴黎提供電力。

「巴黎承諾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出口能力,即每天130吉瓦時。」能源轉型部長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明確指出。這意味著一年46太瓦時,相當於德國每年天然氣消耗量的5%左右。

法國是歐洲的天然氣入口點,擁有四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並且其庫存已經補充到容量的75%,使其處於相對舒適的境地。不過,要從法國輸氣給德國還需要解決「氣味」的問題。目前,從德國在向法國輸氣時,會按法國要求,向氣體注入硫磺來加臭,以在發生洩漏時能夠保護消費者。但德國禁止製造商在其生產過程中使用這樣的做法。因此,在法國向德國反向輸氣時,需要給氣體除臭,為此德國計劃在接下來的18個月內建造一個除臭站。

不過,通過展現團結互助,巴黎也委婉地要求柏林更應該認真地考慮推遲原計劃在年底關閉的三座核電站的政治意義。

德國Gundremmingen核電站(法新社圖)

▲ 德國Gundremmingen核電站。(法新社圖)

「我們所關注的是,當我們向德國尋求援助時,它能夠向我們輸送電力;相反,當柏林有需要時,我們也有能力向它輸送天然氣。」法國能源轉型部長帕尼埃-魯納歇(Agnès Pannier-Runnacher)於27日在坐客LCI電視臺時強調指出。「因為法國的弱點是電力供給,我們需要進口電力;而德國的弱點是需要進口天然氣,我們會向其輸送天然氣。」26日,帕尼埃-魯納歇與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晤上承諾雙方團結互助。

德國能夠在不求助核能的情況下確保互助承諾嗎?德國電網壓力測試的最新結果應該會在未來幾周內公佈。然而,在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看來,答案顯然很明確。26日,德國工業聯合會管理層成員尼德馬克(Wolfgang Niedermark)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鑑於歐洲層面的團結互助不可或缺,對於德國來說,這就意味著可以利用所有可用來源以便提供儘可能多的能源。」

(歐洲時報/ 原野、賈言 編譯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