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丨法國人用「享樂消費」自我補償;英國擬削減留學生數量

暢聽要聞

法國要聞

01

法政府表示繼續推進退休改革

法政府表示繼續推進退休改革

2月1日,法國政府表示「聽到」並「理解」民眾的憤怒,但同時說不放棄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到64歲的措施。據法新社報道,1月31日法國第二個反退休改革全國行動日遊行人數創下紀錄,接下來工會還要組織兩次反退休改革全國行動。法國政府在此背景下表示繼續推進退休改革

法國勞工民主聯盟(CFDT)秘書長貝爾熱(Laurent Berger)1日表示,「昨天的遊行是(30年來)最大的遊行,超過了1995年大遊行的規模」。按內政部說法,全國遊行人數超過127萬(工會的統計是超過250萬),比1月19日第一個全國行動日的人數多,也超過2010年大遊行的紀錄。

遊行結束當晚,八大工會開會後宣佈,2月7日和11日將再組織兩個全國行動日。貝爾熱表示,「我們將進一步推進示社會動員」,「讓那些無法在周內遊行的人上街表達自己的不滿」。

接下來的兩個行動日和煉油行業大罷工的時間重合,煉油工人將從2月6日起展開為期72小時的罷工。勞工總會(CGT)鐵路分支和團結工會聯盟(SUD)鐵路分支也號召鐵路工人在2月7日和8日舉行罷工,並且準備從2月中旬起開始無限期罷工。

法國勞工總會總書記馬丁內茲(Philippe Martinez)警告說,如果政府繼續忽視民眾的不滿情緒,繼續對抗,罷工和示威運動將進一步加強。

02

CNIL委員會開罰力度大縮水

CNIL委員會開罰力度大縮水

法國全國資訊管理與自由委員會(CNIL)1月31日宣佈,為了保護民眾個人資訊,2022年該機構做出21項制裁決定,總罰款金額超過1.01億歐元。罰款金額相對前兩年減少

法新社報道,2020年全國資訊管理與自由委員會開出的罰款金額達到1.38億歐元,2021年更達到2.14億歐元,創下紀錄。

2022年,該委員會更多地採用糾錯措施,發出「催告令」(mise en demeure)次數達147次,創下紀錄,多於2021年的135次。這147項「催告令」中,有72項涉及網路安全問題。

2022年,全國資訊管理與自由委員會收到12000項訴告,處理了13000項,累積待處理訴告第一次減少了約7000項。

從2018年歐盟資訊保護規定(RGPD)實施以來,委員會共作出了超過5億歐元的判罰,佔歐盟全部罰金(25億歐元)的五分之一。

全國資訊管理與自由委員會2022年還做出3項決定,決定與其他歐盟成員國對應機構合作,積極參與歐洲層面的多個司法程序,解決涉及處罰的爭議

03

購買力下降的2022年 法國人用「享樂消費」自我補償

近日一項調查指出,儘管通脹上升與

近日一項調查指出,儘管通脹上升與購買力下降是2022年的主旋律法國人的享受型消費卻在增加。也就是說,面對危機,人們寧願在買菜時節約一點,也不願在酒吧、餐廳和旅遊上省錢。研究指出,這其實是焦慮情況下的自我補償

2022年,隨著通脹席捲全歐,法國一些產品的價格持續飆升。作為應對,法國人首先下調了食物預算。研究顯示,法國大賣場、超市、大型食品店和獨立雜貨店等銷售額下降了9%。在受調研範圍中下降最多。法國人平均每次購物的金額下降了4%,降至34歐元。人們去超市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交易頻率下降了5%。

在購物時做出「犧牲」後,法國人在娛樂支出上卻花了更多的錢。

資料顯示,法國人去年外出就餐的次數大大增加,酒吧和餐館的消費額急劇上升。在2019年至2022年,法國人在酒吧的支出猛增34%,其中2022年就增加了24%。此外,法國人在餐館的消費與2021年相比增長了44%,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33%,平均每次的消費達26歐元。自2019年以來,「家庭餐廳」這種新穎用餐方式也獲得了4倍的增長——這種模式允許消費者通過網路預訂在當地居民家中有償用餐。

其他能讓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樂趣的行業也表現不錯:與2021年相比,法國人在美容和化妝品上的消費增長了15%,在美髮上投入的消費在一年內增長了11%。

另一項能佐證法國人焦慮感上升的消費是酒精。研究指出,法國人去年一年的酒精支出增加了10%,三年內增加了50%。

04

沉迷「二手」的法國人,是熱衷環保還是過度消費?

法國《解放報》報道,從衣服到傢俱,從玩具到書籍,從科技產品到運動配件,超半數法國人表示購買二手物品已成為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根據法國電子貿易聯合會和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估計,法國二手市場在2021年價值達到70億歐元,已經成為傳統零售商、網路電商和各大品牌虎視眈眈的新藍海。

在Leboncoin、eBay和Vinted等平臺的推動下,法國的「二手狂熱」自新冠疫情以來持續繁榮。表面上看,購買二手產品限制了新品的生產,遏制了過度包裝,能令社會更環保,但實際上,二手市場的繁榮——特別是在時尚與奢侈品領域——是否也是一種過度消費的表現?法國生態轉型管理署(Ademe)、巴黎九大和法國生活條件研究觀察中心(CREDOC)近日聯合發佈的報告對此持肯定觀點。

報告得出結論:如果想遏制當下的趨勢,不讓二手商品成為新的快時尚,對環境造成傷害,需要對不同消費群體提出不同的溝通策略,以確保人們能增加二手物品的購買的同時不推動過度消費。

05

阿爾斯通在法啟動氫能列車測試

阿爾斯通

阿爾斯通公司2月1日起在法國中部城鎮Reignac-sur-Indre和Loches之間,對Coradia ilint氫能列車啟動了為期三天的首次測試。列車使用氫燃料電池提供的牽引力運行,可搭載120名乘客。

歐洲要聞

01

英國擬削減留學生數量 各大學校長斥「經濟自殘」

英國《衛報》報道,英國大學組織Universities UK執行長薇薇恩·斯特恩告知各大學校長,稱政府正在「重新考慮減少淨移民的方案」,其中畢業生工作簽證是關注焦點。該簽證允許留學生畢業後在英國工作兩年。英國各大學的校長們認為此舉相當於「經濟上的自殘行為」,恐導致數十億英鎊損失。

據稱,內政大臣蘇埃拉·佈雷弗曼支持的方案是,將畢業生工作簽證期限從兩年縮短至6個月。但這將使英國對留學生的吸引力落後於美國和加拿大等競爭對手。在實施嚴格移民政策的澳大利亞,留學生被允許在畢業後工作4年,並可攜帶直系親屬。

英國政府正在考慮的其他改革包括限制留學生可攜帶的家屬數量,包括配偶和子女,以及停止留學生找到工作後從學習簽證轉換為工作簽證的能力。

據悉,英國教育部、財政部、國際貿易部以及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都反對針對留學生實施新限制。

據羅素研究型大學集團(Russell group)委託進行的分析發現,每個留學生能帶來13.2萬英鎊的經濟效益,平均每年為每個議會選區帶來4000萬英鎊經濟效益。

02

法媒:電動汽車繼續征服歐盟市場

2022年,

2022年,歐盟電動汽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這主要是受到德國和挪威兩大市場的推動。相反,柴油車的銷量繼續下滑。

法國《回聲報》(Les Echos)報道,在歐盟,去年共售出電動汽車約110萬輛,一年內增長28%。電動汽車在歐盟的新車銷售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根據歐洲汽車製造企業協會(Association des constructeurs européens)於2月1日公佈的資料,在2022年新車銷量中,電動汽車的佔比達12.1%,2021年時為9.1%,而2019年僅為1.9%。

電動汽車銷售亮眼主要是受到德國市場的推動,尤其是在年底有加速之勢,因為新年後的購車優惠將下調。當然,在瑞典、比利時和挪威的市場上,電動汽車銷售也是有不俗表現。在挪威的新車銷售中,有79%是電動汽車,創下歷史新高。作為主要石油生產國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定下目標:到2025年,不再為新的熱力發動機汽車註冊上牌。相比之下,比歐盟還提早了10年。相反,義大利是唯一一個在2022年電動汽車銷售出現下滑的市場(-26.9%)。

03

荷蘭農場發現瘋牛病病例

在1990年代,

在1990年代,瘋牛病讓很多人感到恐懼,現在荷蘭又出現了新病例,一個農場不得不被封鎖。不過,荷蘭當局表示,受汙染的肉類並未流入市場。

綜合德國《明鏡》週刊網站、法新社報道,在荷蘭一個農場,一頭最近死亡的奶牛經檢測呈瘋牛病(BSE)陽性。該國農業大臣阿德瑪(Piet Adema)2月1日通知了海牙議會。目前該農場已被封鎖,糞便、肉類和動物均不得被運走。

農業部表示,患病的牛肉並未進入食物加工鏈,因此不構成食品安全隱患。農業部表示,食品安全部門正在追蹤這隻牛的後代,並尋找以相同飼料餵養的牛。作為預防措施,所有可能被感染的動物都將被進行瘋牛病檢測,實施安樂死並銷燬屍體。據稱,目前共有13只動物受影響。

農業部後來補充說,南荷蘭省新發現的病例是瘋牛病的非典型變種,該變種有時會自然發生在年老的奶牛身上,對人類的危害較小。此次這頭患病的奶牛已有8歲,這是自2011年以來荷蘭首例非典型瘋牛病病例。

04

法媒:多重衝擊削弱了歐洲工業

法媒:多重衝擊削弱了歐洲工業

法國《回聲報》(Les Echos)報道,對於歐洲製造企業來說,所面臨的衝擊正在成倍增加。而且每一個衝擊都會產生長期的影響。今年,人們將會再次深刻感受到製造業所遭遇的能源衝擊所帶來的影響。歐盟的能源支出去年翻了一番多,達到8000億歐元。

此前,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案》,旨在對電池和電動汽車製造企業提供補貼,令已經備受危機折磨的歐洲「雪上加霜」。

如今,歐洲工業主要集中在北歐、德國、奧地利、芬蘭和義大利北部,以及東歐國家。在這些國家的總財富中,有近20%仍然來自於工業。在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南部,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已降至10%-11%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聲稱要通過企業回遷來讓歐洲大陸實現再工業化的論調似乎與現實有差距。

然而,能源價格飆升已經削弱了歐洲工業。與石油引發的衝擊不同,天然氣和電力帶來的衝擊會緩慢傳導至實體經濟。因為家庭和企業簽訂的能源合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幾個月內的固定價格或是國家規定的標準。

安聯貿易的經濟學家認為,與2021年相比,今年德國企業支付的價格平均上漲40%,在義大利和西班牙,更是會上漲90%。雖然從總體上看,歐洲工業到目前為止表現出一定的韌性,但是,有些行業已經身陷困境。

很顯然,有些行業從中獲益(製藥、物資設備、機床等),但其他行業則遭受衝擊,尤其是在電子密集型行業。去年歐元區造紙業的產量下降了6%,基礎金屬產量下降了7%,化學制品產量則大跌14%。

(歐洲時報網、歐洲時報微博,音訊製作:chuxu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