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里昂綠黨籍市長(Grégory Doucet)宣佈取消學校含肉午餐的決定,引發各方論戰。
「窮孩子吃不上肉了」
農業部長迪諾曼底(Julien Denormandie)2月21日發表推特,就里昂學校素食餐的問題譴責當地官員:「不要把意識形態裝進孩子們的飯碗。他們成長需要什麼就要給他們吃什麼,肉是一部分。我說的是里昂。」

▲ 週二(23日),迪諾曼底在RTL電臺節目上再次表示不贊成:「誰能理解,共和國的(學校)食堂裡竟然完全不提供含肉午餐了?顯然我是不能理解的,就像很多很多學生家長一樣。」(RTL圖)
此前,內政部長達爾馬寧發佈推特譴責「意識形態醜聞」:「那些所謂代表倫理和精英的‘環保分子’除了侮辱法國農民和屠夫,還排斥平民階級」。

▲ 達爾馬寧在推文中給出另一個反對理由:「很多孩子只有在食堂才能吃得到肉。」(推特截圖)
政府發言人阿塔爾也在電視節目上表示:「我一向主張將選擇權留給孩子們,而不能做出意識形態性的決定。」
不過,法國環保及能源轉型部長蓬皮利(Barbara Pompili)23日迴應說,對有關爭議感到「非常遺憾」:「又回到了老掉牙的辯論,滿滿都是‘糟糕的’刻板印象:素食一定營養不均衡之類的……又有人在說貧窮家庭的孩子吃肉少,明明有研究顯示恰恰相反。」

▲ 法國環保及能源轉型部長蓬皮利。(法新社圖)
市府:提供無肉「簡餐」是為防疫
乍看上去,里昂市政府的做法似乎不太不合理:怎麼能不讓孩子們吃肉呢?他們可正在長身體呀!
不過,細看就能發現,市政府有自己的「苦衷」: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為了滿足繁複的食堂防疫規定。
里昂市政廳解釋道,考慮到教育部規定(孩子在食堂用餐時必須保持兩米距離),同時在餐廳用餐的學生人數大大減少。因此,統一配無肉套餐(沒有肉,但是有雞蛋和魚)能加快上餐速度、便於所有人都能在午休時間吃完飯。
另一方面,里昂綠黨市長杜塞(Gregory Doucet)爭辯道,無肉套餐其實是「歷史遺留決定」:早在2020年春季第一次禁足時,上一任市長(科隆)就採取了同樣的措施,但沒有引起任何爭議。

▲ 去年春天,時任里昂市長的科隆(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籍)也曾做出只在學校提供無肉餐的決定,但他週一卻發推特力挺示威農民,並在BFM電視臺上解釋說,自己當時的決定完全是基於防疫基礎上做的,沒有摻雜意識形態。圖為科隆。(法新社資料圖)
其實,在政府高層作出反應前,這場關於食堂餐飲的爭議是由綠黨EELV的反對者——右派引發的。右派參議員Bruno Retailleau和執政黨議員Aurore Bergé也通過推特譴責里昂市長。

▲ 里昂市長杜塞表示,市政選舉時,右派曾與科隆聯合,而「他們說的所謂意識形態,只讓我覺得可笑」。言下之意,現在掀起輿論爭議,可是對環保黨赤裸裸的「雙標」攻擊啊!杜塞在推特上回應內政部長達爾馬寧時強調:「當與您同一政治陣營的科隆做同樣的事情時,您可沒說過這些話。」(推特截圖)
小題大作還是意識形態問題?
家長有話說
撇開政客間的嘴仗不談,「此案」直接當事人——學生家長們怎麼看?
在Victor-Hugo小學,家長和孩子們似乎反應並不是很激烈。例如,四年級小學生尼娜 「總是選擇不含肉的菜單」,女孩的母親伊莉絲(Elise)解釋道:「妮娜更喜歡吃雞蛋和魚類」。伊莉絲還坦白道,自己很難理解為啥要在里昂食堂菜單問題上「小題大作」:「我覺得這樣有點沒必要。這是目前比較明智的選擇」。而且早在5月和6月,食堂已經因為疫情原因提供類似套餐:「但在當時,他們只是簡單地把這稱作是便餐」。

▲ 「法國國家營養健康計劃」建議的兒童每天食肉量,以及應該優先選擇的肉的種類。(《巴黎人報》報道截圖)
在Robert-Doisneau小學,家長阿曼丹(Amandine)也覺得沒有必要為此吵嘴仗。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個上託兒所、另一個上小學:

還是別將這事兒政治化了。在我看來,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肉的質量。到目前為止,肉不好,孩子們都不怎麼願意吃。

當然,也有家長不這麼看。例如,孩子上一年級的家長瑪裡恩(Marion)就很不滿意:

令我困擾的是,我們被強加了這種無肉菜單。他們聲稱制作、重新加熱含肉套餐需要的時間比雞蛋或魚套餐更長,這個說法我不買賬。我看吶,這就是意識形態問題。

2個孩子皆在Lamartine小學讀書、名為愛麗絲(Alice)的家長也這麼想。她譴責「環保人士過於強硬」:「沒有與家長們商量」、「學校不應該捲入意識形態問題。」
比起家長們,當地的農業經營者的反應更直接:有人已經開著拖拉機和卡車在Général-Sarrail碼頭「安營紮寨」、以示憤怒。

▲ 週一(22日),一些農民示威抗議里昂學校食堂僅提供無肉餐。(法新社圖)
羅納省農業經營者公會聯合會主席(FDSEA)主席吉林(Pascal Girin)也就農產品銷路問題發話了:「我們難道要一邊攔著孩子們享用當地肉製品,一邊專門從南美引進植物蛋白農產品?」 不過,市政府已經向當地農民保證,無肉菜單隻不過是暫時措施。
法國人吃肉越來越少
聯合國此前關於氣候變化的報告指出,西方以肉食為主的飲食正在加速全球變暖。飼養牛、羊等牲畜不僅會消耗更多的土地和資源,動物所排放的甲烷氣也會加劇氣候變暖。
畜牧業每年製造的溫室氣體總量產生的升溫效應相當於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牛是最大的氣體制造者。另外,加工、運輸和冷藏環節都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歐洲人均消費多少肉?
那麼,法國人吃肉算多嗎?和歐洲其他國家比怎麼樣?
調查顯示,自1998年以來,法國人均肉類消費量近年來逐步降低,回落到70年代末的水平。
據法國農業部下屬統計機構(Agreste)資料,2019年法國人均年消費肉的數量為86.3千克。該機構在統計時把家禽家畜的骨骼與肌腱等也包含在內。

▲ 法國人均肉消費量在逐年減少,從2007年的每天食肉153克降到2016年的134克。2016年法國人平均每週吃10.1次肉(包括紅肉(橙色)、禽類/野味(黃色)、加工肉製品(紅色)、肉餡(綠色)和內臟(灰色)等)。這一資料還在不斷減少。(《巴黎人報》報道截圖)
此消費量接近歐洲平均水平,與德國人相當,遠低於西班牙人(平均100千克),但高於義大利人(77千克)。

▲ 2014年,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達到每年60公斤。當時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制定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計劃在2020年把全年人均吃肉降到29公斤,旨在調整膳食結構。(網路圖)
牛肉跌下神壇,雞肉「上位」!
報道稱,法國肉類消費量減少有素食主義、保護環境、保持健康等多種動機,其中牛肉不再是如今的第二大消耗肉了。
牛肉的消費量下降,被誰取而代之了呢?是家禽!
2019年,雖然豬肉的領導地位仍不可撼動(37%),但第二名成了家禽(33%),明顯領先於牛肉(26%)。
越窮越愛吃肉?
為什麼呢?最主要還是因為便宜:法國農業部下屬的農作物辦公室FranceAgriMer聯合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 panel)進行的調查顯示,2009年時,豬肉的價格僅為牛肉的一半,到2019年,豬肉價格幾乎上漲了50%,從6.4歐元上漲到10.1歐元。
另一方面,豬肉與雞肉的價格也進一步拉大,2019年,雞肉的平均價格為7.3歐元,比豬肉便宜27%。

▲ 話雖如此,「紅標雞肉」(Label Rouge)的價格並不便宜,家樂福線上超市價格為一公斤24歐元。(家樂福網站截圖)
實際上,消耗肉類最大的那部分人,往往是收入最低的群體。2016年一項調查顯示,按職業分類,法國成年人平均每天消耗肉類最多的職業為工人(人均151克),之後是農民、工匠與商人(137克),消費肉類最少的是高管與自由職業者(113克)。
對於學校食堂只提供無肉午餐,您怎麼看?
(歐洲時報/ 靖樹、來米、秋狸 編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