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熱搜一出,《魷魚遊戲》又背鍋了

近期發生了兩件大事:

10月29日,巴拿馬某地舉辦「魷魚遊戲」主題派對。派對上發生槍戰,造成8人死亡7人受傷

10月31日,日本京王線城鐵車廂內,一名男子打扮成「小丑」的模樣,持刀縱火,造成8人受傷

兩件事,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

兩件事,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

當事人都在模仿影視角色或情節行凶。

也讓一個經典話題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影視作品中的暴力情節,是否會催生現實中的暴力事件?

尤其以上事件涉及的兩部作品,又是眾矢之的。

《魷魚遊戲》火遍全球的時候,就被多國學校抵制,禁止學生觀看;

《小丑》 上映前後,在美國一些地方也遭到過抵制。

所以,兩起事件的發生,反倒更像是某種應驗。

但,真正的元兇,難道就只是影視作品嗎?

魚叔今天想從電影的角度,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部電影,要為效仿它的暴力犯罪事件負責嗎?

說到此話題。

史上最臭名昭著,也是傷亡最慘重的相關事件,一定是它——

奧羅拉槍擊案」。

2012年7月20日凌晨。

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一家影院,迎來《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首映的零點場。

就在影片第一個開槍的鏡頭出現後,一位蒙面男子衝出觀眾席。

他投擲了一枚催淚彈,遮擋了觀眾的視線。

接著舉槍無差別掃射。

最終造成影廳內12人死亡58人受傷

兇手是24歲的詹姆斯·伊根·霍爾姆斯

兇手是24歲的詹姆斯·伊根·霍爾姆斯。

在被警察逮捕時,他神情淡定,甚至有一絲得意。

還特地露出剛剛染紅的頭髮,說自己是《黑暗騎士》裡的小丑

這起槍擊案,讓公眾將矛頭直指諾蘭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

關於「電影模仿效應」的話題一時間甚囂塵上。

有媒體認為,電影借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將反社會行為進行了過度美化。

甚至無形之中,將其塑造成了一種英雄形象。

7年過後

7年過後。

當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要在全美上映時。

遭到了「奧羅拉槍擊案」的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的強烈抵制。

他們沒有忘記當年的悲劇,並且認為這部電影同樣暗藏不安定因素。

於是給華納寫了一封信,提到當年的槍擊案:

「就算電影只讓一人動了模仿的念頭,後果也將不堪設想。」

結果是,當年發生槍擊的那家影院,沒有放映電影《小丑》。

除此之外,類似的事件還有不少

除此之外,類似的事件還有不少。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槍擊案,造成33人死亡

兇手韓國留學生趙承熙,作案間隙往NBC電視臺寄了一個包裹。

內有23頁宣言、43張照片、28份錄影帶。

其中一張照片,引起美國警方重視:

趙承熙手舉一隻羊角錘,憤怒地做欲砸狀。

姿勢和角度同韓國影片《老男孩》的海報一模一樣。

警方進一步調查後判斷

警方進一步調查後判斷:

趙承熙在行凶前曾反覆觀看《老男孩》,並從電影裡獲得了犯罪靈感。

既然諸如此類「模仿式」的暴力犯罪事件這麼多。

那是不是就可以下結論:

誘發犯罪的幕後元兇,其實就是這些含有暴力情節的電影?

別急。

先來看看這些罪犯都是怎樣的人。

「奧羅拉槍擊案」的霍爾姆斯。

鄰居說他的房間從不打開窗簾,也從不與人說話。

學校同學形容他是個「謎一般的人物」。

他的名字在任何一個社交平臺都搜尋不到

他的名字在任何一個社交平臺都搜尋不到。

直到槍擊案後,美國警方才在一個成人網站上發現了霍爾姆斯唯一的賬號。

他發佈的最後一條動態寫著:「你願意到監獄裡來看我嗎?」

2015年8月8日,霍爾姆斯被處以了不得假釋的無期徒刑

校園槍擊案的兇手趙承熙

校園槍擊案的兇手趙承熙。

同樣被同學們描述為不說話,每天呆坐在電腦前的「孤獨者」。

在進入大學前,他被確診為「選擇性緘默症」,一直在服用抗抑鬱藥物。

在校期間,儘管屢次出現失控行為。

但校方從沒請求處理「問題少年」的工作人員介入,也沒有讓他去接受心理治療。

最終,他在開槍後選擇了自殺。

最終,他在開槍後選擇了自殺

兩人都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現實生活的邊緣人物

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何會對電影中的暴力角色情有獨鍾。

就拿小丑來說。

電影的原意是借用小丑一角,來表達對社會弊病和人情冷淡的不滿。

尤其是那句,「混亂才是真正的公平」。

飽含了強烈的反體制和反文明情緒。

飽含了強烈的反體制和反文明情緒

這也正切中了部分曾遭受過不公待遇的人群的心理狀態。

令他們對角色產生了誤讀。

只片面地看到了小丑為發洩私慾而報復社會的所作所為。

從而釀成悲劇。

所以。

真正可怕的其實不是電影,而是現實。

儘管模仿電影行凶的事例,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但電影何其無辜。

因為模仿說到底只是一種手段

兇手的反社會人格才是罪惡根源。

還包括心理原因,生理原因,社會原因。

暴力的種子,早在電影之前,就已在他們的心裡埋下。

他們只是在電影中,為自己找尋暴力合理化的藉口

就算沒有電影,他們仍會被其他事物刺激,並實施犯罪行為。

正如手持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

當「模仿電影」的犯罪出現後,簡單粗暴地怪罪於某一部電影,自然是最安全的做法。

因為電影不會辯解,不會還擊。

可那無法阻止更多暴力事件的發生。

也無法探析到背後更深層的犯罪原因。

時至今日

時至今日。

我們還無法直接證明,電影中的暴力情節與現實中的暴力事件有必然聯繫。

反倒是在各種新聞媒體的報導中。

暴力事件的書寫變得越來越氾濫化、娛樂化、戲謔化。

甚至也會因此出現模仿犯,還會有人把殺人犯當作偶像。

就像昆汀小時候,母親告訴他的那樣:

電影裡沒有什麼東西你看了,就會毀了你,那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比起電影,我更擔心你看新聞。

因此,要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

不是單一地去抵制電影中的暴力元素。

而是要引導觀眾對電影內容更多元的理解

尤其是對電影中暴力情節的判斷和思辨。

暴力只是一種現象、結果。

背後的成因,以及電影所傳遞出來的對現實的洞察,才是更值得我們去挖掘的。

魚叔還是相信,電影本無罪。

魚叔還是相信,電影本無罪

而且事實上,這些被模仿的電影,大多還是是影史上的佳作。

因為暴力元素,有時會對於一部電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暴力元素可以塑造人物,推進劇情。

最常見的就是犯罪類型片。

英雄和反派的對立,往往是通過大量暴力情節加以區分和塑造的。

無間道劇照

《無間道》劇照

如果是非主流的「犯罪型反英雄」。

則需要比英雄人物更多的暴力情節,將其塑造得性格豐滿。

最典型的有《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

還比如今年《怒火·重案》裡謝霆鋒飾演邱剛敖,人物魅力一度壓過了甄子丹飾演的警察。

《怒火·重案》劇照

暴力元素也可以展現奇觀,刺激觀感。

最常見的就是恐怖片。

恐怖片對暴力元素的運用無不是近乎癲狂的狀態,只為帶來視聽層面的震撼。

電鋸驚魂劇照

《電鋸驚魂》劇照

暴力元素還可以質疑暴力

比如戰爭片中加入的暴力元素。

可以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戰場上的恐怖,從而突出戰爭的荒謬性和殘酷性。

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總之。

暴力元素並非洪水猛獸。

電影可以藉助暴力元素,來發掘人性善惡,來針砭時弊,來控訴不公,抑或是進行深刻反思。

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之下:

電影中對暴力的呈現,是作為手段,而非目的。

在當年《小丑》引發巨大的輿論爭議後。

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在採訪時是這麼說的:

電影只是一面鏡子,如實地反映世界,而不是在塑造世界。

也就是說。

其實電影中的暴力情節,很多時候也只是對現實一種寫照

電影中暴力元素越來越多,或許也與社會的浮躁和大眾的戾氣密切相關。

就像《小丑》一條短評所言:

30年前,製造小丑需要推進化學池;30年後,製造小丑只需要推進社會。

關於人類使用暴力的歷史,自然要遠超電影的歷史。

可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把暴力事件的出現,怪罪到電影身上。

託德·菲利普斯認為這很不公平:

「有些事情的發生,不能歸咎於電影本身。」

這種因果關係的顛倒,看起來更像是無力應對現實狀況的一種軟弱的託辭。

就好比有些家長通過舉報動畫片中含有暴力元素,讓動畫片下架。

以此來掩蓋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無能和失敗。

以此來掩蓋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無能和失敗

《虹貓藍兔七俠傳》劇照

而且導演北野武也反駁過這種觀點:

「那我們拍了那麼多反映真善美的電影,有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嗎?」

所以。

電影沒那麼可怕,電影也沒那麼大的威力。

其實電影就只是電影。

它沒有教化的義務,更不會有教唆的邪念。

一切的反響,都是觀眾內心感想在電影裡的投射。

觀眾選擇看到什麼,便會在電影中看到什麼。

暴力不可怕,可怕的是眼裡只能看見暴力。

維文·索布切克說過:「暴力就是我們道德痙攣的意義和內涵。

有時候。

正視電影中的暴力元素。

其實也就是在正視我們的生活。

其實也就是在正視我們的生活

相關文章

韓國年輕人:無法反抗,乾脆躺平

韓國年輕人:無法反抗,乾脆躺平

既然無法反抗,那就乾脆躺平。 原創 著名的美國雜誌《外交政策》前段時間發表了一篇文章。 題目是「韓國不再是年輕人的國家」,副標題是「《魷魚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