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妻8年生4娃、被迫流產3個月再懷孕,丈夫性暴力、拒絕避孕

近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發出了男性服用的避孕藥品。

不同於避孕套和女性服用的避孕藥,這款藥屬於男性使用的口服藥,且避孕成功率高達99%。

雖說是仍未投入市場的尖端藥品,但它依然為兩性關係開啟了另一扇門——在不久的將來,更加珍惜另一半的男性們,也可以選擇使用這種方式進行避孕。

這樣閃著平等之光的好東西,相信很多姐妹們也期待著上市之後,給自己的伴侶「安排起來」。然而,對於另一部分女性而言,那卻是像星星一樣遙不可及的東西。

如今40歲,已經離婚10年的Ayaka女士,就曾經在丈夫的「多產DV」之下,惶惶度日整整11年。

多產DV:週而復始地被迫懷孕,從而使當事女性身心俱疲;對當事女性進行經濟和時間方面的限制;對當事女性的生產權利/決定生產的權利進行侵害的,可稱為「多產DV」。(DV可理解為對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虐待)

Ayaka在19歲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8年來,生下了4個孩子。據Ayaka親口所說,前夫基本每天都要求性行為。

「後來,我也總是在想,如果不喜歡,應該也是可以拒絕的吧······但剛結婚那段時間,我還很年輕,並不是很懂,還以為夫妻就必須是要這樣的,根本不知道還可以有‘拒絕’這個選項。」

據Ayaka回憶,自己在孕期的時候,丈夫也會像平常一樣,要求性行為;產後剛出院,丈夫也會說「沒關係的」,出院當晚就恢復性行為。

「從來沒有避孕,一次都沒有」

「從來沒有避孕,一次都沒有。」

「從來沒有避孕,一次都沒有」

19歲結婚,生下第一個寶寶。僅僅8個月後,Ayaka便再次懷孕生產。

8年生4個娃——這看上去並不離奇,我們身邊也許都會有這樣的例子,還都是極其恩愛的夫婦。

然而,多產DV的重點在於,面對每天丈夫的強要以及拒絕避孕,Ayaka每每都在極力忍耐、獨擔苦楚。

另外,丈夫也經常有家暴行為,心情不好時便動輒打罵Ayaka。

為了已經出生的孩子們,Ayaka始終忍耐。也許,那時的她,已經將「忍耐」和「孩子們的幸福」劃上了等號。

在Ayaka生下第二胎的兩年後,她再次懷孕。然而,這次,來自丈夫的「指示」卻是:把孩子流掉吧。

「孩子太多,我們也沒有能力養育嘛!」這是來自丈夫的「官方回答」。

然而,對於Ayaka來說,腹中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寶貝。懷著「無論如何都想生下來」的心情,Ayaka甚至向丈夫下跪求哀求。可惜,無濟於事。

事實上,當時丈夫之所以如此決絕,是因為他的情婦也懷孕了。

「可能是想和我分手,所以才會讓我流掉孩子的吧······」Ayaka這樣想,「這樣一來,興許我可以解脫······」

然而,不久之後,丈夫卻和情婦斷了聯繫,繼續對Ayaka予取予求。

剛剛做完流產手術不到3個月的Ayaka,再次懷孕,生下了第三個孩子······

「自己不想懷的話,吃避孕藥不就行了嗎?還至於這麼慘嗎?」

婚後沒有工作的Ayaka,毫無經濟能力可言,正如下圖所示,避孕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另外,對於避孕的知識,Ayaka也知之甚少。

「每次結束之後,我就會去洗澡,把自己洗乾淨。」Ayaka這樣說。

對於年僅19歲便結婚、沒有任何社交圈的她來說,似乎那些正常人熟知的常識,都離她很遠很遠。

年少結婚、沒有工作、與家人切斷聯繫、沒有朋友······社交圈的凋零,讓Ayaka只能困在丈夫和孩子這個小圈之中。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開始進入幼稚園,Ayaka才逐漸與同園的主婦、媽媽們有了社交接觸。曾經覺得「有些奇怪、有些難以忍受」的事,在與其他人妻溝通之後,才覺察出,自己處於多麼恐怖的境況之下。

終於,Ayaka做出了離婚的決斷。

丈夫當時以孩子為要挾,聲稱「敢離開這個家,就別想再見到孩子」。

也許是得到了社交圈的助力,Ayaka不再一味退讓——表面上一如往常的她,趁著丈夫出去上班的時間,帶著孩子們從家中逃了出來,從社區支援所尋求庇護,並在社區的協助之下,成功離婚。

如今,時過境遷的Ayaka,面對鏡頭,坦誠地講述了自己的全部經歷。她在最後說:「我真的希望,自己的經歷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因為,一定還有很多像我這樣,遭遇多產DV卻渾然不知的女性。希望她們都可以脫離苦海。」

能如此有勇氣地分享自己慘痛的過去,感激!我也意識到了同樣的問題,並且正在努力解決中!真的謝謝你這麼有勇氣的分享!希望Ayaka和孩子接下來會過上幸福的日子。

不僅婚內暴力,還出軌!?產後最需要調理的時候+寶寶最需要照顧的時候,還要滿足丈夫的生理需求?!妻子明明心力交瘁,明明連覺都睡不好!這不是地獄是什麼?

這樣看來,離婚真的是上上之策!

這樣看來,離婚真的是上上之策!

可能會有人用「孩子的生長環境中,父親不能缺席」這樣的話來反駁。

但是,孩子們也會意識到朝夕相處的家人的「異常」,在這種暴力下成長的孩子,還有什麼「生長環境」可言?

一味地退讓、忍耐、委屈,這種氛圍感,孩子也是感同身受的,那麼忍讓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先保護好自己、維護好自己的權利,才是最緊要的。

婚姻之中,夫妻的一方過強、一方過弱,大概率都會引發悲劇。親密關係之間,有陽光下的幸福快樂、也必然有陰影中的苦澀。在譴責、制裁施暴方的同時,被虐方的一味退讓,也是釀成悲劇的一大要因。

另外,我們更不能忘記,遭受DV的不單單是妻子一人,還有身旁無辜的孩子。

2008年,13歲的令華,曾接受了「家庭虐待」專題的採訪。

5歲時,媽媽因無法忍受丈夫的持續性家暴,帶著女兒令華離家出走、並與丈夫完成了離婚手續。

然而,幼時那些暴力場景,對於令華來說,依然歷歷在目。

「每次父親打媽媽的時候,我都會抱著他的腿求他。父親雖然嘴上說著‘好我不打了不打了’,卻依然抱著我、繼續打媽媽。」

令華拒絕將父親稱為「爸爸」——「他只是給了我生命而已,他不是我的爸爸。連父親這個名詞,我也寧願說成‘過去的父親’。」

即便從父親的魔掌中逃離,夢魘依然沒有退散。在令華的成長過程中,媽媽需要靠安眠藥來解決失眠問題、還要應對頻發的抑鬱症病狀。

另外,畸形的幼年時光,讓令華和媽媽的關係也極其光怪陸離。兩個人經常在家裡吵架。有時候,令華還會因為瘋狂的舉動,將媽媽弄傷。有一次,令華將媽媽鎖在窗外,還在窗戶上用報紙貼出「傻子」的字樣。

「可能是因為幼時目睹了太多父親打媽媽的場景,在我的潛意識中,便形成了‘媽媽的地位比我還低’的想法。」

如今,已經長大的令華,通過獎學金完成了學士、研究生的學位,併成功通過了司法考試。

「接下來,我會進入律師事務所做實習生。將來,我希望將家暴案件作為自己的職業專攻。」

看到曾經逆反、瘋狂的青春期女孩,成長為了如此正能量的律師,大家都會感到欣慰和慶幸。然而,童年留下的傷疤並沒有煙消雲散,也只有在獨自一人時,受過傷的靈魂,才敢輕輕舔舐傷口······

家暴,理所應當地應該被制止。雖無需以暴制暴,但至少,果決、堅韌,才是回擊家暴的絕佳武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