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溫靜導讀:鄉村題材創作從生產內容上來說,切入的角度、表現的維度、思想的深度、美學的風度,相比以往作品,有了令人欣喜的創新和拓展。在人物設置和敘事方法上聚焦年輕人群,注重青春表達;在話題探討上,更觸碰到鄉村建設的深廣層面;在思想內涵上,以寫實筆墨重新發現鄉村的文化價值。

來源:傳媒內參(CMNC)
文/朝明
今年以來,隨著《大山的女兒》《高山清渠》《春風又綠江南岸》《幸福到萬家》《三泉溪暖》等劇的熱播,鄉村題材佔據劇集市場「高點」,以更接地氣的筆墨抒寫新時代山鄉鉅變。

近日,「禮讚新時代、奮進新徵程」——迎慶黨的二十大優秀影視劇展映展播活動重點項目《我們這十年·心之所向》迎來殺青,該劇聚焦「兩山理論」和鄉村振興、糧食安全主題,把聚焦點放在了「農二代」,講述了一群「新農人」「逆行」迴歸農村,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的故事。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鄉村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寫出真實的農村,描繪出農村世界的複雜性,呈現城鄉之間的緊密關聯。在此背景下,作為一種價值和思想敘事,當前農村題材創作究竟應該如何推進?這是影視人必須深思的問題。
大環境來看,主管部門對農村題材創作一直給予很大的政策支持,積極倡導和鼓勵農村現實題材創作。抓好「三農」題材文藝精品創作是當前廣播電視與網路視聽的側重點。5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文對2022年鄉村振興工作提出規劃,明確開展「我們的新時代」主題作品創作展播活動,抓好「三農」題材文藝精品創作,推出鄉村振興題材電視劇、廣播電視節目、紀錄片、動畫片、網路視聽節目;加大對鄉村振興題材優秀作品宣傳展播推介力度。
從創作而言,在主管部門的扶持下,響應國家發展政策的扶貧劇、鄉村振興劇進入高產期。《山海情》等一批別具特色的作品在不斷提升新主流電視劇的影響力和認可度的同時,還對農村未來的發展之路進行了思考和討論,鄉村題材創作從生產內容上來說,切入的角度、表現的維度、思想的深度、美學的風度,相比以往作品,有了令人欣喜的創新和拓展。在人物設置和敘事方法上聚焦年輕人群,注重青春表達;在話題探討上,更觸碰到鄉村建設的深廣層面;在思想內涵上,以寫實筆墨重新發現鄉村的文化價值。

聚焦年輕人群,注重青春表達
回顧過往,電視劇市場湧現出《太行山上》《平凡的世界》《老農民》《馬向陽下鄉記》《雞毛飛上天》《黃土高天》等鄉村題材「爆款」之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鄉村題材創作高潮一直延續至今,描繪著新時代中國農村致力於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嶄新風貌,而青春語態是當下鄉村題材創作最明顯的轉變。
如何通過一個四集的單元故事,以電視劇形式展現新時代人民群眾,特別是新時代新青年,對於「兩山理論」、「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的理解認識和生動實踐,是《我們這十年·心之所向》主創團隊想要回答的問題。

為此,主創團隊走訪了浙江數十個村鎮,最終在杭州建德市找到了答案:在建德有一群不一樣的「逆行者」——以王運、郎學淵、饒成芳、葉瑾等為代表的農創客,他們從農村到城市,有的成了職場小白,有的成了都市白領,有的自主創業……又在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從城市回到農村,圍繞「種糧」,搞規模化種植。一個90後女孩承包了2000餘畝;搞工廠化育秧,用無人插秧機插秧;搞智慧農業,讓種田不再靠天吃飯;搞農村電商,讓農產品種得出來、賣得出去;搞農文旅結合,在大山裡蓋起一座白色城堡,讓城裡人在童話般世界裡親農、學農、愛農……
《我們這十年·心之所向》就是以這一群「逆行」的農創客為原型進行藝術加工創作,聚焦「兩山理論」、「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主題,塑造一群紮根泥土的可愛群眾和領導幹部形象,刻畫他們在農業發展、糧食增收、鄉村振興道路上,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奮鬥歷程,提交了一份踐行「兩山理論」的時代答卷,譜寫了一曲投身「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

觸碰到鄉村建設的深廣層面
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有很多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合理融入類型化的元素和正規化,遵循類型片的創作方法和規律,將高大上的國家宏大敘事轉變成接地氣的個人小敘事,將嚴肅的話語轉換成輕鬆活潑的調性,是鄉村題材具有藝術表現力和市場影響力的基本策略。特別是在敘事策略和戲劇衝突設置上,要精準抓住鄉村振興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當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幸福到萬家》根據陳源斌的長篇小說《秋菊傳奇》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2009年左右,中國經濟騰飛,一批新農村拔地而起,中國鄉村正處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轉型出現的種種矛盾,該劇的戲劇張力便在鄉村的轉型矛盾中創立。比如陳規陋習與文明秩序的碰撞、城市文化與鄉村理念的碰撞、鄉規民約與法治精神的碰撞在劇中都有真實的抒寫。

比如年輕人流向城市務工,好耕地沒人種,農村面臨空心化問題如何破解?糧食安全如何保障?在產業轉型升級期,農業如何實現現代化?在農村的廣闊天地,新一代農民路在何方?《我們這十年·心之所向》真實展現當下農村的現實問題和發展模式探索的同時,也叩問著每個人的心之所向。
鄉村題材電視劇只有真正發掘出那些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在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並且站在時代的高度進行提煉,用藝術的方式加以呈現,才能恰切地把握住公眾的興奮點。從這一點來看,《春風又綠江南岸》劇情中沒有迴避矛盾,而是能深刻揭示人們面對問題時積極向上的力量、追求幸福的艱難曲折過程。

寫實筆墨重新描摹鄉村人文價值
鄉村題材創作,對於廣大創作者而言,必須意識到,對農民精神關懷向度的寬窄,以及對新農村的豐富性呈現,最終決定創作的品質。
為了符合劇情設定,《幸福到萬家》劇組選在安徽取景,輾轉西遞、屏山、秀裡影視村等地,樸實清新的皖南村落為劇情鋪墊了濃厚氛圍。該劇導演鄭曉龍在相關採訪時透露,之所以選擇在安徽拍攝,一是因為這些年那裡農村的經濟發展很快,能夠展現經濟上由窮變富的過程。另外一個原因是,徽派建築很有特色,和山水互相映襯,給人的感覺不像城市裡的高樓大廈,符合建設新農村的劇情邏輯。

「現在很多城裡人願意到農村去度假、休閒、旅遊,就是因為那裡山好、水好、空氣好,大家都願意去。所以說,拍出來觀眾也會覺得很養眼、很嚮往。」鄭曉龍說。
《我們這十年·心之所向》的故事從依山傍水、粉牆黛瓦、魚米豐登的江南村落緩緩開卷,從一人一苗、傳承千年的古法種植到一人千畝、科學種植的田埂奇蹟,完成了浙美鄉村由田間小路到十年稻香坦途的華麗蛻變。
稻香小鎮、新葉古村、十里荷塘……劇中目之所及皆是綠水青山、詩畫江南;植保無人機、工廠化育秧、大山裡的白色城堡、農文旅結合……故事裡四處洋溢皆是蓬勃朝氣、活力浙江。《我們這十年·心之所向》呈現的美麗中國,不僅僅是山美水美的美麗中國,還要呈現出人物之美、青春之美、文化之美、發展之美的美麗中國。

再比如貴州題材電視劇《高山清渠》,該劇全部在大山中實地取景,還原大山深處人民的生活狀態。在宏大的故事背景之下,濃郁的鄉土氣息貫穿始終。選取西南部一角來展現中國發展中基層幹部的辛苦付出,宏觀背景與微觀故事相結合,題材平民化,情節也與現實相結合,真實得如同發生在久遠的過去。在鄉土文化的映襯下彷彿將人們帶到了70年前,讓生活在中國西南部的老一輩人陷入回憶,也讓當代青年陷入沉思。

攜帶著鄉村社會經山歷海的歷史記憶和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訴求,鄉村故事在今天再度成為影視創作的焦點。期待邁入新發展階段的鄉村敘事,能夠通過更豐富的作品充分發掘題材內涵,帶來大眾喜聞樂見的新時代鄉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