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一檔小眾綜藝叫做《極限青春》,將鏡頭對準了滑板運動和滑手們,至今評分高達8.7分。

也是在這個節目裡,我第一次認識了一個名叫潘家傑的冠軍。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年輕,非常年輕,簡直像個小孩兒。(實際上潘家傑00年出生,參加節目的時候確實只有19歲。)
但一出場所有人都為他鼓掌,稱呼他為「大亂王」。
可能首先還是要先理解一下,潘家傑的絕活「大亂」。
這是一個滑板動作,英文名字叫 Treflip,通俗來講,它可以被拆分為兩個動作,先讓滑板在腳正著轉360度,再讓它翻過來轉360度。
以下是潘家傑的示範。
是的,潘家傑在《極限青春》裡展現了各種各樣的,令人瞠目結舌、眼花繚亂的完美「大亂」。
平地的,臺階上的,甚至是欄杆上的。
他很少會有失誤,幾乎都是一次成功。每一次的動作看起來都是那麼輕,那麼穩,那麼絲滑,好像他真的能夠飛起來一樣。
讓人覺得更為震撼的是,潘家傑在這個節目的確挑戰過一次「飛」。
他從三米高的金字塔上滑了下來。
當時現場所有人都發出了目瞪口呆的、震撼的尖叫。
但在後採時,19歲的潘家傑仍然只是很雲淡風輕地說,「有時候你就是想去嘗試。」
「我不能想太多東西。」
——專注,平靜,心無旁騖,這或許也是一個成功者的秘訣。

回頭再來看潘家傑的人生,會發現他的確是一個天才。
他出生於廣東中山,14歲開始練滑板,不到18歲就獲得滑板公開賽冠軍——非常令人驚歎的成長速度。
他具有萬里挑一的身體素質,超穩的心理素質,遠超常人的平衡能力。
包括潘家傑自己都說,第一次玩滑板的感覺是,自己上輩子好像玩過這個東西。似乎他整個人就是為滑板而生的。

另一個讓人驚歎的事實是,他幾乎都是自學成才。
在潘家傑成長的年代,滑板運動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也被大多數家長都視為「不務正業」。
他和一小部分本地滑友們一起練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靠一遍遍地在網上搜集滑板運動的視訊素材,不停地自己看、自己揣摩。
堅持自學了四年多,每天至少練習八個小時,才終於在18年一飛沖天,出人頭地。
乍一看這絕對是一個拿了起點男主劇本的人。
從無名小卒,到國內公認的「大亂王」,頂尖的國家隊選手,18歲的全國冠軍,潘家傑只用了一次跳躍——他的招牌性動作,「十五層大亂」一躍而下深圳峰的15層臺階,一舉轟炸了國內整個滑板圈。
而今他在各大平臺都有幾十萬粉絲,置頂的一條抖音短視訊得到了1.7w的贊。對於滑板這樣一項新興運動而言,幾乎已經是打破圈層的存在。

但,天才的背後又是什麼?
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潘家傑,我會推薦你看一部名為《普通滑手》的短片。

《普通滑手》由FIRST短片季及NIKE SB攜手推出,邀請導演劉漢祥,以紀錄影像形式貼近滑板運動員潘家傑(PJ),呈現光環背後的他。
影片選擇的時間點,恰好是他在受傷復建期間,一個比較迷茫的階段。
它首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殘酷的前提:滑板並不只是關於「飛起來」。
它是人類與地心引力、與身體本能的搏鬥,是無數次的練習和精進,跌倒和站起。
摔一百次,只為了成功一次。
哪怕是像潘家傑這樣的天才,也不能倖免於傷痛。
只是如今傷痛對他而言,還可能意味著更為嚴重的後果。
因為摔傷,他錯過了一站奧運積分賽,甚至也會影響到他的奧運資格。

這背後很殘酷的一點是,雖然潘家傑今年才22歲,但他的容錯率已經很低了。
哪怕是一個微小的錯誤,都可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後面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他已經被「架」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成功者往往都是不允許自己再犯錯的。這是功成名就所帶給他的壓力。

而另一方面,他也不再是後浪、是新人王。而是前輩,是年輕滑手們的榜樣。
當年他14歲才開始玩滑板,已經是少年天才。
現在小滑手們10歲就開始訓練,他們面臨的是更開放、更包容的訓練環境,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更成熟的培養體系。
這些都是潘家傑當年所不曾擁有的。


那麼潘家傑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
在形式上,《普通滑手》以一種更接近於私人影像的形式,帶我們重新進入到潘家傑的世界。
透過這些生活化的、滑板視角的運動長鏡頭,我們彷彿藉由少年的眼睛,看到了他的過去和童年。
童年的他無疑是快樂的。
他可以站在滑板上,跨過街巷、河岸,呼吸到流動的空氣,聽到耳邊自由的風。他像水一樣,流在現實和夢之間。
滑輪與地面摩擦的那種沙沙的聲音,只要不停止,就可以一直向前,向前。
但與此同時,畫外音裡的潘家傑,也在訴說著工廠的氣味。
說著十七歲那年,他被學校安排去工廠實習,心裡卻一心只想出去滑滑板。
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種割裂:天才與普通人的割裂,社會期望和個人夢想的割裂。
他在講一個關於「逃離」的故事。
假如沒有滑板,他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小鎮青年,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
是滑板給了他第二種生活。
滑板給了他自由。
在此層面上,《普通滑手》所講述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天才的故事。
滑板所帶給潘家傑的快樂,每一個站在滑板上的人,都曾擁有過。
這種快樂無關技術較量,更無關成績和天賦,只在於滑板這件事本身。
那時候他只是個普通人。
不被父母支持,不被社會認可。
滑板是他唯一能抓住的東西,踩上去就能飛起來。
他要的自由,就在那一瞬間。
表面上看,《普通滑手》講述的是「失敗」。
人人都會失敗,天才也會失敗。
在漫長的復健期裡,年僅22歲的全國冠軍潘家傑,需要審視自己作為運動員必須面對的傷痛、年紀危機,以及功成名就後的責任和壓力。

但真正看完這個短片後,你會明白,其實滑板的精神就在於面對失敗。
失敗是潘家傑在衝刺下一個高峰之前,必須經歷的階段。
可以摔一千次、一萬次,但最後一定會成功一次。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不要放棄。

我很喜歡《普通滑手》的一個小細節就在於,它的英文標題被翻譯成了Who is PJ.
這背後無疑具有雙重含義。
一方面它指向觀眾。即使在滑板日趨走進主流的當下,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依然是相對小眾的運動。
國內公認為大神的潘家傑,在普通人的眼中,同樣也可能還是很陌生。
《普通滑手》承擔著一部分「科普」的作用,它讓你看到潘家傑是誰,他的故事為什麼值得被我們看到。

但另一方面,這個問題也被指向潘家傑自己。
圍繞著這個22歲的少年已經有太多標籤:他是年輕人的楷模,他承載著國內滑板運動的未來,他是天才,是天花板。
那麼對於他自己來說,「潘家傑」究竟又是誰呢?
回答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他需要不斷地受傷、再站起,需要不斷地面對失敗,再克服恐懼,調整自己。需要忘記被世界凝視、被鮮花和掌聲追捧的感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初心。

最終的答案也很簡單,滑板是他的青春、他的夢。他也只是一個普通滑手。
不管去到什麼高度,他最開心的,始終是普通滑手的身份。
這種「普通」,即是不忘初心,回到最純粹的狀態。
謙遜,但堅持不屈。

《普通滑手》講述的是潘家傑的故事,更是每一個普通滑手的故事,是滑板運動本身。
它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
它沒有太多規則和限制。唯一的標準就是要忠於自我。所以它關乎於熱愛,更關乎於自由、獨立、勇士精神。
你需要始終保持謙遜,保持「普通」,不忘初心。
你需要不斷鍛鍊意志力,探尋身體機能的可能性,才能突破恐懼,與內心對話,也真正看清自我。

2020年,滑板運動首次作為比賽項目亮相於東京奧運會。這也意味著滑板正逐漸從街頭走向主流,從偏見走向正面。
它正在演變成一種熱潮,一種蓬勃向上的新興運動,以及為年輕人所擁抱的自我表達。我們正迎來滑板運動與滑板文化的黃金時代。
而熱愛滑板的理由總是很簡單:站上滑板的那一刻,整個世界都會變成你的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