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3年1月3日紫光股份發佈的最新公告,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Company全資子公司H3C Holdings Limited(「HPE 開曼」)和Izar Holding Co,將向紫光股份全資子公司紫光國際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出售其持有的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合計49%股權。
這意味著,國內知名廠商新華三(H3C,網友戲稱「換三次」)又又又又又又又迎來了一次股東變更。本次交易完成後,紫光股份將實現對新華三的100%控股。
新華三究竟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它為什麼會經歷這麼多次股東變更?且看下文:
█臨危受命,對抗思科
2003年3月,華為和思科的侵權案糾紛,進入了最緊要的關頭。
當時,思科在美國德州東區聯邦法院對華為提出了全面訴訟。整個訴訟書長達77頁,控告華為專利侵權、不正當競爭、竊取商業秘密等21項罪名。
面對思科來勢洶洶的攻勢,華為堅決應訴。他們辯稱,自己並沒有任何侵權行為,華為公司所有的產品設計,都是原創智慧財產權。
雙方相持不下,官司陷入僵局。就在關鍵時刻,3Com公司的CEO布魯斯·克拉夫林(Brucel Claflin)出現在法庭上,為華為作證。他表示,華為在資料通訊產品智慧財產權方面,沒有任何問題。

布魯斯·克拉夫林
3Com是一家美國公司,之所以要幫助華為,主要是為了聯手阻擊思科。
當時,3Com不僅為華為作證,還與華為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這家公司的名字,就叫做華為3Com技術有限公司(也叫「華為三康」,以下簡稱「華為3Com」)。

公司LOGO
華為3Com的正式成立時間是2003年11月(達成合資意向是2003年3月),註冊地是香港,總部設在杭州。成立之初,即擁有員工1500人。
這1500人,大部分直接來自華為。華為投入了技術和人員,佔有公司股份的51%。而3Com投資1.65億美元,佔股剩下的49%。董事會席位中,5人來自華為,4人來自3Com。布魯斯·克拉夫林和華為老闆任正非,分別擔任公司的董事長和CEO。
來自3Com的支持,確實給華為帶來了很大幫助。最終,2004年7月28日,華為、思科、3COM向法院提交了終止訴訟的申請。法院簽發法令,終止了整個訴訟。
█脫離華為,迴歸華為
訴訟結束後,華為3Com公司繼續運營。
這家公司專注於政企使用者的資料通訊設備市場,主要生產中低端路由器等設備。
憑藉自己和華為、3Com、NEC(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之間的關係,它在國內外市場如魚得水。
當時,華為3Com在中國銷售的交換機路由器貼華為的牌子,在歐美市場貼3Com的牌子,在日本市場貼NEC的牌子,可以說是佔盡了便宜。市場上打著華為品牌的中低端交換機和路由器,實際上都是華為3Com生產的。
2005年,華為將華為3Com公司股權的2%轉讓給3Com,使得3Com控股51%,成為大股東。一年後,華為又以8.82億美元的價格,將剩下的49%股權全部出售給3Com。至此,華為3Com成為3Com的全資子公司,和華為再無關係。
2007年2月,華為3Com正式更名為H3C(杭州華三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華為之所以要賣掉華為3Com,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華為希望剝離低端企業網業務,專注於電信網市場。其二,當時華為在小靈通和CDMA市場上接連失策,被對手瘋狂追趕。面對即將啟動的3G,以及國際市場的拓展,華為非常缺錢。於是,就賣掉了華為3Com。事實上,賣掉華為3Com獲得的現金,也確實幫助華為度過了當時的難關。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出售全部股份時,還把自己企業網業務全部交給了新生的H3C,並簽訂了一個為期18個月的君子協議:企業網業務的地盤是你華三的,我華為只專注於運營商市場。
3Com全資擁有H3C之後,經營業績並沒有得到改善,仍然持續下滑。不得已的情況下,3Com又重新考慮出售H3C。
而華為這邊呢,因為外部形勢變化,又想把自己一手創辦的H3C給買回來。於是,兩邊又洽談回購事宜。
除了H3C之外,華為甚至想要直接把整個3Com母公司都買下來(H3C當時業績佔3Com的一半以上,其實也多花不了幾個錢)。他們與貝恩資本聯手,以22億美元的價格,對3Com提出了收購邀約。

結果,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收購橫加阻攔。無奈之下,華為和貝恩資本撤回了收購申請。
2010年,3Com實在熬不下去了,將自己整個賣給了惠普,作價27億美元。於是,H3C也就成了惠普的子公司。
█罷工風波,謀求獨立
2013年,「斯諾登事件」突發,國內加強了對資訊技術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要求,減少了對外資背景高科技設備的採購和使用。全外資身份的H3C,業績大受影響,市場份額急劇下降。
2014年,惠普拆分為惠普公司(HP Inc.)和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惠普公司從事個人計算機和列印機業務,惠普企業從事面向企業的伺服器和資料儲存設備、軟體及服務軟體業務。其中,H3C屬於惠普企業(HPE)。
接二連三的易主,給華三內部員工情緒帶來了微妙的變化。2015年初,華三內部發生一次嚴重的罷工風波。
風波的爆發誘因,源於惠普中國對華三通訊管理層的人事調整。
當時,按照惠普中國的任命計劃,惠普中國區董事長毛渝南將兼任華三通訊董事長一職,原董事長馬特·格林利(Matt Greenly)將擔任副董事長。

毛渝南(他的父親很有名,叫毛人鳳)
此舉遭到了華三通訊全體員工和管理層的一致反對。
之所以華三員工自發抵制毛渝南,是因為他們擔心毛渝南會用資本運作的手段,不顧員工利益、公司發展,把華三再次出售。華三的很多老員工都經歷過之前多次易主的過程,實在不希望華三又被「賣來賣去」。
當時,華三擁有5000多名員工,超過5000件的申請專利(接近90%為發明專利),年銷售額過百億,穩居國內企業網市場的頭把交椅,屬於絕對的優質資產。

華三很多員工來自華為,他們很希望能夠像華為一樣,實現全員持股。他們也希望華三能夠獨立上市,從而讓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為了表達自己的訴求,當時有近千名華三員工在杭州總部、華三北京研發基地進行現場集體抗議。抗議現場掛滿了橫幅:「召開員工大會,要求全員持股」、「維護國家資訊安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決擁護華三集體果實,保衛華三」……

集體抗議的員工(圖片來自網路)
然而,儘管華三員工群情激憤、意見強烈,但仍不能左右局勢的變化。惠普中國擁有華三100%的控股權,足以對公司的發展做出決定。
█牽手紫光,中西合璧
幾個月後,2015年5月,惠普中國在十多家潛在合作對象中,選中紫光集團,進行合資。雙方達成協議,由紫光集團下屬子公司紫光股份收購華三通訊51%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
除了華三通訊之外,惠普還與紫光股份合資成立了紫光華山。
紫光華山主要針對伺服器、儲存以及技術服務,而杭州華三則負責網路、無線、安全等產品。兩家公司一起,共同組成了新華三集團。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屬於紫光集團,而紫光集團又屬於清華控股。他們既給新華三帶來了國企背景,還帶來了高校背景,為新華三的市場拓展鋪平了道路。

從那之後,新華三的發展趨於穩定,沒有再發生歸屬權的變化。
2021年7月,新華三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資產3000億的紫光集團因為債務違約,發佈了破產重組通告,引起了整個行業的震動。紫光集團旗下新華三、紫光展銳、紫光國微等企業的未來走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紫光集團的破產重組事件,並沒有影響這幾家公司的發展,業務也未發生變化。
2022年7月,紫光集團發佈公告,宣佈紫光集團實質合併重整交割順利完成。兩家原股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及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部退出,戰略投資人「智路建廣聯合體」設立的控股平台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廣芯控股」)承接紫光集團的100%股權。
紫光集團股權順利完成交割,標誌著紫光集團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包括新華三、紫光展銳在內的紫光集團眾多子公司,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如今,紫光集團實現了對新華三的100%控股,同樣是新華三的重要轉折。小棗君個人認為,這一變化對於新華三和紫光集團來說,是有利的。訊息出來以後,紫光股份的股價開盤就封死漲停,市值達到641億元,這也說明了市場的態度。
目前,新華三的發展狀態非常穩健。
這家公司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資料通訊設備製造商,他們的產品涵蓋了雲端運算、大資料、資料中心網路、廣域網路、園區網路、伺服器、儲存、商用PC、安全方案、統一運維、智慧終端等多個領域。
服務對象方面,新華三也早已切入了運營商市場,服務於運營商、政府、金融、電力、能源、醫療、教育、交通等各個領域的客戶。

位於杭州高新區的新華三集團大樓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新華三有兩個總部,行政和市場總部在北京,技術和運營總部在杭州。他們在toB市場上經驗豐富,所以,這些年被同城的阿里雲等競爭對手挖走了不少人才,尤其是擁有渠道資源的人才。
新華三的員工總體上對於公司能力還是很自信的,但是就是糾結於公司的歸屬權。畢竟上面有母公司,自己雖然賺錢,但很多錢都被母公司拿去補貼兄弟公司,所以比較不爽。小棗君私下和幾個新華三的朋友溝通,他們還是希望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事實上這已經不太可能了。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新華三的介紹。
在目前數字化轉型大行其道的宏觀形勢下,新華三憑藉自己多年以來在行業領域的資源,相信會迎來一波不錯的發展。讓我們祝他們好運吧!
謝謝!再見!
——全文完——
參考文獻:
1、惠普吃下3Com始末,21世紀經濟報道,鄭迪;
2、華三「保衛戰」:內部員工詳述集體抵制毛渝南的背後隱情,ITValue,張宇婷;
3、新華三正式起航 開啟中國合資公司新時代,科技正能量,鄭凱;
4、愛企查、百度百科、H3C官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