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昨晚的發佈會,把我看傻了

就在剛剛,蘋果秋季發佈會的第三場,落下帷幕。

能把發佈會開成帽子戲法的,也只有蘋果了。

能把發佈會開成帽子戲法的,也只有蘋果了

9月的第一場:全面屏iPad Air,全新Apple Watch亮相。

10月的第二場:四款iPhone12,小巧的HomePod mini面世。

而今天的第三場,表面上看只發布了三款Mac電腦……

但你相信我,今天這場才是蘋果今年真正的大招,意義遠超上面的iPhone、iPad。

我甚至覺得,它有資格和2007年,賈伯斯拿出初代iPhone的那一天平分秋色。

不多廢話,直接進入正題。

發佈會開始沒多久,蘋果就直接甩出王炸——

M1晶片

熟悉蘋果的朋友肯定知道,蘋果目前有A系列手機晶片,S系列手錶晶片、H系列耳機晶片,還有U、T等系列。

這次新開一個M1晶片,顯然野心不小。

M1晶片是蘋果首款專為Mac打造的,基於ARM架構的電腦晶片,是今年6月WWDC上公佈的Apple Silicon,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它的使命,就是要幹掉目前Mac上使用的英特爾處理器

說出來還真有點令人難以置信,英特爾作為電腦晶片的霸主之一,和蘋果Mac合作也有15年之久。

一直以來合作非常順利,在英特爾晶片的加持下,Mac業務發展得很好。

現在,蘋果跳出來要幹掉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誰給它的勇氣?

可當機哥看完M1的實力,我開始為英特爾捏把汗了。

M1晶片採用先進的5nm製程打造,內部封裝了160億個電晶體。

這是什麼概念,iPhone12上的A14晶片擁有118億個電晶體,華為今年近乎變態的麒麟9000也不過153億個。

5nm就是可以為所欲為。

M1上封裝了一塊八核CPU,擁有4個高性能核心和4個高效核心,擁有最高3.5倍的速度提升。

性能提升其實並不稀奇,堆料就能做到

性能提升其實並不稀奇,堆料就能做到。

可M1更難得的是,它的能耗比吊打傳統PC處理器。

比如在10W功率下,M1的性能是傳統PC晶片的2倍。

每瓦性能足足提高至3倍

每瓦性能足足提高至3倍。

每瓦性能足足提高至3倍

這種成倍的提升實在是太恐怖了。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GPU上。

M1的八核GPU可同時運行將近25000個執行緒,無論是多條4K視訊流播放,還是複雜3D場景渲染,都不在話下。

能耗比繼續吊打友商,10W功率下,M1的GPU性能是傳統PC的2倍。

M1上還有個和A14類似的特性,是傳統PC不具備的。

它自帶16核神經網路引擎,每秒能執行11萬億次運算。

將機器學習的速度提升至15倍。

你燒你的顯示卡,我跑我的神經網路引擎。

高集成度、超強的能耗比,所帶來的最直觀的優勢,就是進行同樣規模的運算,M1會有非常亮眼的功耗表現。

M1還有很多牛X的特性:

自帶出色的圖像信號處理器

自帶安全隔區,提供安全保護

高性能的儲存控制器配備AES加密硬體

高能效的媒體編碼和解碼引擎

支持USB4,傳輸速率高達40Gb/s

以上這些,機哥就不展開講啦,我估計大家都要聽睡著了。

有些機友肯定就要問了:So,這就是你說的蘋果大招?和初代iPhone媲美?

別急著反駁,你要知道,M1晶片代表了蘋果的勃勃野心——

Mac的下一個十年

Mac的下一個十年

M1晶片的出現,意味著,自此蘋果的Mac電腦將從X86架構,轉向ARM架構。

對於電腦來說,換架構,就好比給一座摩天大樓換地基。

事實上,這不是Mac第一次幹這種事兒了。

1984年的Macintosh,蘋果採用的是摩托羅拉的68K處理器。

1994年,蘋果由摩托羅拉轉向PowerPC。

2005年,看著PowerPC日漸式微,又轉向風頭無兩的英特爾X86。

前兩次換架構,其實是桌面PC市場風雲變幻下,蘋果的無奈之舉。

每一次都是帶著拯救Mac的使命,不換就要涼了。

但這一次可不一樣,英特爾X86的Mac賣得好好的,蘋果是有計劃有預謀地遷移至ARM。

因為,蘋果覺得,未來是屬於ARM的

機哥有必要科普一下「X86」和「ARM」。

這兩者都是處理器晶片的架構種類,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

X86採用複雜指令集,能完成更復雜的工作;

ARM採用精簡指令集,擁有更好的功耗表現;

就好比你給一個孩子教寫作文,X86同學學的都是高深的成語,ARM同學學的都是單字。

於是,X86可以寫出更華麗的文章,可費時費力。

而ARM遣詞造句更為靈活,且又快又輕鬆。

所以X86常見於市面上運算需求更高的電腦晶片,ARM則主要用於手機晶片。

放在以前,它倆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

放在以前,它倆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

可隨著英特爾在14nm++++++的路上一去不復返,蘋果藉著A系列晶片大殺四方,事情發生了變化。

ARM顯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潛力。

而一向看重軟硬體結合的蘋果,再也不願意被不爭氣的英特爾拖後腿。

既然你做不好,那我們就自己做,於是,就有了Apple Silicon。

但事實上,蘋果並不是第一個看到「ARM架構電腦」前景的巨頭。

微軟要走得更早。

早在2016年,微軟就公佈了Windows 10 ARM64,並在驍龍820的設備上運行。

可微軟用了四年時間,也沒有做出什麼成果,好不容易搶來的先機一點點喪失。

原因也很簡單,要做成這件事,需要有極強的軟硬體控制力。

硬體層面,微軟也就只能做一做Surface,晶片還得仰仗高通。

軟體層面,直到現在,Win10ARM的軟體生態也只能用可憐來形容。

但蘋果就不一樣了,要說軟硬體結合的能力,蘋果說第二,世界上大概沒有哪家公司敢稱第一。

所以就在剛剛結束的蘋果發佈會上,蘋果還重點吹了吹專為M1晶片最佳化的macOS Big Sur。

蘋果開門見山地亮出了三板斧:

Universal App

蘋果自家的應用,無論是Pages、Keynote、iMovie還是庫樂隊,都已經針對M1晶片最佳化好了。

影視工作者愛用的Final Cut Pro、達文西,音樂家使用的Logic Pro,不僅能用,還表現出了遠超傳統Mac上的性能。

Rosetta 2

Rosetta 2

當年蘋果從PowerPC遷移至X86時的轉換層,就叫Rosetta。

而如今的Rosetta2,意思也很明顯。

藉助它,開發者可以很輕鬆地將應用遷移至新架構。

iPhone和iPad應用

iPhone和iPad應用

從今天開始,你可以直接在Mac上運行iPhone和iPad的App啦。

這個特性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因為,M1和iPhone所用的A14晶片,同屬於ARM架構,我們早就猜到它能無縫切換。

意料之外在於我沒想到蘋果可以完成得如此之快。

藉助這三板斧,新Mac的軟體生態前途明朗啊。

說了那麼多,基於M1晶片的Mac產品呢?

別急,這就說,蘋果這一次,先發了三臺試試水,分別是:

MacBook Air

MacBook Air

不用看了,相比上半年發佈的Air,並沒有採用新模具,僅僅是換了晶片(下面兩款也一樣)。

真是應了那句話——唯一的不同是處處不同。

這款Air,相比前代,CPU提速至3.5倍,GPU提速至5倍,機器學習提速至9倍。

續航更是炸裂,長達18個小時,足足提升了6個小時。

無風扇設計,使它運行起來安靜無聲

無風扇設計,使它運行起來安靜無聲。

MacBook Pro 13

MacBook Pro 13

新Pro的區別,也是性能和續航。

CPU速度提升到2.8倍,GPU提升到5倍,機器學習提升到11倍。

續航長達20小時……我服了。

Mac mini

Mac mini

Mac mini的CPU速度提升至3倍,GPU提升至6倍,機器學習提升至15倍。

看不過癮?戳這個視訊,用一分鐘了解。

以上三款Mac售價,機哥總結成一張表。

以上三款Mac售價,機哥總結成一張表

最後咱們總結一下吧。

不知道看到這裡,你們是否認同機哥一開始的觀點。

這場發佈會雖然看上去平平無奇,索然無味。

但從它的意義上來說,它是可以比肩2007年初代iPhone發佈會的存在。

蘋果雖然並沒有直接拋棄英特爾晶片的Mac,但很明顯,Mac的未來都押注在ARM之上。

當蘋果手機、平板、電腦的硬體完成了會師,軟體繼續緊鑼密鼓地跟進。

iPhone、iPad、Mac的大一統時代也許真的不遠了。

說好的AirPods Studio和AirTag呢?

相關文章

蘋果兩年之期已到,庫克歪嘴一笑

蘋果兩年之期已到,庫克歪嘴一笑

在兩年半前的蘋果 WWDC20 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正式宣佈了一個重磅決定,他們宣佈從現在往後的兩年內,漸漸用自研晶片來替換掉正在使用的英特爾...

無人機物流發展簡史

無人機物流發展簡史

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的落地有著根本區別。 作者 | 陳晨編輯| 北方 早在 2013 年,當貝佐斯喊出「亞馬遜將採用無人機配送」時,曾一度點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