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夾雜English的人:我不是要裝X,只是Brain功能太強

夢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先來go through一下今天的agenda
我有一個assignment明天要due了。

看到這你是不是想打人?

看到這你是不是想打人?

先別急,一項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今天就要為雙語混用的人正名

實驗表明,大腦中負責語言合成的左前顳葉天生就有在多語言間無縫切換的功能。

只要你能把兩種語言都學到熟練,那切換起來太過自然、簡單,甚至切換的時候都意識不到。

如何證明的?

研究人員在紐約街頭髮傳單,招募韓語和英語都熟練的人參與實驗。

為什麼是這兩種語言?

一方面研究者自己就使用這兩種語言,另一方面韓語有韓語字母和羅馬字母兩種拼寫方式,還可以額外測試一下混用兩種字母系統帶來的影響。

被試者需要看螢幕上快速閃過的兩個單詞和一張圖片,然後回答文字和圖片是否在說同一回事。


우유是韓語的「牛奶」

實驗過程中被試者頭部會貼上電極並接受腦磁圖(MEG)掃描,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兩個詞可能是連起來有意義的,比如「冰柱+融化」,標記為COMP (合成)。

也可能是連上莫名其妙的,比如「跳躍+融化」,標記為LIST (列表)。

這些片語以4種形態出現:全英文、英語+韓語羅馬字母、兩種韓語字母、英語+韓語字母。

最終結果是被試者對有意義的片語反應明顯比無意義的片語快,但語言組合無論怎麼影響都不大。

研究人員特別分析了左前顳葉 (Left Anterior Temporal Lobe)區域的腦磁圖,他們之前就發現這個區域是負責合成幾個單詞來理解片語的含義。

而且這種合成過程並不需要語法參與,只需要兩個單詞在語義上能組合起來就行。

至於負責處理語法的是哪個腦區,他們還沒有找到。

這次的實驗進一步說明了左前顳葉的驚人能力,連兩個單詞是不是來自同一語言都無所謂,只要進入這個區域就能在150ms-200ms左右合成出片語的含義。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對於雙語者來說,混用語言很自然,而且通常要更省力。

大腦在把兩個單片語合在一起時不會區分它們來自哪種語言,只要合起來能形成更復雜的含義,整個過程就會迅速完成。

你說,有沒有一種可能,那些說話中英夾雜的人並不是在裝X,只是用了最符合直覺的表達。

論文地址:
https://www.eneuro.org/content/8/6/ENEURO.0084-21.2021#sec-10

參考連結:
[1]https://www.nyu.edu/about/news-publications/news/2021/november/bilingualism-comes-naturally-to-our-brains.html

MEET大會限時優惠/免費報名

多位AI大咖出席,邀你見證AI價值

李開復博士、張亞勤教授、IBM大中華區CTO謝東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京東集團副總裁何曉冬商湯科技聯創楊帆小冰公司CEO李笛 等嘉賓邀你參會、一起預見智慧科技新未來!

掃碼查看大會詳情&報名參會吧~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

相關文章

黃仁勳從烤箱裡取出新鮮出爐的GPU

黃仁勳從烤箱裡取出新鮮出爐的GPU

深黑的皮衣,蒼白的頭髮,熟悉的Jensen Huang又來了,但是少了寬敞的會場和粉絲的尖叫。 因為美國疫情的原因,英偉達和其他科技公司一樣...

臉部辨識遭到美國波士頓政府禁用

臉部辨識遭到美國波士頓政府禁用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舊金山之後,美國又有一座大城市禁用臉部辨識了。這次,是哈佛、MIT等知名高校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