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浪漫鈔能力,豪擲5億刀為妻子實現「學術自由」的,竟然是他

原來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學術自由……

原來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學術自由……

——

文|杜晨 編輯|VickyXiao 題圖來源 | Patrick Collison

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又充滿機會的社會,那些願意潛心從事學術科研的人們,本身就已經非常值得人尊敬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低調溫和踏實的群體,如今竟然因為一位科技富豪豪擲5億美金資助伴侶科研,終於「卷」起來了……

創業大神 Patrick Collison 和學術精英 Silvana Konermann,在今年4月終於喜結連理。作為矽谷頂級創業公司Stripe聯合創始人的 Collison ,為從事學術工作的妻子送出了一份羨煞旁人的禮物:一份總額6.5億美元的學術捐贈。

有了這筆錢,Konermann 實現了其他學術界人士在相仿的年齡都未曾敢想過目標:成立一家屬於自己的科研機構,實現了所謂的「學術自由」。

這家生化科研機構名為「弧光研究所」 (Arc Institute),總部位於矽谷的帕羅奧圖 (Palo Alto), 是一家非營利性質的學術研究機構。Konermann 將和自己多年的研究夥伴,來自 UC柏克萊的 Patrick Hsu 教授共同領導機構的運營和學術研究。

弧光研究所的總共出資高達6.5億美元,其中 Collison 自掏腰包就佔了大約5億美元。

這家機構的宣傳用語:「完全資助」(fully fund)、「完全自由」(complete freedom)、「好奇心驅動的研究議程」(curiosity-driven) 等等——也真是是讓很多學術界人士相當流口水了。

具體來說,Konerman 表示對於每一個入選的項目來說,研究所願意支持項目負責人外加一個10-20人的項目,長達八年的時間,而且經費不受限 (unconstrained funding)。

「我們支持的是人,不是項目,」Konermann 在一條推文裡寫道。

當然,如此優厚的待遇背後,Konermann 的丈夫 Collison 厥功至偉。為了伴侶能夠專心搞科研,不用再操心資金,真是太拼了——這讓其它學術+科技工作的雙職工家庭,可怎麼比啊……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又是一個「霸道總裁愛上我」,「龍王贅婿豪擲萬金」的故事,那你就太小看這對科研和創業的神仙眷侶了。

| 青年學術競賽,不「打」不相識

事實上,Konermann 和 Collison 打小就認識了,是當之無愧的「青梅竹馬」。

據愛爾蘭時尚雜誌 Evoke 報道,在2005年,位於俄羅斯舉辦的第十七屆歐盟青年科學家競賽上,Collison 成為了 Konermann 的「手下敗將」。

那時,出生於愛爾蘭西部城市利默里克 的 Collison,還只是個熱愛計算機的程式設計小子。十七歲的他,帶著自己編寫的 Croma(一種基於 Lisp 用於網頁程式設計的語言)興沖沖地來到了莫斯科,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斬獲頭獎。

也是在那一年,在德國寄宿學校就讀的十七歲瑞士少女 Konermann,依靠自己研發的一項將抗生素混合到導管材料中從而避免尿路感染的技術,成功拿下了一等獎(三個一等獎之一)

Collison 則拿到了二等獎。

Collison 則拿到了二等獎
Collison 則拿到了二等獎

圖片來源:歐盟官網 EU Contest for Young Scientists

Collison 身上貼滿了「神童」的標籤,比如他06年到 MIT 留學讀本科用的 SAT 成績是在13歲那年獲得的——然而從各種角度來看,至少在二人初次得知彼此存在的2005年,Konermann 都比 Collison 強多了。

Collison 家人本來就是從事計算機和電子工程方面的,家裡據說有好幾臺電腦而且都連了網。所以稍微「卷」一點說:當時的 Collison 在計算機上展現出過人的能力和興趣,其實並不意外。

不過,Konermann 才是真正的生物化學「天才」:她的父母沒有從事這一行業的,她自己純粹是從小依靠興趣愛好在生物化學方面有所突破。就連她獲得一等獎的這個項目,都是因為自己的祖母不幸尿路感染,才下決心做的。

2009年,Konermann 也來到了 MIT,先是以訪問研究生的身份,師從 Carlos Lois 教授;之後乾脆直接在 MIT 全職就讀了。

正是在麻省同校的這段時間,Konermann 和 Collison 確立了情侶關係。

之後的故事,就”the rest is history”了……

Collison 和 Konermann 訂婚時的一張照片 圖片來源:Patrick Collison

| 創業+學術,是最好的組合?

Collison 是個非常不「踏實」的年輕人,在校期間就先後多次創業。

他先是跟自己的同胞弟弟 John 一起創辦了軟體公司 Shuppa(後來的 Auctomatic),然後成功賣掉套現,年僅19歲就成為了百萬富翁。

如此年少成功的經驗,吸引了知名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以及一眾關注科技創業的早期投資者的關注。沒過多久,他就和弟弟雙雙從 MIT 輟學,搬到了矽谷帕羅奧圖,參加 YC 等在內的各種當地創業活動。

Patrick 和 John Collison 圖片來源: Kevin Moloney 知識共享授權

2011年5月,在 YC 的幫助下,Collison 兄弟從彼得·蒂爾、伊隆·馬斯克、紅杉資本、a16z 等知名投資者和機構拿到了200萬美元種子基金,正式創立了 Stripe 公司。

Stripe 為第三方網站、應用和軟體產品提供支付處理 API ,號稱「幾行程式碼」搞定支付功能,幫助第三方開發者省去了支付方面的很大煩惱。

這家公司在2020年的收入高達74億美元,今天的估值高達950億美元,如無意外應該是當今美國估值最高的私人公司。

而 Konermann 倒是非常的「踏實」,潛心學術,多年以來發表了多篇文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不小。

她在 MIT 一呆就是將近7年。隨後他又加入了知名華裔生物科學家張鋒的實驗室。

張鋒是被譽為「基因剪刀」的基因修飾技術 CRISPR-Cas9 的開創者,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被視為諾獎醫學獎熱門人選之一。張鋒在34歲時就正式被提拔為 MIT 終身教授,打破了錢學森的紀錄。

在張鋒實驗室做研究,Konermann 進一步積累了更加深厚的學術基礎,這也為她後來成功加盟史丹佛大學任教提供了幫助。

Kobermann 和張鋒做實驗 圖片來源:Justin Knight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雖然一直在學術界裡摸爬滾打,這幾年 Konermann 也確實曾經掛職過多家研究機構。除了 MIT、史丹佛之外,這些機構還包括:

  • 沙克生物學研究所 (Salk Institute),神經科學領域全美乃至全球排名第一;

  •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HHMI),美國第二大私人資助醫學研究機構,僅次於蓋茲基金會;

  • Chan Zuckerberg Biohub,祖克柏夫婦出資的 CZI 旗下生物科學研究機構。

輾轉了這麼多研究機構,應該是真的缺錢……

輾轉了這麼多研究機構,應該是真的缺錢……

——這句話當然是玩笑。我們想表達的是做生物科學研究真的很花錢。

在生物科學當中,試劑、動物模型、臨床試驗等都非常昂貴。以藥物為例,往往一種藥物的背後成本是四五種甚至十多個藥物研究項目的結果。在人力方面,招聘高水準的研究者更是十分昂貴,更別提一直僱傭這樣的人才,為他們提供研究資金,支持長期研究項目,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才都被藥企搶走了。

所以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Collison 願意出資5億美元,甚至還呼朋喚友湊到了6.5億美元,來支持自己的太太(當時還是未婚妻),不用考慮資金的壓力,繼續自己的研究。

以及這裡需要提及的是,其它坊間八卦調侃 Collison 這樣做是為了避稅——這簡直太侮辱人了。這筆錢作為弧光研究所的啟動資金,將用於招募科學家和研究經費撥款,並非簡單找一個非營利機構實體,把錢過一遍水。

Collison 也自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相信像自己太太這樣的優秀研究者,在足夠的撥款、優厚的待遇、降低的壓力等「學術自由」的環境下,能夠做出對社會,對人類,對世界有價值的研究。

比起買豪宅珠寶和遊艇,願意把財富花在有意義的學術研究和支持愛人的事業上,這兩位真的可以說是科技大佬屆的楷模和清流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