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何塞,谷歌的硬體部門有了一個美麗的新家

谷歌:做硬體我們認真的!不賺錢沒事,還要給它單開一個新園區!

——

文|杜晨 編輯|Lianzi

住在矽谷的朋友們,應該對 Alviso 公園有印象吧?就是那個開車七拐八拐才能到,往裡走就有一大塊鹽鹼地,棧橋上有個還挺 Ins 風的「門框」的那個公園:

圖片來源:Richard Jennings 發佈在 Google Maps 上

在離這個公園不遠的地方,谷歌正在籌劃一個新的園區。以後谷歌的同學們午休就可以往 Alviso 溜達了,那邊風景是真不錯。

(扯遠了)其實今天我們是想要介紹一下谷歌即將在北聖何塞修建的這個新園區。

作為矽谷最有錢的科技公司之一,谷歌最近幾年一直在擴張,新業務不斷開發,員工也越來越多。在山景城101公路以北的區域,一大半都是谷歌的園區和辦公樓。

但現有的地產還是裝不下不斷擴張的員工團隊。所以,谷歌已經在老園區 Googleplex 的東邊,修建了一個不久後就將投入使用的新園區。同時,谷歌也在矽谷各處拿地,修建更多新的辦公樓和員工住房。

Google Campus Charleston East 圖片來源:Kenneth Lui 發佈在 Google Maps 上

最近,聖何塞《水星報》和 CNBC 等美國媒體,首次報道了谷歌即將在北聖何塞修建新園區的情況。這片區域是2018年左右拿下的,位於 N 1st st 和 Nortech Pkwy 的交匯處,總共花了谷歌將近4億美金。

就在最近,谷歌終於向當地政府提交了檔案,介紹了公司打算如何「重新裝修」這片區域,包括翻新辦公樓和修整地面的計劃,以及按照人與自然結合的理念,充分利用垂直空間的設計圖等等。

這個新園區,將被命名為「Midpoint」。

這個新園區,將被命名為「Midpoint」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按照谷歌提交的計劃,這片新園區將專門分配給谷歌的硬體部門使用。

是的,你沒聽錯。

谷歌是一家以搜尋、廣告和AI技術為主的公司,但硬體也已經做了很多年了。Nest 部門業績倒還行,Pixel 系列也獲得了一批忠實粉絲,但還是太過於小眾,光有聲量,沒有銷量……

但通過這個新園區,谷歌已經作了明確的表態:不賺錢也沒關係,硬體這件事,我們不僅繼續做,還要認真做。為此,我們還要專門給它開一個新的園區!

新園區,長啥樣?

下面這張圖,顯示了谷歌對 Midpoint 新園區的設計改造思路:

黑線框住的是建築物。谷歌不打算拆除老樓修建新樓,而是計劃對區域內原有的建築物進行全面翻新。建築物內部將重新粉刷成大海的色調,並且搭配上浮木、貝殼之類具有海洋風格的裝飾物和藝術品。

另外,根據谷歌提交給當地政府的計劃,園區內的會議室的命名,包括 Cannnery Row、Pacific Grove、漁人碼頭 和 Del Monte 等等,都是對頗具藝術和奢靡氣息的南邊小城 Monterey 的「致敬」。正巧,今年蘋果也剛「致敬」完 Monterey,把它定為最新版 macOS 的代號。

這片地上最大的一幢建築物,對於谷歌的硬體業務將會十分關鍵。它的兩成使用面積將作為辦公室,另外的八成用於硬體生產、庫存和物流等相關用途。這就好像谷歌在自己的新園區裡,修建了一個了類似亞馬遜「物流中心」的地方,而且它同時還是一座「工廠」。

Midpoint 園區中「物流中心」的設計圖。圖片來源:谷歌/CNBC

既然要搞「物流中心」,配套的基礎設施也要搞好。在計劃中,谷歌保留了將近800個停車位,並且預留了足夠停下20輛大貨車的裝卸車位,以及配套的液化石油氣加油站。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園區設計圖當中的黃色和紫色部分:它們就是谷歌為連接園區內各建築物設計的人行道和過街天橋。

Nortech Pkway 分割的園區兩邊,通過過街天橋和人行道連接。下圖顯示了過街天橋的設計,分為雙向四道,包括兩條步道和兩條腳踏車道。這些人行道和過街天橋,也是對公眾開放的。這樣無論是騎著 GBike 穿行在辦公樓之間的谷歌員工,還是周圍的居民,過馬路都能更輕鬆和安全。

谷歌提交給政府的計劃當中也專門提到:「我們的設計目標是加強行人和腳踏車通勤的安全性,並且加強建築物之間,以及新園區與周邊社區之間的連接。」

在後疫情時代,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了在實體會議室裡開會是什麼樣的感覺。而傳染病又讓人們更加青睞和珍惜室外的開放空間。如果谷歌也打算慢慢敦促員工走出家門回到辦公室,它也必須確保新園區的設計和員工養成的習慣能夠兼容。

按照這一思路,谷歌在 Midpoint 的公共綠化區域內,增設了一些可供室外開會的地方,如下圖所示:

新園區的室外會議空間。圖片來源:谷歌/CNBC

室外會議空間只是 Midpoint 諸多特色之一。谷歌負責地產和辦公空間的高管 Vini Bhargava 表示,很多原有的停車位,在新園區裡都將被改造成公園、人行道和室外社交空間等各類公共綠化區域。

綠化區域將包括大量的綠植,提供天然的遮蔽和降溫效果,並且使用循環水進行灌溉。

和位於 Mountain View 的老園區 Googleplex 一樣,Midpoint 新園區距離北邊的公園或自然保護區域也很近。老園區的綠化覆蓋率並不高,也因為已經服役了多年,不便翻修。而這一次,谷歌對於 Midpoint 新園區的綠化設計,很明顯強調了新園區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

谷歌硬體的新家

讓我們再看一下 Midpoint 新園區所在區域的當前地圖。很明顯這個園區被 Nortech Pkwy(下圖示黃)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前面也提到,這兩個部分中間由人行/腳踏車過街天橋連接。

北邊部分那三棟最大的建築物,也是整個 Midpoint 新園區最關鍵的部分。它們將成為谷歌硬體業務部門未來的研發基地。

其中最靠下的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物流中心」。當然,目前谷歌的園區規劃還處在初期階段,在谷歌硬體團隊進駐後,這三棟樓應該都會扮演相似、互補的角色。

在過去,美國消費者購買的谷歌硬體產品(比如 Pixel 手機),一般都是在中國、印度和越南等第三國生產,然後集中運到美國本土的倉庫儲存,再生成訂單通過 FedEx 發往各地。出於成本考慮,這裡提到的本土倉庫,有些不在加州,就算在的話,也不會設在矽谷當地(比如在南加),畢竟矽谷的地價太貴了。

而谷歌 Midpoint 新園區的「物流中心」,實際上也包括了設備製造的職能。難道說,未來穀粉買到的手機有可能是「美國製造」的?

當然,這麼猜也只是少數人的一廂情願,應該是不太靠譜的。畢竟在美國本土大規模製造手機這種高精密設備,人力和供應鏈等諸多方面的成本還是很高的。

CNBC 報道指出,這個新的「工廠」可能會被用於設備原型製造等比較前期的工序。它主要的意義在於拉近硬體團隊和原型生產之間的物理距離。這樣,從構思設計、定稿,到最終大批量生產,整個產品開發的流程可以縮短,工期和效率能夠得到進一步保證。

不管怎樣,看到谷歌給「不賺錢」的硬體部門專門開了一個新園區,而且還坐落在距離真·總部不遠,環境也挺優美的地方對於谷歌硬體的忠實粉絲來說,還是很振奮人心的。

這是因為,谷歌硬體(特指手機)就真的是叫好不叫座,作為忠實粉絲來說,真不知道哪一天整個手機部門就像谷歌之前的超多產品和服務那樣,被突然砍掉了……

谷歌最一開始做 Nexus 手機的時候,還叫「參考設備」(Reference Device),相當於谷歌給你們那些剛從功能機時代出來的廠商「打個樣」;

後來,Nexus 手機又成為了開發者標配的開發和測試機,因為它搭載的是最「純淨」的 Android 系統,也能得到谷歌直接、快速的系統更新和各種補丁,是最佳的開發平臺。

出於這個因素,以及谷歌的硬體設計頗有一套它自己的風格,跟外面五花八門的 Android 手機一比,它顯得很獨特。結果,就連很多不是開發者的普通使用者,也很喜歡 Nexus 手機。

Nexus 4  圖片來源:谷歌

Nexus 4 圖片來源:谷歌

於是在2016年,谷歌趁勢把 Nexus 做了一個品牌升級,沿用了之前 Chromebook 產品的命名,變成了 Pixel 這個新品牌。

自那之後,每一代 Pixel 手機都仍然繼承了 Nexus 系列的諸多獨特之處,雖然硬體配置上稱不上是絕對旗艦,但整體使用體驗都達到了 Android 設備生態的巔峰水平,特別是拍照部分,創造了一種「Pixel Style」的視覺風格,深受使用者的喜愛。

然而問題就在於,這些 Pixel 的忠實使用者,直到今天都還是小眾群體。外媒經常這樣評價:谷歌每年都發個新 Pixel 手機;評測機構都很喜歡它;但是最後並沒有人買。

目前,Pixel 手機的年銷量區區幾百萬臺,在整個智慧手機市場的佔有率不到0.5%,更別提在去年第四季度佔有率還縮水了50%。

Pixel 3 手機、Pixel Buds 無線耳機 圖片來源:光譜/矽星人

但是,在谷歌內部,硬體團隊似乎並沒有受到銷量慘淡的打擊,仍在每年開發新的 Pixel 手機以及相關配套硬體產品。

特別是今年,谷歌不光預告了新手機 Pixel 6,還首次使用了自己研發的 Tensor 處理器。這表明谷歌不僅仍然認為做 Pixel 品牌和做自己的手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還要加強對產品的技術性能、新功能,以及整體使用體驗的把控程度。

Pixel 6   圖片來源:谷歌

Pixel 6 圖片來源:谷歌

Pixel 6   圖片來源:谷歌

Tensor SoC 圖片來源:Sundar Pichai

Pixel 6 和 Tensor 處理器的亮相,已經是谷歌給它的硬體粉絲們,打入的一針強心劑。而這個正在修建的 Midpoint 新園區,將會成為硬體團隊的「新家」,也讓我們對谷歌硬體業務的未來抱有更多期待。

注:封面圖來自於 Richard Jennings,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請儘快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