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沒能馴化的動物,你知道多少?

大約從一萬年前開始,人類開始意識到馴養動物能帶來很多好處,用來滿足人類對勞動、陪伴、食物等多方面的需要。數千年來,人類嘗試對很多種動物進行馴化,但只有一部分動物被成功馴化,還有很多動物沒能馴化成功,我們今天就聊一聊人類至今無法馴化的幾種動物。

動物被馴化要同時滿足6個條件:不能太挑食,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達到成年,天性溫順,而非凶猛之輩,這種動物必須願意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繁殖,不能有強烈的恐慌傾向,遵循由強有力的頭領主導的社會等級。

可能有一些朋友會產生疑惑,一些凶猛動物不是有人在養嗎?這裡需要理解「馴服」、「馴養」、「馴化」的區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馬戲團表演的動物是「馴服」;家養不常見的動物是馴養,強調的是「養」;而「馴化」針對的是「物種」,是一代代的篩選—繁殖—篩選的過程。

犀牛🦏

犀牛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它體型巨大,並且脾氣暴躁,絕不服輸。這些因素決定了犀牛被馴養的概率極低,更談不上馴化了。犀牛壽命能達到30-50年,母獸妊娠期為18-19個月。性成熟需要12年,這給培育和繁殖增加了難度。

河馬🦛

河馬的命名雖然有個「馬」字,但它其實和鯨魚、海豚是近親。體長2-5米,肩高1.5米,體型僅次於大象和犀牛。據統計,每年被河馬殺死的人能達到上千人,這比老虎和獅子傷人總人數加起來還多。河馬看起來憨憨的,但性格與外型相反,性格暴躁且攻擊性極強,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

河馬對人類也極具攻擊性,人類在岸邊或者船上無挑釁卻遭河馬攻擊的記錄非常多。雖不是為了獵食,但河馬認為受到威脅就極易主動攻擊。雌性成熟在7-9歲,雄性在9-11歲之間,壽命大約30-40年。

瞪羚( 🦌 )

動物界「長跑冠軍」瞪羚不僅可以用90km時速奔跑一個小時不停歇,而且還非常善於跳躍,它們跳起最少也能達到三米高。像瞪羚這種膽子小的動物,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嚇得到處亂跳,這些原因導致人類無法成功馴化瞪羚。

(湯氏瞪羚)

(湯氏瞪羚)

鱷魚🐊

鱷魚是兩億多年前與恐龍同時代的最古老爬行動物,也是迄今生存著的最原始動物之一。鱷魚性情極為凶猛,容易傷人,除一些專業人士外,大多數人只能飼養其幼體。

雖然有人把鱷魚當作寵物來飼養,但鱷魚確實不是人類理想中的寵物。它們無法像狗狗一樣對人的情感做出反應與反應,甚至會傷害人類。

鶴鴕

鶴鴕又名食火雞,體形像鴕鳥,但比鴕鳥小,體高1.7-1.8米,是世界第三大鳥,排在鴕鳥及鴯鶓之後。鶴鴕的奔跑速度雖然不如鴕鳥和鴯鶓,但也能以每小時30千米的速度向前飛奔。一般情況下,鶴鴕生性並不凶猛,甚至還有點害羞,但它受到騷擾時會用強勁地腿猛掃。

由於動物園內員工的受傷率及嚴重性,鶴鴕被認為是動物園中最危險的動物之一。後來鶴鴕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鳥類」、「殺人鳥」。

(曾有外國人冒著生命危險做了實驗,鶴鴕竟然能輕鬆踢穿鐵板)

斑馬🦓

很多朋友可能會感到意外,馬和驢都被人類馴化了,斑馬為什麼沒有被馴化?早期歐洲冒險者來到非洲,發現了斑馬後一直想要馴化這種動物,卻屢屢失敗。斑馬長年生活在危機四伏的非洲大草原,習慣了察覺危險不停奔跑的環境,加上脾氣暴躁,經常用嘴咬人,脾氣上來了獅子都敢頂撞。

有資料統計,動物園斑馬咬人事件遠遠多於獅子和老虎。此外,它們習慣了草原上自由的生活,野性十足。由此可見,斑馬的外號「馬界哈士奇」不是白叫的。

人類曾暫時馴服過斑馬,非洲人在過去曾做過很多次嘗試要馴化斑馬,但基本上都失敗了。

後來英國殖民者也注意到了這動物和馬非常像,多次試探馴化斑馬。歷史上馴服斑馬最著名的例子是沃爾特·羅斯柴爾德,他當時馴服了幾匹斑馬用來拉車,還特意在白金漢宮前面進行了表演,引起了很大騷動。這些乘騎斑馬的例子都只是將斑馬暫時馴服了而已,並未做到物種層面上的馴化。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https://www.cracked.com/image-pictofact-8647-15-animal-facts-that-are-too-wild-to-tame

百度百科、維基百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