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報道|參與:蛋醬、張倩
人生沒有固定的答案,但Chris Olah的道路,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假如你年紀輕輕,就有機會進入頂尖的 AI 公司,時常和業內大佬「談笑風生」,你還會回到大學,努力透過所有考試,去獲得一張本科文憑嗎?
人們都聽說過很多輟學創業、一戰成名的傳奇故事,比爾蓋茲、賈伯斯、祖克柏…… 一些沒有完成大學學業的年輕人,最終在商業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也曾讓「大學無用論」等觀點甚囂塵上。
上大學還是不上大學,怎麼選?
18 歲輟學、22 歲進谷歌,有著類似經歷的「神童」Chris Olah 在一篇部落格裡,寫出了自己的心聲。他認為,與其去問「上大學好不好」,還不如問自己:「是否有更具吸引力的事情等著我去做?」
Chris Olah 的生活經歷和常人不同,在剛剛開始進行深度學習研究的時候,他就得到了知名學者、量子物理學家 Michael Nielsen 的指導。2013 年,圖靈獎得主 Yoshua Bengio 曾邀請他去 MILA,並設法讓他在沒有本科學位的情況下直接作為研究生完成學業,但最終 Chris Olah 拒絕了。在谷歌的時候,他是 Jeff Dean 的實習生。後來在 Greg Corrado 的幫助下,他轉為了谷歌的正式員工。目前,他正擔任 OpenAI 的研究科學家,也不過才 28 歲而已。
當然,這一切的發生有個前提:他獲得了泰爾獎學金,才有兩年時間出去嘗試自己喜歡的工作。(泰爾獎學金每年從全球挑選 20 至 25 名不滿 20 歲的少年, 邀請他們到矽谷,並提供人脈、資源幫助這些少年創業。每名成員可以拿到 10 萬美元的獎學金,前提是你必須輟學兩年。)
Chris Olah 在最近的一篇部落格中介紹了自己對於「讀不讀大學」的看法以及背後的一些決策思考,以下為部落格內容整理。
作為一名沒有本科學歷也沒有博士學位的研究員,我確實已經取得了一點微小的成就。因此,也經常有人問我:「不讀大學是否能獲得成功?」「你能否幫忙勸勸我的父母?」這樣的主題郵件我大概收到了一百封,但仍然不知道怎麼回覆才好。
我不願意鼓勵我不認識的人去走一條非傳統道路,因為我認為這樣風險更高,並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情況。其實,我相信給我寫信的人之中,很多人都有機會、有條件去大學讀書。同時,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走別的路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某些情況下)會比上大學更好。
不幸的是,社會對於這種非傳統道路並沒有提供良好的支持和認可。因此,如果你選擇走這條路,你不僅需要考慮這是否是一個好的選擇,還要考慮之後可能面臨的情感和社會難題。
我所能提供的,也就是本文所要表達的,是決策過程中的一些思考,也可能會幫你應對社會挑戰和情感挑戰,還有一些有所幫助的資源。
怎麼做決策?
1 個建議:要將讀大學這件事與具體選擇進行比較。
比如說,不要問「讀大學好嗎?」而是問「有更具吸引力的事情值得我去做嗎?」
不要問「我要讀博嗎?」而是問「哪裡提供的環境更有利於我的研究生涯?」
花一年時間去做點別的也不錯,如果你想重返校園,這僅僅算是個 gap year。最重要的是這段時間過得是否充實。如果你的計劃是獨立學習或者做項目,那值得考慮(雖然非常容易失敗)。我這樣做了三年,成長了很多。
你可以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問題:
- 有沒有什麼事情讓我渴望花一年時間去探索或從事?
- 我是否有辦法養活自己,同時還能讓自己有時間和精力去成長?
- 我真的可以自己做研究幾個月嗎?此前我是否有在沒有外部指導下努力完成個人項目的經歷?
- 我是否擁有或可以學到獨立完成這個項目所需的技能?
- 我有沒有希望獲得社區、夥伴的支持資源?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沒有外部指導就像跳進了深淵。我所見過的那些獨立完成事業的年輕人(十幾、二十幾歲)在成功之前大多都有過獨立學習或完成項目的經歷。比如,很多泰爾獎學金的獲得者要麼透過自學大體掌握了某個領域的本科知識,要麼擁有熟練的程式設計技能。
與獨立做研究相比,實習、創業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要更簡單一點,尤其是實習。在實習過程中,你有清晰的結構和成長路徑。在這方面,我關心的問題是:你覺得這些經歷有多大價值?你覺得自己可以學到東西嗎?你感覺這是一個良好的社區嗎?你覺得這些重要嗎?如果你有一種緊迫感,這種急迫是有理由的嗎?
沒有學位的後果
需要注意的是,沒有學位可能會衍生出一系列長期後果。
學位證書能反映出很多東西。它們可以很輕易地幫你證明你具備某些基本技能,至少是理論基礎。在某些領域,你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比如出版作品、開源項目、作品集、演講、獎項、工作經歷、推薦等等,此時不一定需要學位來證明。但在有些領域,這種方法則不那麼受歡迎了。
如何判斷自己所處的領域屬於哪種類型?可以尋找一下自己所在領域的沒有學位的成功人士。即便你的領域是不注重學位證書的,但你也可能在後面轉入其他領域,也許——其他領域更注重學位證書。
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傳統文憑可能對於多數人都很重要。而且還會存在「閾值效應」,一旦你確立了自己的能力,別人就會更加關注你「沒有大學文憑」這一點。在從事非傳統工作的時候,這種效應似乎很常見。
除此之外,沒有學位對於申請移民簽證也是一大障礙,除非你有什麼特殊技能。
來自家人的挑戰
不幸的是,即便你做好了採取非傳統方式生活下去的準備,家人也不一定答應。從輕度的質疑,到不支持,再到強制措施,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此外,你還可能面臨各種傷人的指責或閒話。
反對的原因可能是擔心這種不尋常的行為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擔心自己允許孩子這樣做可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或者別的原因。
最常見的解決方式是來自外部的認可:有人獲得了泰爾獎學金,有人的創業公司融資了,這些事情會讓周圍的人更加支持。在許多情況下,與家人溝通可能會有所幫助,情感上的支持非常重要。
社會挑戰
對於很多人來說,大學時期是一個社交成長期。這是學習社交技巧、結交長期好友、開展戀愛關係的時機。
似乎很多早熟的年輕人離開大學後,同齡的朋友就變少了。這是否意味著不上大學會阻礙社交發展?很難說二者之間有什麼因果聯繫。
首先我認為,朋友比你年長是可以的。這些人通常比你的同齡人在情感上更成熟、更體貼、更有原則,有時甚至感覺像兄弟姐妹。
我認為如果對你來說社交這件事還不太自然,大學可能是你的試驗場。比如我一直不喜歡酒吧和聚會,但我非常珍惜親密的朋友,這就需要我出門見人。怎麼辦?即使我覺得壓力很大,我也要推著自己參加聚會。後來我發現,尋找自己喜歡的社交氛圍很重要,如果找不到,還可以親手創建。
另一個擔憂就是不上大學對戀愛關係的影響。許多人都是在大學裡第一次建立正式的戀愛關係,我也看到很多男生女生都擔心錯過這一點。就我來說,大部分同齡人都在本科階段找到了自己的伴侶,而年輕時候的我卻擔心自己孤獨終老。其實,大學裡的戀愛關係能夠走到最後的不多,大多數人還是在學校外找到他們的長期伴侶的。
在給出關於「上不上大學」的所有建議之後,Chris 也在部落格中提供了一些學習和就業資源。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上大學這件事真的需要糾結嗎?
這篇文章在技術社區也引起了熱議。有一位網友指出,其實大學最重要的一點,是給了你一個「探索自己內心」的機會,並且這個機會成本很低。

「大學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所關心的內容。理想的情況是,高中的最後一年可以用來對職業規劃進行探索(方便更好地選專業),我建議大部分青少年都要去讀大學,即使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還有一位討論者的建議也很現實:

「那些嚷著別上大學的,與在康奈爾、史丹佛讀書的是同一批人。對於 95% 的人來說,上大學都是必要的。如果你家裡沒有礦,父母沒有強大的社會關係,那麼大學是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徑。就算什麼都沒學到,但為了那張紙也是值得的。」
參考連結:
http://colah.github.io/posts/2020-05-University/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2337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