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晶片巨人Intel(英特爾)宣佈,由於自家的 5 nm ( 奈米 )、 7 nm 晶片製造工藝再再再一次難產,決定暫停相關技術的研發。
同時英特爾表示,會從現在自己製造晶片(IDM)的模式轉為尋找代工廠(Fabless)的模式,繼續開展業務。訊息一出,英特爾股價暴跌。

很多人應該都對這個藍色的巨人非常熟悉:老一輩的 286、386,中年人的奔騰、賽揚,年輕人的酷睿 i5、i7、i9;沒有英特爾就沒有現代計算機。
不過這位 CPU 巨人、半導體設計界的老大哥,也終於和相愛相殺的老對手 AMD 一樣,在製造晶片的難度面前低頭了。
這也代表著,CPU 自產自銷的時代結束了。

最近華為海思和美國實體清單的事鬧得轟轟烈烈,估計大家對製造晶片這事都有個差不多的了解了。
甚至評論區裡的不少小夥伴們提到 「 晶圓、曝光機 」 都能做到張口就來。
不過差評君還是在這裡幫大家補一嘴:一顆晶片的產出流程大概包括了設計晶片→ 製造晶片→ 封裝測試晶片三個步驟。
像華為海思就是屬於晶片設計公司。
目前來講,有能力設計高端晶片的公司相對多,而有能力製造高端晶片的公司相對少。
也因此,不少小夥伴都有一個看法:設計晶片,不算厲害;能設計又能製造晶片,才是厲害!

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去說的話,英特爾就是那種 「 才是厲害 」 的企業:
比方說,英特爾在全球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總共 15 個晶圓製造廠。每一顆英特爾的處理器、基帶、 Wi-Fi 和藍牙晶片,都是英特爾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和生產的。
設計、製造、封測晶片一條龍。。。目前全世界能做到這個程度的,除了英特爾之外,也就剩下個三星半導體了。
注:上面這句話只談需要高端工藝的處理器產品,排除專門生產 DRAM 儲存顆粒和 CMOS 影像傳感器的廠子

不過要是放在十幾二十幾年前,英特爾這種 「 厲害企業 」 其實遍地開花。
不說其他,像什麼 AMD 、 IBM 、飛利浦、 NEC ,甚至現在賣個手機都沒什麼人買的摩托羅拉,在當時都有自己的晶片晶圓製造廠。
晶片公司擁有自己的製造廠,一個是牌面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掌握話語權,不至於被競爭對手們聯合起來卡脖子。
比如華為目前遇到的情況。。。
不過到了現在,這種自給自足的厲害企業越來越少了,大家都開始尋找代工廠幫忙製造晶片了。
但這不是因為對手之間變和諧了,而是新的製程工藝實在是太燒錢了!
早年 IBM 夢想的工藝演進路線圖 ▼

製程這個玩意估計大家最近也沒少聽,說白了就是製作晶片的精度:
我們可以把一枚晶片的底板想象成一張白紙,製作晶片的過程實際就是在這個紙上畫出電晶體和電晶體邏輯電路的過程。
200 nm ( 奈米 )的工藝精度就好比是在用蠟筆作畫, 14 nm 則像是用細到不能再細的美工筆描邊。

所以高製程精度的好處顯而易見:更高精度工藝能刻畫的電晶體就越多,處理器的性能也就越強。
此外,提高製程精度還能顯著降低發熱和功耗 —— 以前 28 nm 製程的時候,電子跑一個電極要走 28 nm 的路;等升級到 14 nm 之後,跑路的消耗直接少了一半。
就跟相機圈子的 「 底大一級壓死人 」 一樣,不管處理器廠商怎麼吹架構和最佳化,但凡在製程精度上高了一頭,那就是碾壓般的勝利。

比方說 2013 年之前,英特爾和 AMD 都在用 28 – 32 nm 左右的製程,雙方還能在性能上打的有來有回。
結果英特爾先一步搞出來了 14 nm 工藝,從此吊打了 AMD 接近六年。
不過,更高精度的製程卻越來越不好搞了。
我們平常提到 「 分子 」 就已經覺得小的不得了了,可常見的分子大概是 100 nm ,僅僅是十年前晶片製造工藝的水平。
而現在的晶片製造已經奔著 5 nm 節點去了,這大概相當於把一根頭髮平均劈成一萬絲之後的粗細!
現在要是再想往前推進 1 nm ,要燒掉的研發經費大概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以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公司開始不再研究晶片製造了,轉而把這步外包給了專門的晶片代工廠。一方專攻設計,一方專攻製造。
首先轉型的是 AMD 。當時英特爾順利進入到了 14 nm 時代, AMD 衝了幾次之後沒衝成,反而把自己折騰的快破產了。
這之後 AMD 嘗試著和別人一起搞,戳戳繞繞的終於把 14 nm 搞成了。但是 CPU 上比不過英特爾的 「 14 nm +++++ 」 ,顯示卡方面友商們都開始用 7 nm、12 nm 工藝了,裡外吃虧。
所以最後 AMD 乾脆把心一橫,老子不自己造晶片了,外包給台積電它不香嗎?—— 然後就有了香爆全場、吊打 14 nm 英特爾的 7 nm 銳龍系列處理器。
台積電:給高通、博通、英偉達、蘋果代工晶片的全球最大、最先進晶圓代工廠。

聽到這裡,編輯部的 AMD 自來水們集體 「 Yes 」 了起來:依舊死磕自研工藝的英特爾真像個鐵憨憨,AMD Yes!
然而當大家聽說英特爾也和 AMD 一樣即將用上了台積電工藝的時候,編輯部裡的 Yes 聲反而更大了:我們終於不用擔心 AMD 漲價了!
這件事其實是有前車之鑑的。
上個世紀末的時候, AMD 曾短暫在 CPU 性能上超越過隔壁的英特爾。結果就是 AMD 把當時的旗艦 CPU 賣上了 1000 美元,貴了英特爾一截。
那可是 1999 年的 1000 美元啊。。。

同樣的,這一次 AMD 的三代銳龍處理器佔了英特爾十代處理器的上風,然後就有訊息傳出來 AMD 要開始漲價了。。。

所以差評君作為一個消費者,巴不得英特爾趕緊扔掉自家的 14 nm 工廠,投入到台積電 5 nm 、 3 nm 工藝的懷抱。
然後你們打!使勁打!把腦花都打出來!
廠家要是不打架,我們作為消費者怎麼得利啊。

總之,英特爾向製造晶片低頭這件事兒,雖然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但總體來說還算是皆大歡喜的:
台積電和 AMD 的股價暴漲,投資者賺;並且台積電還能用英特爾的訂單補上之後無法給華為代工造成的損失。
英特爾雖然短時間內股價會跌,但是英特爾能把更多精力花在設計處理器上,潛力無限,說不定哪天一個市場報告出來,英特爾的股價就坐火箭回去了。
至於消費者們,只需要安安靜靜吃瓜,然後靜待一年之後的紅藍大戰就好了。不知道時隔二十年再次開啟的紅藍大戰,會有多精彩?
圖片、參考資料:
新浪財經綜合,《 全球晶片業現變局:台積電暴漲5000億 將為英特爾代工 》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來源: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