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管是最強的共識。
整理 | 賴求華編輯| 北方
受制於國內對數位貨幣的強監管,Web3 行業一直存在著唱衰中國 Web3 的聲音——「 在中國做 Web3 是沒有戲的」。過去一年來,國內 Web2 大廠的精英們紛紛出國,華人海外創業的首選新加坡更是成為了全球 Web3 創業的節點。
而刻板印象之外,在中國真的不存在 Web3 創業的土壤嗎?國內數字藏品類的創業只能選擇聯盟鏈而非公有鏈?
來自 Conflux 樹圖區塊鏈生態的兩位深度建設者給出了全然否定的答案。張元傑自稱 Web3「招商主任」,過去從事金融行業的他,投入Conflux 樹圖區塊鏈生態項目創業 5 年,期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生態裡招商引資;易和陽 Niko(簡稱 Niko),AnyWeb 數連創始人,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真正的 Web3 自主權的錢包。
在他們看來,Web3 所代表的思想,以及與它相關的技術,在中國的特色國情下仍然大有可為。尤其從積極的角度看,監管對行業的發展是真正利好的,它能塑造最強的共識,並保護認真建設的創業者,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張元傑認為,Web3 強調的是資料主權,金融化雖是紅線,但繞開金融化,如何通過資料激發 Web3 生態則是一個很大的業務方向。「資料就是石油,它有取之不盡的商業價值」,這也是他正不斷嘗試突破的領域。
Niko 則認為,拋開金融化的監管外,Web3 與 Web2 在應用側所面臨的監管並沒有大的區別。「除了金融,沒有什麼東西是在國內做不了的,應用層我們都可以。」Niko 說。但前提在於,應用方也需要在遵照各個政府關注和側重的監管方向,完成合規動作。
在這場圓桌討論中,Niko 與張元傑還共同探討了,監管之外,在一個看似「熊市」的市場環境中,Web3 領域的創業者在如何思考行業的未來價值?公有鏈與聯盟鏈之間要如何抉擇,有何本質的區別?新的中國 Web3 創業者們又該如何從中獲取機會?
以下內容來自極客公園創新大會 IF 2023,主題為「Web3 在中國」的圓桌討論實錄,經極客公園整理發佈。

(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IF2023,極客公園執行總編衛詩婕與張元傑、Niko 進行圓桌訪談。)
01
幣圈有「熊市」,但 Web3 技術沒有
極客公園:Web3 最近挺「熊市」的,與之形成鮮明比對的是—— AIGC 引發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甚至紐約時報在一篇相關報道的開頭,就寫到「In Silicon Valley, crypto and the metaverse are out. Generative AI is in.(在矽谷,加密貨幣和元宇宙已經過時,生成式人工智慧才是當下大熱。)」,Web3 現在還值得關注和入場嗎?
張元傑:Web3 是熊市的說法很有意思,技術有熊市和牛市嗎?技術只會向前發展,那就沒有熊市。數位貨幣確實有熊市,數位貨幣是 Web3 技術中很重要的支柱,但它並不代表 Web3 的全部。現在在沉寂期,去除了金融和財富效應的刺激以後,大家才能迴歸到技術本原,才能迴歸到使用者為核心。
海外有很多的真正網際網路公司,比如說星巴克、耐吉(Nike),都在積極利用區塊鏈來做會員的忠誠管理計劃。甚至在昨天(12 月 16 日),我看到美國的前總統川普,他發行了 4 萬個個人的 NFT,用於籌集政治資金,並且說抽到川普數字積換卡的人可以和他打高爾夫,有 1 對 1 的對話。我就在想,極客公園重磅嘉賓的羅永浩老師,雖然他不能來現場,但他是不是也能為每一個買門票的人做一個聯名的發行,再簽上那句話「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然後由 AnyWeb 或 Conflux 公有鏈來承接發行,給大家做小的數字紀念品。這就是在熊市中慢慢尋找機會的方式。

(張元傑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 IF2023 現場。)
Niko:Web3 這個技術已經經歷超過十年的時間,大家已經驗證了技術是真的有價值。如果說我們很浮躁,只關注幣價,幣價升了就做,幣價跌了就不做了,這其實是很功利的心態,對這個行業也沒有什麼好處。反倒是,當牛市帶來了很多人,等到熊市的時候,真正的創業者要想如何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方向,特別是不能停在概念的階段,而是要真正的落地,從而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極客公園:熊市只是幣圈的概念,不影響我們的行業。那兩位是怎麼進入 Web3 的呢?
張元傑:我個人的經歷比較俗,比如到這個項目(Conflux)裡面來,做了 5 年,仍然一貧如洗。從區塊鏈技術到開放式金融,再到 NFT,再到遊戲、社交,每天都在感受這些新鮮的技術和概念。我實際使用的時候,當我給一個非洲的朋友在區塊鏈上轉帳,只需要幾分鐘確認,這讓我感覺很好。當我在區塊鏈做了很多的行為,我就可以獲得很多的空投,包括我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的痕跡,別人會以服務或者是財務上的回報給我回饋,這讓我感受到 Web3 的魅力。
Niko:我真的是很期望能夠去推動一些很厲害的事情發生。我覺得 Web3 是真正的開放性的、社會性的協議。在這個協議之上,由使用者自主的資料主權作為基石,能夠帶來非常多的可組合性和可程式設計性。特別要強調的是,這個可組合性和可程式設計性是無准入門檻的。
比如一個創業公司希望做一個外賣返利的平臺,使用者買外賣,我有了自己的資料、訂單,返利對使用者也是有價值的,也是使用者喜聞樂見的。但是(在當下)要做這樣的業務,不是要爭得使用者的同意,而是要爭得大公司的同意,這就是大公司壟斷了人們的資料的弊端。如果把這層破了,整個生態就會更加的開放和公平。同時,Web3 是非常面向年輕人(的技術)。我還想多講的是,沒有辦法把使用者死死地捆在一個地方,每一個人的業務是非常的模組化和專業化的,這裡面的組合、合作、共贏就是天然的模式。所以,你會發現和所有人的合作都是非常的溫暖。鏈也給了我們很多的支持,鏈上的生態也是互幫互助的。
這個行業,真的很適合年輕人,因為這裡面沒有任何的年齡、經驗帶來的鄙視,在現實中太容易有這些東西了。這是一個非常日新月異的行業,技術層出不窮,年輕人在這裡更有活力,更善於打破一些僵化的思維模式,擁有的話語權也更大。

(Niko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 IF2023 現場。)
02
「監管是最強的共識」
極客公園:Web3 在中國沒有機會的核心邏輯是,加密貨幣在中國會遇到強監管,你們如何處理監管和合規的問題?
張元傑:不允許加密貨幣這件事情是我們國家,尤其是以央行為代表的監管部門設下的紅線,如果我們要做中國市場的生意,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但是如果考慮在國際市場上開拓,那就可以尊重叢林法則。
說回中國的 Web3,我不認為把加密貨幣、金融創新的路線放棄掉就完全無所作為,中國有很大的空間。而且 Web3 強調的是資料主權,資料是很大的業務方向。馬雲曾經說過,「資料就是石油,它有取之不盡的商業價值」。在此情況下,再看資料的創業方向,有非常大的試錯空間。中國一般對創新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特別是摒棄了金融和炒作,更多可以面向的大眾使用者。因為人民都是用人民幣和法幣來感受區塊鏈的技術,這個時候反而是更貼近大眾市場。這個方式未嘗不能在中國發揚光大,在監管的情況下可以發展出符合中國國情的 Web3 方向,特別是以資料驅動,與營銷結合的商業邏輯。
Niko:其實全球 Web3 都在監管,而不止是只有中國監管,只是各個政府關注的側重點不一樣。Web3 的監管分兩方面,一是偏金融方面的監管,二是由於 Web3 新技術可能帶來應用上的監管。
剛才元傑已經講,金融化是紅線,而應用側的監管,Web2 和 Web3 沒有那麼大的差別。比如 Web2 要買阿里雲的伺服器,Web3 就變成了節點,上層還是有運營主體和服務方,以及使用者這幾方共同來完成這個環節。其實,我們就是把 Web2 監管的思路延續下來。所以要接入 AnyWeb 錢包,作為應用方,大家都可以提現,只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做的是好事的情況下,都會審核通過。另外一側,如果使用者想要跟鏈或者是應用互動,一定要通過手機號的註冊,通過身份證的綁定,有的應用稍微嚴格一些,還有一些實人認證等。其實這套邏輯是一脈相承的。當然,我們還有一些備案需要做。
另一方面,Web3 會稍微多一個協議層的無許可訪問,使用者可以直接和鏈互動,可以繞過應用方,這時候可能需要考慮監管。監管是最強的共識,有監管肯定比沒監管好。監管對行業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沒有監管,我們認認真真做好事的創業者,反而是被劣幣驅逐良幣。
張元傑:我也想補充一下。大家有時候覺得 Web3 區塊鏈沒有辦法監管,是因為它去中心化,不可以篡改。實際上去中心化是誤區,所有的區塊鏈程式碼都是有一個核心團隊管理。這樣的核心團隊如果是華人主導的團隊,他就要主動擁抱監管,不斷和政府對話。也有人說在區塊鏈上的東西,一旦不可篡改,如果有一些言論不恰當的話(會很麻煩),除了金融的創新以外,內容層面的創新該怎麼去做呢?
大家要理解,區塊鏈只是一個後端的資料庫,普通人都是通過產品訪問區塊鏈上的資料,如果區塊鏈上出現不恰當的言論,我們只要在前端呈現的產品不要呈現這樣的內容就沒有問題。無論是去中心化,還是不可篡改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決辦法,以符合當地的國情和法律法規。

(「Web3 在中國」圓桌論壇。)
極客公園:同樣是基於公有鏈的發展,國內和國外處理 Web3 價值落地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嗎?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張元傑:第一,在海外對數位貨幣的使用是持相對開放和支持的態度。也就是說,數位貨幣本身可以作為一種結算標的,你交易東西的時候,比如買菜,買東西的時候,可以以數位貨幣為計價單位。第二,數量貨幣本身可以成為金融資產,金融資產可以進行可程式設計的服務,也可以作為金融化的底層資產和金融協議使用。這樣的情況下,海外構建 Web3 的生態目前的方法是,先讓一個區塊鏈上的原生代幣的價格得到快速增長,價格增長的同時帶來大量的使用者,這本身就是一條支付網路,就像我們擁有了支付寶,擁有了微信支付一樣。只是他們在上面結算的不是人民幣,可能是以太坊,可能是 BTC,然後再用這樣的支付媒介、交易媒介或者是金融的資產,這幾類資產同時混合使用,在這之上做金融服務,去做社交應用,做 NFT 加密藝術的貨場,這些都是圍繞數位貨幣為中心來做的。
這件事情的好處在於,牛市來的時候,財富效應非常明顯。但是下跌的時候,資產也會下跌。這讓人們陷入到一個非常具有投機性質,甚至賭博性質的市場當中去,而模糊了人本身的、樸素的需求,比如說欣賞審美的需求,或者是衣食住行的需求。所以,我不認為這一定是未來 Web3 的主流,只是它是當前的現狀,這種現狀以投機賭博為核心,具有非常大的週期性和潮汐性,它不一定適合讓 Web3 在相對穩定和長期增長的速度上往前走。
介於中國政府對數位貨幣的態度,我們不能讓數位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也不能作為金融資產,也不能做各種金融創新。它其實是打開了另外一扇窗,除了金融以外,資料也是巨大的財產。我們每天在網際網路上產生這麼多的資料,如何激發 Web3 生態,這是我們要在中國努力做的。
極客公園:在中國的 Web3 當中,還有一條是基於聯盟鏈,大家通常默認聯盟鏈天然就是合規的,我不知道二位怎麼看,聯盟鏈和公有鏈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
Niko:我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來談一下這件事。首先說清楚,如果你真的要做一款 Web3 應用,會被那些大廠的宣傳引導到聯盟鏈這個所謂更加「合規」的模式上。我去調研了所有的聯盟鏈,然後我發現真的沒有辦法做,因為他們不是一個開放的鏈,本質上只是一個由自有節點形成的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庫。這個模式之下,談不了任何的開放程式設計性,上面很多的合約都沒有辦法兼容,和國際的標準也不接軌。它沒有開放性,就無法提供基礎設施。我們也不是獨立的基礎設施,我們的運行也要依託下層的基礎設施。所以,當時這件事沒有辦法做,而且它不是針對 C 端直接和鏈互動而設計,本質上還是要把 C 端的所有交付委託到 B 端來執行,所以它和 Web3 的精神就是相悖的,出發點就是有問題的。
後來我才知道,國內也有這樣一條公鏈,它是完全合規的,也沒有什麼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國際標準是非常開放的,我們能夠在上面做很多的構建,並且可以提供我們期望的完整所有基礎設施。我是從在國內真的要做 Web3 的角度去談的,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選擇公鏈。只有公鏈才能誕生 AnyWeb 這樣真正的資產錢包,在 AnyWeb 錢包上的數藏永遠不會消失。
張元傑:我想補充一下,總結一下 Niko 剛才說的話。說白了,網際網路大廠不給年輕人機會,剛才我說馬雲說過「資料就是石油」,但是還有一句話馬雲沒有說「石油的開採權只歸螞蟻金服和阿里所有」。Niko
想開採一下,沒有資料接口。
我也可以和大家解釋一下,我對聯盟鏈和公有鏈的理解。聯盟鏈在我看來就是偽裝過的中心化資料庫,只不過它是分散式而已。中心化的資料庫就擁有一切的弊病,它就是一個資料孤島,你想訪問裡面的資料,沒有接口,你想要對資料進行程式設計化的操作和處理,只有接口提供給你使用,即使在被允許訪問資料的情況下,也只有一些功能能用,你想在上面自由地發揮創造創新,想都別想。
聯盟鏈的概念是哪裡來的呢?最早有了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現金之後,我們才提到,公有鏈技術是支持比特幣的產品。區塊鏈技術產生了之後,有些網際網路大公司和金融機構說,這樣的話,這豈不是把技術定價權、話語權讓給了開發者,讓給了這些極客和年輕人,那怎麼辦?於是他們開始往這個概念裡摻水,就有了聯盟鏈這個概念。區塊鏈也分化成了公有鏈和聯盟鏈。但是這些大廠做聯盟鏈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捆綁了自己的雲、支付系統以及營銷系統一起賣的,做鏈的基礎設施肯定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的本質是做收入。
剛才有一個網際網路大廠的人提到,他們內部的合作都很困難,而 Web3 反而可以合作得非常輕鬆。那是因為技術本質上決定了我們的資料就是開放的,我們的資料就是可以程式設計的,這個不需要商務上的溝通,這個協議本來就是開源的,也不需要商務上的成本。我們反而沒有大公司不同部門間的互相猜忌,這是由技術本質決定的。
極客公園:中國有什麼樣的獨特需求在驅動公鏈,而不是聯盟鏈的發展呢?
張元傑:我給大家舉一些案例。現在很多新興的數字技術在產生,比如 AIGC 現在很火,但是問題是,很多 AI 公司都沒有辦法變現,很多 AIGC 產生的內容,是直接面向 C 端使用者的。比如說你用 AIGC 生成一張圖片,這張圖片怎麼證明是你的?圖片誰都可以粘貼複製,我怎麼確認這張圖片是根據我的想法、創意,我和 AI 共同創作的?以及創作完成之後,怎麼確認它的版權,或者是確定它的擁有權在我的手裡?或者我想把它賣給我的使用者,或者是賣給我的粉絲,我的粉絲再用它來授權別人去商業使用,我怎麼樣做這樣的價值流轉呢?
一個物理世界的實體,有一把椅子或者是一支話筒,是所見即所得的。但是資訊世界,它的複製是無限的,你不能否認這種知識或者是創造力帶來的價值,那怎麼確定數字化的資訊的價值呢?這個時候,區塊鏈技術就很重要。
說得再具體一點,像我們生態裡面,有一個做數字人的企業,他們的數字人做得非常漂亮,可以根據很多的形象去調整生成。他們的數字人是 3D 的檔案,他們專注在做數字人上,希望數字人能夠進到非常豐富的 3D 場景裡,作為一個遊戲人物遊玩,也有人想圍繞他們的數字人去設計各種各樣的 3D 服飾或者是道具裝備,但是這些怎麼才能互相打通呢?必須在數字資產上形成一套標準,必須在一套開放、互通、可程式設計的資料庫上,沒有人能夠隨意篡改的資料庫上做這件事。分散式的、開放式的、不可隨意篡改的技術,就是區塊鏈。
這就是區塊鏈的價值,它會成為數字經濟承載的底層(基礎設施),無論交易的是什麼貨幣都不重要。但是想要數字人、虛擬土地、元宇宙、圖片、聲音、短視訊等影像資料,創造的歌曲、小說等能夠很容易的確權(確定資料的權利屬性),而不是被迫去尋找大廠平臺進行妥協。比如說網易雲音樂等平臺,你上傳你的歌曲,你的版權就是他們的,至於你的聽眾聽了多少次,那都是他們的資料庫告訴你的,至於他們的資料庫有沒有告訴你真實的資料,你都完全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鼓勵創作者呢?這不是效率的問題,因為從效率來講,我們國家兩個音樂平臺可以聽到所有的歌曲,但問題是創作人在裡面沒有積極性,只有頭部的歌手才能得到收益。這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問題。
03
只有意識覺醒,Web3 生態才會更早到來
極客公園:我想問一下 Niko,AnyWeb 錢包的進展怎麼樣,創業過程中有哪些真實的需求推動公鏈的發展呢?
Niko:我們也踩中了市場需求,半年內就完成了 50 萬的使用者增長,生態企業有接近 30 家。生態企業數量還沒有達到非常大的量級,但是已經發現全球海外的公鏈、其他的應用層,在海外能找到的主流應用都可以在我們上面找到對標的企業,比如我們有元宇宙的空間,還有數字名片等等。沒有什麼東西是在國內做不了的,除了金融,應用層我們都可以做。
我想著重強調幾個我覺得國內可以好好做的,特別是有特色國情加持下可以落地的方向。我們的生態上有一家公司 Blockie,它和線下場館結合,通過捕捉你的運動,包括運動歷史記錄,通過這些資料給你激勵,鼓勵大家去運動和健康生活。我覺得這就是非常好的方式,把 Web3 和實體結合。
第二個案例,我們(樹圖區塊鏈生態)上面還有一個 AIGC 的公司,是和創作者相關的。創作者創作出來的東西不能只被壟斷到平臺,它一定得有後續的使用場景,並且這些使用場景是開放的,沒有中間商來攙和。所以,我們(生態)上有一個 HiiiMeta,它可以通過 AIGC 去生成一些 NFT 或者是一些藝術創作,輔助設計師更好的進行設計。同時,它後續能夠結合 Web3,對平臺上生成的藝術作品進行很多的賦能。比如生成了 AIGC 圖片就可以放在元宇宙使用,並且能夠賦能實體,未來社區形成一些價值共識後,也能夠放在二級的交易所流通。我覺得這套基於 Web3 的衍生空間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方向是品牌這一側。在當下,品牌做投放和找增量是非常難的,因為這個邏輯是單向的投放,把你吸引過來。但是 Web3 的邏輯會不一樣,比如海外星巴克有發一個 NFT 計劃,國內奈雪的茶也有。NFT 和數字藏品永遠不是數字商品,這裡面有一個誤區,「數字藏品是商品」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觀點。一個品牌發行了一套 NFT 或者是發行數字藏品,它的邏輯是把一部分的品牌價值拿出來,共享給自己 NFT 的持有者,激勵消費者成為品牌的大使或者是城市合夥人,而不是一個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這也體現了 Web3 轉變了生產關係的點。這些都是非常適合在中國落地的方向。

(Niko 現場分享。)
張元傑:我想補充一下,剛才 Niko 提到的很多東西,包括 Blockie 這樣的產品,大家跑步的精彩瞬間和一些運動資料,都可以在他的錢包裡展示。他的團隊不到 10 個人,有 5 個是全職,而且都是在校大學生,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做到了超過 50 萬的使用者,且這 50 萬的使用者不是通過他的錢包去接觸應用,而是這些應用去接觸使用者的時候藉助了錢包這樣的工具。也就是他(開發者)坐在家裡,使用者就從天上掉下來,這是在 Web2 創業協議裡面敢想象的嗎?
沒有一個 Web2 創業公司說「我可以不用做使用者增長,使用者就可以自然來的」,但是在 Web3 裡就可以。因為你只需要做每一個企業都需要的工具,別人用你這個工具的時候,他的使用者也就是你的使用者。這就是區塊鏈的魅力。區塊鏈的資料庫是所有網際網路創業企業的資料中臺,而其他的資料中臺僅限於一個網際網路公司的邊界,這就是資料從公司化向個人化的過程。
極客公園:現在 Web3 似乎有點雷聲大、雨點小,描繪的願景很宏闊,但目前還是一群相對小眾的人在參與,你怎麼看這樣的現象?
張元傑:首先,我們要給 Web3 時間。Web3 概念提出也就三四年,真正走入大家的內心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回顧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桌面網際網路發展了十幾年,移動端網際網路又發展了十幾年,而 Web3 現在才發展了一年多。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數字化企業開始使用區塊鏈、使用 NFT,或者是數字資產在鏈上記錄網際網路行為,商業化的工作也才剛剛開始。大家在網際網路上有過那麼多的互動,有多少資料是你真正意義上是被你自己控制,你可以授權供其他人訪問的呢?你所有的資料都是由阿里、位元組、騰訊授權給別人使用的。
我們在區塊鏈的資料密度太小,每一個的資料標籤幾乎為零,一些資料有人開始用,還沒有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的社交身份、消費喜好、看視訊的興趣喜好,都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攢才能夠形成一個在網際網路上人物畫像。Web3 也一樣。我們需要更多的企業走到區塊鏈,走到 Web3 的世界裡,讓我們和網際網路互動的資料走到區塊鏈開放式、可程式設計的資料裡。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量變到質量的過程,需要厚積薄發,給它 5—10 年的時間,我們一定能夠看到波瀾壯闊的 Web3 價值網際網路的展開。
第二,在中國當前,聯盟鏈仍然只是網際網路大廠想要綁定他們的雲業務,銷售他們的支付業務,或者是精準投放的業務,只是他們壟斷資料業務的一個新的名詞而已。他們永遠脫離不了他們的資料庫。只有當我們這些使用者都開始對自己資料意識崛起的時候,Web3 生態才會更早的到來。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求自己的資料上到區塊鏈上,甚至要求自己的數字資產可以被自己發行的時候,而不是買了資料以後他說退就退、說沒就沒。如果我們對這些感覺很平常,毫無反抗,那麼 Web3 的世界就會來得更晚。
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場數字的文藝復興和意識啟蒙,讓大家意識到資料是我的,我想授權給誰用就授權給誰用,而不是剛才說的由幾家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來決定。只有你們的意識開始覺醒,Web3 生態才會更早的到來。

(張元傑現場分享。)
極客公園:我相信線上很多的觀眾也是躍躍欲試想進入 Web3 創業,我想問一下兩位,對於想要進入 Web3 的創業者有什麼建議嗎?
Niko:Web3 行業很新興,它的知識也日新月異,國際上的 Web3 發展非常快。所有的 Web3 創業者必須要有非常強的國際視野,必須要時刻關注國際上發生了什麼。Web3 技術本身也是起源於海外,我們要知道海外有哪些好的技術在發生。我們在學習和借鑑的同時,也不要妄自菲薄。大家還是希望在中國有 Web3,但因為監管帶來的一些因素就覺得在中國做不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但凡把這個枷鎖拋開,就會發現,幾乎所有 Web3 的應用都可以在中國做。並且,更重要的是,當你拋開枷鎖,別人沒有拋開枷鎖,面對的市場是非常藍海的。
還有就是年輕人一定要敢於大膽的想象,特別是在 Web3 領域,要敢於挑戰、質疑很多東西。所有創新的發展都是要顛覆,對歷史進行革新。我們今天一直以以太坊為最大化,但大家可以大膽的思考,說不定以太坊就是過時的網路,說不定我們可以締造更新的東西。不要被所謂的資源限制,讓大家覺得「我就只能做這事」,最限制的是你的想象力。
張元傑:首先要躬身入局,要去體驗它,如果你都沒有使用過數字錢包,你不會理解這個東西的魅力。第二,不要想著賺快錢,你要多回到使用者本身的需求上,關注年輕人的需求和動向。年輕人雖然沒有錢,但是有好奇心,還有很多的時間,他們會體驗新的技術,主張自我的表達,Web3 技術也許就是最契合年輕人的技術。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