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鐳射通訊?

鐳射,是利用單色光進行受激輻射後產生的光,特點是方向性強、亮度高、單色性好、相干性強。

鐳射和微波一樣都屬於電磁波,但頻率比微波要高几個數量級。

鐳射通訊,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鐳射來傳遞資料,基本原理是將信號調製到鐳射的頻率、振幅或者相位上面,然後進行傳輸。

根據傳輸介質的不同,鐳射主要分為三類

根據傳輸介質的不同,鐳射主要分為三類:光纖通訊,鐳射大氣通訊,自由空間鐳射通訊

在鐳射通訊的早期,鐳射大氣通訊技術吸引了發達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發。

但由於大氣頻道衰減補償、大氣頻道折射率不均勻變化、器件和材料不過關、難以精確對接等技術難題,鐳射大氣通訊沒有進入大規模商用。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光纖通訊,另外兩種通訊方式也在近些年再度受到各技術強國的重視,取得了很大進展。

光纖通訊

20世紀60年代,高錕和G.A.Hockham經過仔細論證,提出了基於光纖的遠距離通訊方案。幾年後光纖的衰減達到了高錕的要求,光纖傳輸成為現實。

1975年,美國在芝加哥開通了第一條光纖通訊實驗線路,光纖通訊時代正式開啟。

光纖的導光原理

光纖的導光原理

利用光的全反射,將鐳射匯入光纖進行傳輸,就是光纖通訊的基本原理。

跟電纜傳輸比較,光纖通訊有很多優勢,比如超大的通訊容量(單根光纖已經達到100Tbps),原料為石英(節省金屬),絕緣抗干擾防竊聽(在光纖內部傳輸)。

光纖入戶

光纖入戶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光纖通訊產業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支撐資訊時代的資料傳輸技術。

運營商的長途幹線傳輸,已經從電纜、微波、衛星改成了光纖傳輸,全球網際網路幹線也採用了光纖通訊,我國光纖入戶家庭的佔比更是達到了90%以上。

鐳射大氣通訊

鐳射大氣通訊和自由空間鐳射通訊,都是在沒有傳輸線路(光纖)的條件下進行的點對點通訊。

大氣通訊指的是利用空氣作為傳輸介質,屬於無線通訊。

大氣環境對光信號的影響

大氣環境對光信號的影響

大氣通訊的優點是設備類別簡單且通訊容量大,單光束速率可達10Gb/s以上。缺點則是非常容易受到雨雪沙塵等天氣影響。

雲雨霧雪會造成信號衰減,煙塵微生物水滴造成散射,氮氧等氣體分子則會吸收光信號,大氣湍流帶來的光斑閃爍和漂移……

此外由於鐳射的指向性強,高穩定的瞄準捕獲與跟蹤(APT)系統就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大氣通訊大規模商用的難點之一。

水下藍綠鐳射通訊

水下藍綠鐳射通訊

我國在鐳射大氣通訊的研究方面起步比較晚,不過近些年進展較快。例如2009年的時候,西安理工大學便研發出通訊距離長達3km~5km的大氣鐳射視訊傳輸系統,實現了全天候不間斷的視訊資料傳輸

隨著材料技術、工藝技術、APT系統、大氣補償演算法等關鍵技術的不斷完善,大氣鐳射通訊應該會迎來一輪大發展,適用領域包括樓宇通訊、跨河通訊、島嶼入網、水下通訊等等。

自由空間鐳射通訊

與鐳射大氣通訊的最大不同在於,自由空間鐳射通訊主要用在太空領域,因此頻道環境充斥著各種複雜的電磁波,在系統組成、關鍵部件和傳輸容量上倒是跟大氣通訊相差不大。

自由空間鐳射通訊既可用於衛星-衛星通訊(星星傳輸),也可用於衛星-地面通訊(星地傳輸)

由於通訊距離長達幾千甚至上萬公里,因此鐳射發散小、能量集中的特性可以大大降低發射機的功率和重量,發射端和接收端的口徑也相應大大縮小。

在星星傳輸和星地傳輸的場景下,體積小巧、功耗低、傳輸容量大,就成為鐳射通訊相比於微波通訊的巨大優勢。

自由空間鐳射通訊圖示

自由空間鐳射通訊圖示

最近幾年,國內外對自由空間鐳射通訊的研發投入不斷加快。

我國早在2017年,就成功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地面的雙向鐳射通訊試驗,實測距離地球近4萬公里的衛星和地面之間(星地傳輸)的通訊速率達到5Gbps。

國際上,SpaceX在2020年進行了一次試驗,兩顆Starlink網際網路衛星利用搭載的鐳射通訊載荷,傳輸了數百GB的資料(星星傳輸),為佈局SpaceX公司的天基網路提供了重要參考。

鐳射大氣通訊和自由空間鐳射通訊成熟之後,將會和地面上的光纖通訊網路交叉融合,構建出立體的天-空-地-海光通訊網路,網際網路將真正做到隨時隨地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