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屏手機為什麼還沒成為主流?

我看要是都能像劉作虎搞 Find N 系列這麼較勁,摺疊屏離主流化就不遠了

文 | 張鵬

仔細回想下「摺疊屏」這個產品概念開始落地,已經有 4 年多時間了,但感覺到現在才剛剛走過「市場驗證」階段。

縱觀整個數碼消費品的發展歷史,幾乎沒有一款產品,能有這麼長的「市場驗證週期」。大部分新的產品嚐試,頂多一兩年,如果沒有成功,就會被時代沖刷下去。

摺疊屏卻不一樣。落地 4 年,由於價格等原因,它從未受到主流消費者的青睞,整個品類的國內出貨量一直停留在百萬級別,連主力旗艦的零頭都達不到。但它卻吸引著手機廠商,持續投入資源,探索這個方向。

4 年顯然也不是白摸索的,我看了下 IDC 發佈的報告,今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連續幾個季度下跌,唯有摺疊屏產品逆勢增長,同比出貨量漲幅高達 70%。

我現在還記得去年年底 OPPO Find N 發佈後瞬間被預定一空的盛況,以及這個產品背後的「產品經理」劉作虎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登臺時臺下的歡呼,這都是手機圈近年來少見的盛況了。顯然,摺疊屏依舊是一顆有潛力的種子,代表了智慧手機形態進化的理想,也代表了未來市場洗牌的方向。

那麼摺疊屏手機的宿命就是 1-2 百萬臺的天花板嗎?除了通過規模效應逐漸讓摺疊屏手機的價格降下來,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盲區問題」?

01

回到「過日子」的思路上來

手機的任何一種新技術方案,第一時間的價值都是「炫酷」帶來的購買慾望。摺疊屏顯然也走過了一樣的階段。當年萬元上下的價格,加上還遠遠不成熟的工藝和多屏互動,客戶基本上都是為「炫酷」買單的。

這也是摺疊屏這些年肯定有市場,但市場總量又不夠大的原因。「大」是第一批 early adopter 的關鍵需求,畢竟目前買摺疊屏的消費者裡,不少都是看中了它的「炫」。但實際用起來,這並不是一個「過日子」的最佳選擇——一個平板級重量的傢伙,就算能摺疊,你也很難把它真的當手機去帶出門走天涯的。說白了,如果摺疊屏想要滲透進市場深處,成為更多普通使用者的選擇,就不能只是做「大」。

我承認,這一點我深受 OPPO 首席產品官劉作虎的影響。他說摺疊屏手機應該在內屏和外屏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一個「黃金基點」,而不是一味追求大。他們去年推出的 Find N,就是一個從「過日子」角度出發,設計出來的產品。通過採用 18:9 比例的外屏,Find N 最大限度保證了外屏的可用性,以及摺疊模式下的握持手感,在同類產品中以輕巧著稱。

對我來說,Find N 也是我第一臺真正進入常用狀態的摺疊屏手機。我觀察了下身邊不少真的要用手機來幹活的朋友們(大部分是內容工作者),發現 Find N 這個尺寸的思路應該是深受好評了,因為使用率上看,是我見到的最高的。

今年,OPPO 剛剛推出 Find N2,重量又比前代大幅減輕了 40 多克,這個重量是怎麼大幅度降下來的,我還沒有機會和劉作虎深入交流,但我拿著兩代產品自己對比,確實感到明顯的震撼,N2 太輕了,僅有 233g,這已經已經到了比 iPhone 14 Pro Max 更輕的狀態了。我覺得這是很里程碑意義的產品設定,因為這第一次讓摺疊屏手機,進入了傳統手機的重量區間。

我覺得摺疊屏要想成為主流,首先就應該回到這種和消費者「過日子」的出發點上,更具體的說就別隻是「一大遮百醜」,真的在輕巧這件事上較真兒,一克一克的把重量降下來。

02

「認真」一點做產品

回看手機螢幕的進化史,廠商們也集體走過一段無腦彎路。

2017 年,各家廠商為搶先實現正面 100% 屏佔比的「真全面屏」,紛紛設計開發了彈出式前置攝像頭。

在手機頂部加一個頻繁伸縮的「機械結構」,這個設計在實驗室裡是可行的,但到了更復雜的使用場景,卻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無論是進灰、異物阻擋,還是手機殼的開孔不準,都導致使用者在使用中出現故障,甚至手機損壞。最終,這個設計遭到了消費者的拒絕,也被各家廠商棄用。

回顧這段歷史,就是一段大家都在搶速度,生怕被別人搶了一個新潮流,但其實沒有真正獨立思考這是不是最該較勁的那一個點,且較勁的方式到底對不對。

放到摺疊屏上,毫無疑問摺疊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被深入較勁的點,比如摺疊的體驗到底好不好,「摺痕」能被消除到什麼程度等等,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產品的「品質感」和可靠性有多高,決定了你的產品能在市場上走多深。

Find N2

Find N2

記得去年 OPPO Find N 剛出的時候,正趕上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一位業界人人皆知,以挑剔著稱的產品人朋友來後臺,我就拿出自己剛到手的 Find N 問他這手機你給評價下?

他一邊說著「摺疊屏我覺得沒得做…」一邊接過手機開始把玩,過了大概也就 10 秒鐘,就突然改口說:「哎,這個手機有點東西!」

其實這個時候他連手機都沒點亮,但他說關鍵就是 OPPO 的這個鉸鏈,你把螢幕展開過程中,它可以無極懸停,這個機構的阻尼感,它的可控制性,包括展開後螢幕的平整度,幾乎看不到的摺痕。這些跟他過去體驗過的所有摺疊屏手機,都不一樣,是很有品質感的。

別以為這是「專業產品人」的視角,覺得使用者未必體驗到得到這些細節點。其實這些產品人之所以是專業的,恰恰源於他們知道使用者會對什麼有好感,對什麼有震撼感。但很多時候怎麼做,把較真兒的問題設定成什麼,是個取捨問題。

反正在今年的 Find N2 上,OPPO 應該是對這根鉸鏈進行了進一步的最佳化設計,應該是採用新的材料,進一步降低重量增加了強度、特別是進一步收窄了鉸鏈的寬度。雖然這些都是在紙面上看不出什麼性感之處,甚至是隻看圖片不拿到手裡都難以感受到的賣點,但這是摺疊屏真正值得認真做好的產品點。

使用者對於產品的口碑,最終來源於實際應用。炫酷層面的東西,終究是遞減的,一塊大屏對你的衝擊力,在你拿到它的一瞬間就到達巔峰,往後就不斷衰減,直到散去。但「品質感」會累積,那些深入細節的最佳化,讓人越用越喜歡,越用越回不去。

03

交付真正的「好用」

摺疊屏的普及之路上,還有一頭「房子裡的大象」——軟體適配。在一個智慧手機佔據絕對主流的開發生態裡,任何「大屏系統」,都存在適配難題。

大部分開發者在適配大屏的時候,都只是簡單地做一下拉伸、放大,因為很多「坑」是在 App 開發早期就埋下的,很難修改,除非專門針對大屏系統重做一個版本。

這是摺疊屏走向普及最關鍵的「內功」。因為對使用者來說,手機螢幕尺寸並不只是一個數字而已,螢幕增大的真正意義在於增加「資訊容量」,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摺疊屏帶來的體驗增量就會一直有限。

我去年曾和 OPPO 的劉作虎探討過 Find N 這個獨創尺寸的摺疊屏,應用適配會是個不小的挑戰,畢竟推動別人適配你的創新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一年來 OPPO 應該是用了很大努力翻過了這道坎。

這裡面 OPPO 應該是提供了一些「解法」。比如 Find N 就利用它展開的內屏約等於「兩塊手機螢幕並排」的特性,推出了分屏模式,可以左右各顯示一個正常比例的手機 App。

而針對一些電商 App,OPPO 則開發了「平行視窗」模式,針對那些多層級的 App,將兩個層級拆開並排。比如天貓、京東等電商 App,就被拆成了左邊是搜尋結果列表,右邊是商品詳情頁的形式。方便使用者進行選擇、瀏覽。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OPPO 也在推動更底層的改變。它和超過 90 個主流 App 的開發團隊都建立了聯繫,共同推動解決軟體適配的問題,還通過 AI 系統,對 App 元件在大屏下的佈局進行自動重排列,提供彈性佈局。

另外 OPPO 和多家手機廠商,應該都和Google保持著定期溝通,推動 Android 在未來架構升級時,會從底層引導開發者開發「自適應界面」,讓 App 能適應各種長寬比例的螢幕。這樣摺疊屏手機才會最終不再需要再被開發一個應用版本。

很多時候創新這件事不是靠一個力量就能完整實現的。摺疊屏手機做的再好,沒有這種產品形態上真正好用的應用,甚至不能有一些明顯比原來手機應用更好的「大屏體驗」,那麼這場摺疊屏的變革就不是完整的。

我之所以對劉作虎出品的 Find N 系列這麼推崇,甚至推薦 Find N2 這個年度產品給朋友們,歸根結底還是覺得在這個產品上體現了一些不容易堅持的原則和 OPPO 對於摺疊屏獨特的思考。這種思考也讓 Find N2 成為了在形態和體驗上具有最獨特引領性的產品。其實這些原則和思考也沒什麼高大上的,也是很簡單的邏輯,難的是堅持踐行下來吧。

OPPO Find N2系列新品發佈會

OPPO Find N2系列新品發佈會

如果摺疊屏手機廠商們都在這些原則上「你追我趕」相互較勁,那才是我們這些使用者想要的局面。什麼時候摺疊屏手機都能像 Find N2 這樣不只是「看起來很酷」,而是真的「用起來很爽」,它的市場自然也就有指數級的變化了。

相關文章

目標檢測的常用資料處理方法

目標檢測的常用資料處理方法

前言 在上節內容中,我們介紹了目標檢測的基礎概念,並分析了實現目標檢測的常用思路,本篇文章將重點介紹在該領域的經典資料集:VOC資料集,以及...

我為什麼放棄了 LangChain?

我為什麼放棄了 LangChain?

「LangChain 的流行已經扭曲了圍繞其本身的人工智慧創業生態系統,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得不坦誠自己對它的疑慮。」 如果你關注了過去幾個月中...

黃仁勳從烤箱裡取出新鮮出爐的GPU

黃仁勳從烤箱裡取出新鮮出爐的GPU

深黑的皮衣,蒼白的頭髮,熟悉的Jensen Huang又來了,但是少了寬敞的會場和粉絲的尖叫。 因為美國疫情的原因,英偉達和其他科技公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