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估值翻23倍、逆勢融資4億美元,它靠一塊「白板」挑翻Office

矽谷開放精神的延續,以及對未來工作方式的革新。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去年,在Facebook宣佈改名Meta的那場年度Connect大會上,在講到元宇宙將如何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時,螢幕正中間曾出現了一個Workroom的虛擬協同工作頁面。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協同工具是由Facebook所開發,但實際上,它卻是來自於一個叫做Miro的公司。

過去這幾年,不僅僅是Meta,包括微軟、德勤、Shopify等各大公司其實都是Miro客戶或合作伙伴,目前其服務甚至已經涵蓋了99%的Fortune 100公司。

今年年初,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Miro還逆勢完成了4億美元的C輪融資,最新估值比兩年前暴漲23倍飆升至175億美元,強勢超越Discord、Opensea、Notion等科技界當紅炸子雞們,位列全球獨角獸排行榜的第16位。

Quest 2裡的Miro應用,圖片來自Miro官方部落格

這家名為Miro的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何它最近的發展勢頭如此強勁?

首先,我們要先從矽谷科技創新的秘密武器——白板(White board)說起。

|紮根於矽谷創新土壤裡的「白板文化」

如果你曾去過矽谷各大科技公司裡參觀,留心的話,你可能會發現他們的辦公空間裡都有著同一個東西,那就是一塊大大的白板。

當一個新的問題或要求出現時,員工間最常見的交流狀態,就是隨手從口袋中取出一支馬克筆,然後走到旁邊的白板上寫寫畫畫。

對於矽谷來說,「車庫」和「白板」都是其背後重要的創新符號。如果說車庫文化代表的是矽谷開拓者們堅韌、實幹的極客精神,那麼一張張白板就承載著他們自由、開放的創新願景。在一張白板上,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快速呈現、不受限制,它的內容可以從1走向無限大,同時也可以隨時擦去重新出發。

圖片截自美劇《矽谷》,「白板」曾被調侃為該劇的主角之一

很多矽谷大佬和公司都對白板十分偏愛。比如賈伯斯就是一個狂熱的白板愛好者,他曾多次公開表示對於白板表達方式的喜愛,如今在網上也能找到大量賈伯斯使用白板工作的圖片。在谷歌最初的車庫辦公室裡,初始6人團隊的辦公空間正中間也掛著一張白板。在微軟中國研究院裡,不僅每個房間配備白板,甚至連休息大廳的牆壁和桌面也都變成了大家隨時可以寫畫的白板……

如今,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辦公室裡沒有白板的公司都不可稱其為一個好的創新型公司。

白板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原有零散的語言溝通資訊變成了一種視覺化的思維結構,它能夠用更視覺化的方式幫助你去解釋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別人的想法。同時也創造了一個開放平等的環境,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記錄、添加、修改,從而最後產出一個創新性的想法或方案。

當然,白板也有其固有的缺點。比如它不能保存、不能搜尋,不能輕易地與全國各地的人共享,也不能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輕易地進行修改。如果你不小心擦出了某個內容,可能將無法返回並找到它。

於是,基於「白板」在企業創新中的重要性和其固有的痛點,Miro便出現了。

|將「白板」數字化,有趣且靈活的新一代生產力工具

雖然Miro目前的總部位於矽谷,但它最開始誕生的地方其實是在俄羅斯。

在創立Miro之前,創始人Andrey Khusid曾在大學期間開了一個創意設計公司,在此後幾年的工作之中,他發現跟客戶和同事進行想法和產品溝通的過程十分艱難,傳統白板的侷限性很大。2011年,他萌生了一個想要做一個視覺協作工具的想法,最開始他給這個產品命名為Realtime Board,直白地表達了建立實時協作平臺的願景。

Miro網站的前身Realtime Board

後來,經過了多次產品迭代後,Andrey Khusid重新以華麗大膽、想象奇特的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胡安·米羅為靈感,將公司更名為 Miro,在產品中也融合了更多藝術性的設計,加入了更多的圖案、形狀、色彩。

從2017年開始,已經成立了6年的Miro才真正走向公開市場,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而這時的Miro已經徹底改頭換面,功能也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

Miro的整個產品都圍繞著「視覺化的討論」展開,並不受限於團隊的規模和所處的行業。任何人只要有線上討論、協作的需求,都可以把Miro拿來即用。

無論你的團隊是需要頭腦風暴、做項目計劃、做產品迭代、做產品設計、做教學培訓還是需要視訊會議,Miro都可以為這些場景提供一系列簡單易用的工具,並把它們集成在一起。你需要做的僅僅就是去選取適合你的模版,然後再在這個模版裡添加各種文字、圖片、視訊、檔案等,同時線上跟團隊成員分享和修改。

圖片來自Miro官網

圖片來自Miro官網

每個人拿到的畫布跟現實中的白板一樣,對於能夠添加的圖文類型和數量沒有任何限制,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在上邊增改內容並且這些操作都能被白板「記住」。

為了滿足使用者各種討論需求,Miro內建了各種各樣的編輯工具,包括不同的文字框、筆刷、字型等,同時也早已經按照應用場景為使用者分類整理提供了各種一鍵即用的思維導圖、甘特圖、看板、圖表模版。除了平臺默認提供的幾百個模版之外,使用者也可以將自己的模版上傳給其他人共享。

在拓展性方面,Miro提供了豐富的API接口,目前能夠跟Slack、Microsoft Teams、Zoom、 Notion等100多個主流生產力協作工具進行集成和連接。比如從去年開始,使用者就可以便捷地在Zoom中添加Miro外掛,添加之後,使用者就可以在視訊的過程中隨時打開Miro的白板跟團隊進行想法或方案的闡釋和修改。

圖片來自Miro官方Blog

圖片來自Miro官方Blog

除了功能強大、方便好用,跟近幾年在年輕群體中大火的Notion一樣,Miro吸引人的一點還在於它的豐富、活潑的設計風格。跟過去很多死板、單調的各種文字框、流程圖不同,Miro在產品設計上明顯花了很多心思,色彩運用和產品設計都非常年輕化,吸引使用者們願意去使用並感到有趣。

目前,Miro還圍繞著不同的職業、使用情景提供了全套企業流程管理的視覺化協作方案,類型涵蓋得十分全面,包括了市場營銷、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的不同工作情景等。

圖片來自Miro官網

圖片來自Miro官網

|帶著分散式工作願景,Miro在疫情中一路狂奔

從2017年正式走向市場獲得種子輪融資的之後幾年,Miro其實一直比較緩慢的增長狀態,可以說是投資市場上「小透明」般的存在。但突然到來的疫情,為Miro的成長添了一把猛火。

遠端工作模式開始流行之後,大量的工作團隊和企業使用者開始採購Miro的服務,讓Miro一躍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科技新星。

2020年4月,Miro完成了B輪融資,此時的投資人中開始出現一些大機構和大佬身影,比如ICONICQ Capital、谷歌產品副總裁 Bradley Horowitz,B輪融資估值突破7億美元,開始朝著獨角獸前進。

而之後兩年,Miro的發展速度比大家想象的還要更快。B輪融資之後,Miro的使用者規模直接從不到500萬增加到了如今的3000萬,與大量的頭部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其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已經突破了8億美金。

今年年初,在大量創業公司估值開始腰斬甚至腳踝斬的大環境下,Miro逆勢拿到了新一輪4億美元的融資,估值暴漲2300%來到175億美元。在投資人名單中我們還看到了Snowflake前CEO Bob Muglia、Datadog創始人 Olivier Pomel、UiPath的CEO Daniel Dines以及NBA球星庫裡等更多大佬的身影。

Miro的融資情況,圖片截自企查查

和Miro一樣,這些投資人都在押注分散式工作的未來。在11年前Miro創立之初,或許並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跟遠端辦公、元宇宙、Web3有什麼關聯,但如今它卻跟新一代網際網路所提倡的數字遊民、虛擬互動的概念不謀而合。

一定程度上來說,Miro的創始人Andrey Khusid屬於遠端工作形態最古早的那批擁護者和實踐者。

Miro的團隊呈現典型的分散式特徵,它創立在俄羅斯,總部在舊金山,創始人常居在阿姆斯特丹,超過1200名員工分佈在全球11個地區,遍佈美洲、亞洲、歐洲、澳洲,大家工作的常態就是在線上進行協作。在招聘員工時,Miro的標準也比一般的科技公司更加開放,更喜歡有複合學習和工作經歷的人。員工包括前教師、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公務員和記者等等。

圖片來自Miro官網

圖片來自Miro官網

當前,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初創團隊開始選擇採用遠端方式的辦公,而類似於Notion、Miro這樣的新一代生產力工具開始不斷為這些「分散式組織」賦能。而它們的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年輕、開放、包容、自由、有趣。

如今隨著Notion、Mori等估值相繼衝破百億美金,我們似乎也能看到一個後Office時代的浪潮正在滾滾而來。

注:封面圖來自於Miro官網,由矽星人編輯修改。如果不同意使用,請儘快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微軟Google臉書三巨頭,慘、慘、慘

微軟Google臉書三巨頭,慘、慘、慘

科技巨頭們的財報,一個雷爆得比一個大。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矽谷「地震」了。 這個地震,不止指的是昨天上午以聖...

暴風雨之前,CEO、CFO們都開溜了

暴風雨之前,CEO、CFO們都開溜了

管理層的出走,釋放出耐人尋味的信號。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如果你關注著美國各大科技公司的動向,你可能會發現最近...

獨立站「圍困」中年亞馬遜

獨立站「圍困」中年亞馬遜

電商不再只是亞馬遜的天下。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進入今年以來,亞馬遜電商連續「啞火」。 在剛揭曉的三季度財報中,亞...

別了,矽谷人的黃金時代?

別了,矽谷人的黃金時代?

時代洪流下,普通人的不安、無力、徬徨與自救。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凌晨1:45分。陳珏又抬腕看了下表,但還是感到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