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博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就在剛剛,一代「鴿王」詹姆斯·韋布(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終於睜開了「宇宙之眼」:
完成了最後的展開動作,主鏡已經拼接完整!

用NASA的話說就是,這臺人類發射到太空中的最大、最複雜的望遠鏡已經「fully deployed」。

而隨著最後一塊「主鏡翼」的展開,這也就意味著:
- 50多項主要部署工作,已完成;
- 178個pin,已釋放;
- 20多年來的工作,已實現!

至此,這項耗資100億美元、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太空望遠鏡,已經完成了其最艱難的一步。
拼接成功的一瞬間,NASA科學家們也是歡呼雀躍:

這件事在國內也引發了熱烈討論,有網友認為韋布在完全展開之後,「可以稱之為太空望遠鏡了」。

也有網友形象地將此比喻為「100億美金開工大吉」。

韋布「黃金主鏡」完成最後展開動作
據NASA官方介紹,這塊主鏡由18片六邊形鏡片組成,每塊約重20公斤。
其口徑約6.5米(哈勃約2.4米),面積可達25.4平方米。

鏡片是由高純度的金屬鈹製成,這樣就可以做到表面幾乎做到絕對光滑。
為了能夠提高它對紅外線的反射和保護鏡片的能力,科學家們還在它的表面鍍上了一層金。
(可以稱得上是「黃金主鏡」了。)

但這塊「黃金主鏡」,它可不是整塊完整展開地發射上去的。
為了適應當時的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Ariane 5),NASA是把主鏡的左右兩翼進行了「摺疊」,需要在升空之後再展開。

就在前兩天,「黃金主鏡」的左翼已經完成了部署和展開工作。


而剛剛主鏡的右翼,也以同樣的原理完成了展開。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韋布現在就可以「上崗拍片」了?
不不不。
據NASA介紹,接下來韋布太空望遠鏡將繼續飛往週期約6個月的拉格朗日L2點暈輪 (Halo) 工作軌道。
然後,需要進行為期約5個月的鏡面調校、儀器調試等多項測試工作。
在完成這一系列的工作之後,它才能拍攝第一張畫面。
韋布望遠鏡的工作任務
主鏡的全部「展翅」打開,也意味這韋布望遠鏡執行任務的核心終於就位了。
而這個主鏡,正是韋布望遠鏡作為「宇宙之眼」的「眼球」。
在官方的描述裡,韋布望遠鏡發射的核心目標就是「探索宇宙的起源」:

而這一目標主要靠的就是主鏡的特殊結構和材料。
首先,就像我們上文說的一樣,這個主鏡的鏡面夠大,尺寸是前輩哈勃望遠鏡的6倍多,是人類目前最大的太空望遠鏡。
更大的鏡面會使望遠鏡的靈敏度更高,能夠發現天空中更微弱的物體。
其次,主鏡上有一層厚度僅頭髮絲直徑的1/200的黃金塗層,能反射紅外線。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遙遠星系天體發出的光在抵達我們的望遠鏡時,會被膨脹的宇宙「拉長」,進而從可見光/紫外線轉化為紅外線。
而韋伯望遠鏡又是主要觀測紅外線波長的設備,因此也就能「回溯」到更早的時間。

沒錯,韋布望遠鏡最遠可以觀察到136億光年之外的星系。
由於光的傳播是需要時間的,因此,韋布望遠鏡觀察到的走了136億年的光,其實就是遙遠星系在136億年前的樣子。
而這個時間已經接近宇宙大爆炸早期,能觀察到不少初生宇宙的「遺蹟」。
「宇宙之眼」與「宇宙之耳」
如此遙遠的觀察距離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架天文望遠鏡,也讓不少網友調侃道:
好了,韋布望遠鏡完全部署好了,這下我們也真成「偷窺狂」了,外星人會生氣的。

那麼韋布望遠鏡真的能尋找到外星文明嗎?
至少官方並沒有談及類似的「任務目標」,只是提到,希望韋布望遠鏡可以儘可能遠地去觀察那些所謂的「外星大氣環境」。

也就是說,「宇宙之眼」的主要任務還是看。
真要搜尋外星文明,還得看探尋宇宙雷達信號的射電望遠鏡。
比如說剛剛登上Nature封面的天眼,FAST,就能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分辯率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
在去年,這一項目就公開宣佈,將開啟地外文明探索。在2022年中科院的跨年直播演講上,武向平院士還表示:
FAST收到的信號裡也很可能有外星文明信號,只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時間去識別。

聽起來很像是人類的「宇宙之耳」。
隨著這些尖端天文設備的正式部署,原本偏居一隅的地球正逐漸向更廣闊的的宇宙伸出觸角。
或許影視作品裡的「第三類接觸」,已經離我們並不遙遠了。
參考連結:
[1]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webb-telescope-reaches-major-milestone-as-mirror-unfolds
[2]https://twitter.com/NASAWebb/status/1479880178021060609
[3]https://www.space.com/james-webb-space-telescope-fully-deploy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