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要我的論文和別人共同一作」,Nature揭露論文署名亂象:沒貢獻為啥要署名?

編輯:小舟、杜偉

在科研界,論文署名以及順序一直是研究人員非常重視的問題。由於各種原因,署名排序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分歧與爭議。近日,《Nature》 對論文署名問題進行了調查,指出了一些不好的現象,並希望能夠創建一個公平的論文個人貢獻評價系統。

在學術論文中,多位作者通常會根據貢獻大小按序署名。這是一種慣例,人們也往往根據署名次序判斷研究者的貢獻大小。

然而,《Nature》最近的一篇報道表明:有些署名的作者根本沒有為研究做出任何貢獻。

這種亂象在初級研究人員群體中較為常見。許多初級研究者在研究項目中全力以赴,但在論文發表時署名位置卻與貢獻不符,排在較為靠後的位置,甚至沒有署名。

一位細胞生物學研究者表示在她博士期間的一篇論文中,導師曾讓一位博士後研究員署名,與她成為共同一作。她說道「這就像是給了我一記耳光,我的學分要分給別人一半。」

儘管這位研究者表示反對,但她的導師執意如此。由於擔心繼續反對將破壞自己與導師的關係,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這位研究者最終還是妥協了。但這卻在另一個層面上給她的職業生涯帶來了困擾:「如果有人問為什麼我這篇論文只有一半是我寫的,我該怎麼回答?」

的確,論文署名不公平,甚至沒貢獻的人也能署名,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基於此,《Nature》採訪了一些實驗室研究者、出版商和資助者,這些人一直致力於設計出表彰個人學術論文貢獻的公平系統,他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大部分人建議在研究者概述個人貢獻的基礎上採取一些措施以減輕合作和署名中的潛在爭議,或許可以參考擬定「婚前協議」和「團隊章程」的方法,提前闡明可能存在衝突和解決衝突的角色、職責和流程。

一直存在的論文署名分歧與順序爭議

論文署名身份不僅僅意味著榮譽,更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社會影響。署名的先後順序代表著他們在論文中是否做出了實質性貢獻以及貢獻的大小。此外,除了署名身份帶來的榮譽之外,還應意識到自己對論文所要承擔的責任。

在 Nature 的這份調查中,開放獲取科學出版商 F1000 的戰略計劃主管 Liz Allen 表示:「人們依然會根據研究者發表以及在哪裡發表了文章來評價他們。這對研究者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如果他們的工作沒有收穫應得的榮譽和曝光度,則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Nature 文章裡揭露的一個現象是:論文作者越來越多,意味著越來越少的研究者能夠獲得夢寐以求的一作位置

2020 年,生物科學領域的 Pubmed archive 和 MEDLINE 資料庫曾對 3000 萬篇論文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論文作者的平均人數從 1975 年之前的 1.9 增加至 2015-2019 年的 5.9。此外,這一趨勢也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國醫學科學院(AMS)重視日益增加的科研合作對生物醫學職業生涯的影響。

完整資料請參閱:https://www.nlm.nih.gov/bsd/authors1.html

另一個現象是:論文署名糾紛很普遍

2011 年,美國醫學協會的研究者對 6 家領先醫學期刊上 500 多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 17.6% 的通訊作者承認他們的論文有「榮譽作者」,儘管不符合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指導方針中設立的署名權標準,但這些人依然成為論文作者之一。此外,7.9% 的論文中有「幽靈作者」,不過這些人的名字最終還是從論文中刪除了。

完整資料請參閱:https://www.bmj.com/content/343/bmj.d6128

2019 年,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的團隊也曾做過類似的調查。他們對近 6700 名國際研究者(發表過至少有兩位作者的論文)進行線上調查,結果發現有 46.6% 的研究者對作者署名出現過分歧,37.9% 的研究者在署名名次順序上存在爭議。

完整調查報告請參閱: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948-019-00112-4

此外,關於署名還有一個亂像是:相較於男性研究者,女性研究者更容易遭遇署名衝突

2019 年,康涅狄格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者對 1995 至 2017 年間、2898 篇擁有兩位或更多共同一作的論文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男性和女性研究者為共同一作的論文中,男性研究者更有可能排在前面。下圖為該研究中論文一作位置的性別偏差曲線。隨著時間的推移,男性研究者位列署名首位的情況已經大大減少了。

完整調查報告請參閱: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36399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論文署名不公平的問題有時也會涉及一些資深的學術研究者。一位英國大學物理學家兼首席研究員曾招募一名博士後研究員,研究流體動力學項目所需的先進光學傳感器,該博士後將是部分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然而他還沒有完成所有分配任務就離開了該研究小組,當被告知部分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將變成一位接替他的本科生時,雙方爆發了嚴重的分歧。

該首席研究員表示並非每個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初級研究人員都是正確的:「有些問題是源於一些初級研究人員對一個項目在他們到來之前已經完成了多少存在誤解。我並不是說從事主要資料收集工作的人應該被排除在作者名單之外,但那些建立實驗室、提出想法、獲得資金、設立實驗、培訓他人以及監督資料分析和最終論文的人也應該受到讚揚。」

解決署名衝突的方法

有些人認為減少作者爭議的關鍵是使用更詳細更透明的方式來肯定研究貢獻。現在,許多期刊要求在提交文章時闡明各個作者的貢獻。貢獻者角色分類法(CRediT)是一種常用的表述方法,其中對 14 個研究貢獻角色進行量化分析,包括:

CRediT 提供了更多關於「誰做了什麼、誰在產生影響、誰對研究負責和問責」的資訊和透明度。

一些研究者認為在面試博士和博士後時,應該考察他們對研究貢獻與論文作者署名的態度。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轉化基因組學研究所負責人 Eleftheria Zeggini 表示:「了解團隊科學文化以及未來如何在研究小組中做好實踐非常重要。」

還有研究者表示針對貢獻和署名問題進行溝通是很有必要的,也許溝通過程中會出現分歧,但儘早解決這些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Eleftheria Zeggini

Eleftheria Zeggini

Zeggini 的研究興趣包括一些複雜疾病,她所在的領域人通常涉及大型、多組協作工作,因此更加有必要建立適用於所有相關人員的系統。她使用簡單的電子表格來記錄分配的職責並跟蹤誰在做什麼,這大大簡化了以後為研究論文撰寫詳細的作者貢獻的過程。

神經科學家 Andrew Mickley 在多年的研究和教學中也總結出一套解決作者爭議的方法,並教導學生論文作者身份需要滿足一些要求,例如在實驗設計中表現出主動性、能夠解釋研究的基本原理。

除了創造減少爭議的方法,如果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貢獻沒有得到充分承認,他們還可以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例如,上述細胞生物學家可以與值得信賴的同事和導師交談,包括她論文的另外兩名作者。

在她表達了對「共同一作」的不滿之後,她的導師對論文的作者資訊部分進行了修改,以更好地突出她的貢獻。她說:「雖然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改變作者名單,但我的反對確實導致了一些變化,這意味著我的擔憂至少得到了承認和認真對待。」

此外,有人提出如果直系負責人沒有解決相關問題,有異議的作者可以找機構內的其他人幫忙解決,例如學校裡的研究生教導主任、博士生第二導師等。

也許論文已經發表,但追溯添加作者或更改署名順序的人不應該放棄希望。他們應該意識到突出自己在以往研究中的重要貢獻非常重要。事情可能具有兩面性,或許申請正名的作者也忽略了先前研究者所做的貢獻,但至少應該「大聲說出來」。畢竟,就像這位被添加「共同一作」的生物學研究者所說:「如果遭受影響的人都保持沉默,作者權糾紛的學術界問題該如何解決?」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574-y

https://catwizard.net/posts/tag/niso

相關文章

Nature Energy:超快鎂金屬電池

Nature Energy:超快鎂金屬電池

鎂電池自2000年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為有極大的潛力超越鋰離子電池,其原因主要是低價,高體積容量,並且無枝晶生長行為的鎂金屬可以直接用作電池負極...

印度18歲天才少年,造出「全球最小衛星」

印度18歲天才少年,造出「全球最小衛星」

相信愛好天文的朋友們對人造衛星都充滿了興趣吧!伴隨著烈焰升空,環繞地球飛行,為我們人類的生活提供著巨大便利。航空技術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

晶圓廠:8英寸熱潮湧動

晶圓廠:8英寸熱潮湧動

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內,以台積電、聯電和中芯國際為代表的幾大晶圓代工廠商紛紛發佈了2020第二季度財報,結果喜人,「漲」聲一片,靚麗的營收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