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蘇箐被曝轉投福斯汽車:最狂智慧車高管,因抨擊特斯拉丟工作,任正非親自簽發罷免令

鄧思邈 發自 副駕寺
智慧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前華為智慧車高管蘇箐,最新去向被曝出:

加盟大眾。

更準確說,是大眾旗下智慧車子公司,更準確來說是大眾與地平線合資的智慧駕駛軟體子公司。

對,就是那個華為「最狂」智慧車高管,曾放話「華為自動駕駛絕對第一」、抨擊特斯拉自動駕駛「殺人」,後來被任正非親自簽發下令罷免……

儘管是因「狂言」被外界所熟知,但蘇箐本人的履歷,其實相當能打:

有華為海思半導體的履歷,有華為AI架構的打造經驗,還在華為手機負責過終端智慧技術,以及帶隊完成了華為智慧駕駛產品的從0到1。

這一回,大眾與地平線的子公司,同樣也是基於晶片、軟體和終端來打造智慧駕駛、自動駕駛方案,所以無論履歷還是人選上,蘇箐其實是頗為合適的人選。

如果有遺憾,或許只能是華為的遺憾,是華為「不造車」戰略中不容有疑的揮淚斬馬謖遺憾。

蘇箐新去向

實際上,蘇箐和大眾的傳聞,早在蘇箐離職華為時傳出,但一直未獲細節證實。

而就在最近,據36Kr最新爆料,蘇箐確定加入大眾,並且是大眾旗下軟體公司CARIAD和地平線新成立的合資公司。

和地平線新成立的合資公司

這家合資公司,在近期對外官宣時一度引發熱議。一方面是大眾為了補齊智慧化短板的大手筆,重金砸入24億歐元,換算成人民幣超160億之巨,並且大眾還握有控股權。

另一方面是國產AI晶片的頭雁代表地平線,在連續被國內主機廠認可上車之後,終於得到了全球巨頭的加持認可,尤其還是基於晶片的,不可謂不值得關注。

36Kr的報道說,蘇箐的職位可能是某項技術負責人。

不過即便尚未得到大眾方面的回應確認,也基本能推測出蘇箐的工作所及。

因為這家大眾和地平線的合資子公司,公告之時就已經明確,要圍繞全棧式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展開。

地平線創始人也明確,雖然地平線整體的定位仍然是Tier 2——二級供應商,但與大眾的這家合資公司例外,會以Tier 1的角色展開。

這也不難理解,地平線有晶片,合資子公司可以基於晶片硬體搞軟體和演算法,最後端到端交付給大眾量產車或其他主機廠,這不就是Tier 1嘛。

所以蘇箐,演算法和軟體出身,然後在華為時期既有海思晶片的經驗,又在AI戰略中鍛鍊了架構能力,最後還有長期的終端相關履歷,大概率會是CTO或技術總負責人之類的角色。

具體資訊,靜待大眾官宣即可。

蘇箐其人其事

蘇箐是去年12月被曝從華為離職的。

但從2021年下半年因「批評特斯拉」被罷免職務之後,蘇箐離職出走,就已經處於倒計時。

不走都不是蘇箐的性格

不走都不是蘇箐的性格。

此前在華為內部,蘇箐一直被當做一位技術狂人。有內部員工評價,說蘇箐脾氣耿直,領導風格上「桀驁不馴」,「技術至上」,而且說話直來直去,敢說敢言,頗有小「大嘴」之風。

在華為的任職中,蘇箐也跟「大嘴」關聯密切。甚至可以說蘇箐是餘承東旗下干將,曾擔任華為終端公司首席架構師,也曾在華為海思半導體研發晶片,大名鼎鼎的達文西AI架構(麒麟晶片的架構,AI跑分獲世界第一)就是由他領導開發。

而當時選擇讓蘇箐領導自動駕駛團隊,也有觀點認為是華為有意為之,「像自動駕駛這麼困難的事,也許得要這麼偏執的人才能做成。」

在帶隊華為自動駕駛後,蘇箐的觀點和言論,也屢屢引發熱議。

在去年4月上海車展前夕,作為華為自動駕駛首秀後的發言人,蘇箐語出驚人:

「華為自動駕駛絕對第一」

「華為自動駕駛絕對第一。」

「現階段做RoboTaxi的企業都得完蛋。」

去年7月,上海世界AI大會現場論壇,蘇箐又直言特斯拉自動駕駛方案弊端。

他引用特斯拉的事故事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蘇箐說,特斯拉這幾年下來,事故率還是挺高的,而且是從「殺」第一個人到最近「殺」的人,它的事故類型非常像。

作為以耿直技術男的新晉華為「網紅」,蘇箐用到了較為尖銳的殺人字眼……

但蘇箐也解釋說,之所以這個地方要用這個詞,可能大家聽起來很嚴重,然而邏輯上、事實上就是如此。

他展開稱:「機器進入人類社會和人類共生的時候機器是一定會造成事故率的,講難聽點就是‘殺人’,只是說我們要把它的事故概率降到儘量低。從概率上來說,這就是一件有可能發生的事。」

就是因為這一番言論,後來被華為最高層罷免,據稱罷免調令還是任正非親自簽發的——可見這一言論影響之大,以及華為處理之審慎。

對這一人事調動,官方當時還專門作了回應:

我公司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蘇箐在參加外部活動談及自動駕駛技術與安全時,針對特斯拉,發表了不當言論,蘇箐已就其個人不當言論進行了深刻檢討,但鑑於其言論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公司決定免去蘇箐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智慧駕駛產品部部長職務。蘇箐將去戰略預備隊接受訓戰和分配。

華為方面當時還強調,華為公司尊重產業界每一個參與者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努力與貢獻,也希望與產業界共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這種官方對外的說辭,也跟華為當時所處的戰略進程息息相關。那時候華為剛剛再次明確,面向智慧車轉型,角色就是供應商,堅定不造車,所以可以理解為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車廠,都是華為的潛在客戶,而對於「客戶第一」的華為而言,蘇箐的言論確實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但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為蘇箐鳴不平,認為其只是說了真話,揭下皇帝新衣,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處罰。也有觀點說,蘇箐是「揮淚斬馬謖」的不得已之舉,殺雞儆猴,蘇箐這樣的高管都會被處罰,內部就能更加堅定推動「不造車」的戰略。

然而對於華為「不造車」的戰略,疑雲並未就此消除,最關鍵的還是合作進展不算順利。華為最初的目標是成為博世一樣的公司,能夠給所有車企供應電動、智慧和各方面方案。

但華為這樣的定位,最大的挑戰來自信任。別說國外的巨頭車企有疑慮,連上汽這樣的國企巨頭,都公開表態不能讓華為拿走「靈魂」。

種種不信任之下,華為最後的「幫助造好車」的結果也很明顯,外界甚至有了新名詞:含華量。對華為配合度高的車企,比如賽力斯,銷量就能起飛;對華為配合度不夠的車企,比如北汽極狐,就銷量慘淡……但賽力斯雖然贏得了利潤,卻也不斷被評價成了華為代工廠,問界就是華為的「貼牌車」。

於是形勢如此,加上今年華為「不造車」的簽發令時限已過,是否下場造車,再次被熱議討論。

只是如果華為最終還是選擇了造車,那蘇箐豈不就成了戰略犧牲品?成為了特定時期裡被處罰的高管。

所以外界對於蘇箐的關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華為造車與否的關注。

可惜無論華為的戰略是否改變,對於蘇箐都不可逆,他回不去,只能在合資公司裡,奮力證明自己,證明華為確實提供了平臺機遇,但他確實也有很強的個人能力。

你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