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瘋狂diss的這項技術,可能才是自動駕駛的終極答案。

不知道,各位差友怎麼看待 「 自動駕駛 」 的?

作為一個新的駕駛技術,自動駕駛能夠解放雙手,不用自己操作就能去任何地方,看起來就像是科幻片裡面才會出現的場景。

但是,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科幻片的鏡頭已經在逐漸成為現實。

然而,各位差友知道對於自動駕駛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嗎?是識別周圍環境。

只有識別了周圍的環境,針對環境進行實時的路徑修改和判斷,調整車輛的運轉,才能實現自動駕駛。

車識別周圍環境,就像是我們的人眼去看東西一樣,要首先能看清楚,才能實現動起來。

這是自動駕駛的重中之重。

簡單來說的話,自動駕駛可以分為兩種技術,一種是通過鐳射雷達,另一種則是用攝像頭。

不過,針對 「 車輛識別周圍環境 」 的技術,一直都很有爭議。

比如知名 「 網際網路帶師 」 馬斯克,就特別看不上 「 鐳射雷達 」 技術。

隔三岔五,他就要把鐳射雷達拿出來噴一番。

隔三岔五,他就要把鐳射雷達拿出來噴一番

然而,屁股決定腦袋,馬斯克之所以一直噴鐳射雷達,是因為他的特斯拉一直都是用攝像頭作為識別周圍環境的技術。

事實上,攝像頭真的有馬斯克說的那麼香嗎?其實並不見得。

攝像頭所輸入的是 2D 的畫面,實際的道路是 3D 的,所以還要轉換,這個過程是要算力支撐的,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一直吹捧自己的晶片做得有多好的原因。

可是這個演算法真的這麼可靠嗎?也不見得,之前出現過很多次特斯拉錯誤地將白色大卡車識別成天空的事故,導致多起交通慘案發生。

這個白色大卡車的問題已經出現了四年了,到了 2021 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emm 。。。看起來,這個晶片演算法好像也不那麼可靠啊。。。

而且,攝像頭對於光源要求也更高,如果在比較暗的環境下,攝像頭可能根本就無法識別前方的路況環境究竟是什麼樣,畢竟這個是從 2D 的畫面轉換成 3D,和直接的 3D 畫面還是有區別的。

其實攝像頭的好處在於,它可以通過大量的道路資料改進自身演算法,路上的每一輛車都是資料的接收器。

這個方案在美國可能效果比較好,但是在中國這種方案因為路況複雜,卻並不合適。

比如說,我們開車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堵車,堵車的時候按照正常邏輯就排隊往前慢慢開就好了,但是總有那麼一兩個司機,在幾個車道之間反覆橫跨,試圖用自己 「 卓越的大腦 」 尋找出一條最快的車道。。。

美國的 AI 在中國哪裡見過這種陣仗,直接就給搞懵圈了。

而和攝像頭相比,鐳射雷達的成像技術更加準確,它的技術原理是通過發射鐳射,再計算反射回來的時間,從而測算出車體和障礙物的距離,構造立體空間的 3D 模型。

這種技術通俗的講就像是蝙蝠的超聲波,不管光線明暗,都能直接構建出 3D 的模型。

比如,在黑暗的夜晚,你用攝像頭可能根本看不清楚前面有沒有路人,但是鐳射雷達就可以直接反射路人的 3D 模型,從而避免事故發生。

同時,鐳射雷達的感知方式更加主動,不像是攝像頭那樣被動等著接收畫面,而是主動去發射波,去收到畫面。

現在大部分的車都願意採用鐳射雷達技術,而在目前鐳射雷達市場中,Luminar 鐳射雷達是最受認可的,去年這家公司上市之後,股價暴漲,很多投資者都加註這裡,認為 Luminar 鐳射雷達才是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

說起來,Luminar 這家公司也是一個傳奇。它是由天才少年奧斯汀 · 羅素在 17 歲時創辦的,創辦的時候甚至還在上高中。

光是一個天才噱頭肯定不夠,真正讓 Luminar 鐳射雷達名聲大噪的是它在降低了鐳射雷達成本的同時,還提高了其探測準確性和範圍。

這兩個優勢讓 Luminar 鐳射雷達幾乎佔據了鐳射雷達的全部市場,用了它就有競爭優勢,否則就是技術落後。

不過僅僅一個 Luminar 鐳射雷達難道就夠了嗎?當然不是。

對於車輛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冗餘,也就是能夠保證車輛安全自動駕駛的技術越多越好。

新能源車事故頻出,有沒有一款車能夠既保證安全的同時,還能夠結合新能源車的高科技的特點,為使用者的需求著想呢?

你還別說,在看完下面這個發佈會之後,鯽魚覺得這樣的車真的快有了。

這個發佈會的主角是 R 汽車,它們這次所發佈的 R-TECH 高能智慧體,Luminar 鐳射雷達僅僅只是其搭載的智駕平臺 PP-CEM™ 的一部分而已。

除了這個黑科技之外,PP-CEM™ 還構建了 「 六重融合式感官體系 」,具體包括鐳射雷達、PREMIUM 4D 成像雷達、視覺攝像頭、超聲波雷達、高精地圖、5G-V2X。

其中這個 PREMIUM 4D 成像雷達和傳統成像雷達比起來,還增加了 「 垂直解析度 」 的維度,它具備了普通毫米波雷達沒有的測高能力,而且,精度特別準確,對車輛的探測距離更是超過 350 米。

比如說一個可樂罐的高度 17 釐米,使用 PREMIUM 4D 成像雷達的車輛可以探測到 140 米以外的可樂罐。

這種精度下,遇到複雜的交通情況,車輛也能提前及時做出判斷,早預警,早預防事故發生,這一點,可以說專為中國使用者做了考慮。

當然,R-TECH 高能智慧體不僅會用雷達成像,也同樣搭載了視覺攝像頭。不僅有上面說的攝像頭成像的優勢,也有鐳射雷達的優勢,可以說是在安全上做到了極致。

試想一下,在有霧的夜晚,鐳射雷達反射不夠充分的畫面,4D 成像雷達還能夠反射,退一萬步,就算雷達都不能精確構建 3D 空間,攝像頭還可以捕捉 2D 畫面,還原 3D 空間,徹底做到了安全冗餘。

畢竟,誰會嫌保證自己安全的技術多呢?

無論在什麼複雜的環境下,智駕平臺 PP-CEM™ 都不會束手無策,集成了感知融合系統的 R 汽車都能夠保證安全駕駛。

其實,我本來只是抱著對自動駕駛的興趣來看發佈會的,沒想到,R 汽車這個發佈會還有好多其他的驚喜,讓我感覺到它們確實是為使用者所想,而不只是工程師思維造車。

比如在硬體上,R-TECH 還能做到可插可換可升級。之前我們買車,經常會遇到性能滿意,但內飾和硬體不符合心意的情況,久而久之落下了心病。

想想也是,設計師需要考慮大眾的感受,不可能為了你一個人的體驗單獨設計。

但在 R-TECH 的加持下,車主可以像是玩《 我的世界 》一樣,讓車裡的每個細節都是自己喜歡的樣子,打造夢想之車。

除了硬體的部分,在軟體上,R-TECH 也在打造為使用者考慮的生態,能做到可買可賣可定義。

這使得車的內部系統能像是智慧手機一樣方便,在未來,甚至有可能更換 HUD 的皮膚,對駕駛錶盤,中控系統都進行定製化的操作,真正做到從使用者的角度去造車。

不僅如此,在新能源車最重要的電池上,R-Tech 也做到了可充可換可升級

里程焦慮一直是新能源車的難題,沒電了不得不到處去找充電樁,有時候遇到人多還要排隊。而且坐在那乾等著充電,冬天冷的要命,夏天蚊蟲叮咬,太痛苦了。。。

而 R 汽車則不同,它們已經和國家電網、星星充電、特來電等主流充電服務商聯手,在全國範圍內接入了 25 萬根充電樁,而且在今年會繼續建設到 30 萬根以上。

除此之外,R 汽車還會專門為汽車使用者設立 1000 根專屬充電樁,讓車主做到不出 1 公里,就可以找到充電樁,徹底解決沒有充電樁的問題。

同時,R 汽車還會落地 2 分鐘快速換電、「 車邊充電 」,為使用者打造自動補給機器人等服務,里程焦慮,也許很快就會成為歷史。

從 R 汽車對於技術的佈局上,我們可以看出 R-TECH 在智慧化汽車領域不僅從工程師的角度出發,更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造出符合消費者需求、解決消費者痛點的智慧化汽車。

看完這些,大家是不是以為這些都是短期內不可能實現的概念?但其實並不是。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部都要。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部都要

在 R 汽車最新發布的 ES33 汽車上就搭載了R-TECH 高能智慧體,以及上述這些看起來像是 「 黑科技 」 的技術。

有人曾經預言,自動駕駛在最近幾年就能全面實現,相信通過 R-TECH 的最新技術,未來汽車可能即將成為現實。

相信有一天,那個每個人心中的夢想之車,將不僅僅只是幻想。

( 廣告 )

相關文章

英偉達又「拔」了一下 AI 的上限

英偉達又「拔」了一下 AI 的上限

AI 繼續加速,解鎖了哪些新場景? 作者 | 宛辰編輯| 鄭玄 今年的 GTC,老黃又放了一堆「核彈」。 9 月 20 日晚上 11 點,英...

封殺這個公式,ChatGPT智商將為零

封殺這個公式,ChatGPT智商將為零

引 2022年,ChatGPT問世。 一經出現便掀起滔天巨浪。 如果你跟ChatGPT聊過天,一定會震撼於它所涉獵極廣: 既能創造詩歌,也能...

動力電池「三強爭霸」

動力電池「三強爭霸」

2011年,在韓國益山工廠生產車間,一排排BEV軟包電芯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中。這一年,憑藉軟包電池,LG化學動力電池業務開始加速擴張。...

英偉達的元宇宙夢想,不止 Omniverse

英偉達的元宇宙夢想,不止 Omniverse

英偉達已經成為元宇宙的基礎服務商。 作者 | Founder Park 要談元宇宙,英偉達是避不開的。 不管是更真實呈現虛擬世界所需要的光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計算架構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計算架構

李根 豐色 發自 凹非寺 Can Machines Think? 這是阿蘭·圖靈在1950年論文《計算機器和智慧》中的經典提問,圍繞著圖靈的...

2023,元宇宙「脫虛向實」

2023,元宇宙「脫虛向實」

在希望與爭議中,元宇宙渡過了關鍵的一年。 從國際局勢,到新冠疫情,過去三年「新常態」的衝擊,讓外部環境充斥著不確定性,也令這個時代的人們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