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孩子的話,你會晒娃嘛?
就世超個人經驗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對於有娃一族來說,記錄小孩成長是最好的生活安慰劑,能夠瞬間將他們從工作壓力和家庭瑣碎中拔離。
但最近我發現了一件讓人挺難受的事。
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成為短視訊上的 「 電子榨菜 」,被千萬人消費著。

隨著短視訊平臺的興起,當越來越多的父母喜歡在抖音、快手上記錄孩子成長,內容簡單卻真實,就像一整本視訊日記。
「 教育 」 領域的,就拍自己小孩每天寫了什麼作業,聊聊做題感受;「 美食 」 領域的拍每天吃什麼,鏡頭對準桌上的菜,再報下菜名,跟小孩聊幾句菜的口味。
如果無人關注,往往看上去平凡且美好,一旦觸發流量池,隨之而來卻不只有讚譽和期許,而是網路上的笑聲和嘲諷,甚至是普通人不能承受之重。
很久以前,差評君在抖音上刷到一個叫@張超級的賬號,她是一位溫柔的媽媽,每天會在抖音上分享給自己家孩子 「 舒然 」 的投餵日常。

由於菜式精美,舒然卻常常挑食不吃,甚至對父母惡語相向,這種反差讓賬號逐漸火了起來。

這種追更感也讓差評君閒下來就忍不住刷刷他的視訊,看看最近他吃了什麼,生活又有什麼變化。
更何況,在媽媽的循循善誘下,舒然逐漸變得成熟穩重,看上去是個挺不錯的結果。
但如果你點開評論區,就會發現端倪,網友們在視訊評論區囧中頻繁提到兩個關鍵詞:「 蒿弟 」 和 「 小胖 」,還把他們仨稱為 「 三幻神 」,感覺非常神秘,出於好奇,我跟隨評論進行了一波 「 解碼 」。
「 蒿弟 」 指的是另一位博主@田田蒿姨家的孩子,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以前在視訊中他幾乎頓頓吃茼蒿,注意,茼蒿並非是配菜,而是近乎主食,實際上,他以前的飲食通常都很簡單:茼蒿、稀飯、白麵饅頭以及米麵。

網友們一開始以為是家庭條件差,很心疼他。
但很快就發現只有 「 蒿弟 」 回家,他們家裡才 「 愛 」 吃茼蒿,一點肉星子都看不到,「 蒿弟 」 一去學校,他家就吃大肘子。
這下網友們看不過去了,直接編打油詩開嘲,「 兒行千里母吃肉,大兒歸家刷茼蒿 」。

小胖指的是@飛揚跋扈( 李阿姨 )家的孩子,也很有故事,他是不服管教的網癮少年,甚至多次找同學借錢氪金遊戲,屢教不改。
一邊是行為極端、各種叛逆的繼子,一邊是包容忍耐的母親,這種反差和所折射出的無私的母愛,更讓網友們執迷於每天 「 追番 」。

這截然不同的三個人是怎麼被網友湊到一起的呢?
因為這三個賬號都是以記錄孩子們的飲食為主,在演算法眼裡屬於同類型賬號,而這一共同點也成了網友們玩梗的基石。
有人針對日常飲食的不同,毫不避諱地捧一踩一,直言:「 高層舒然,中層小胖,底層茼蒿 」,每頓大魚大肉的舒然是少爺,認為瘋狂吃茼蒿的 「 蒿弟 」 連少爺家的狗都不如。
有人像追電視劇一樣長期關注起了他們仨的生活,還各自起了綽號,生活最好的舒然叫電子熊貓,小胖就叫電子豬,茼蒿因為太瘦就叫電子猴。
還有人就跟編劇似的,各種揣測、編寫這三個孩子的未來。

甚至極端一點的梗已經進化到了食物鏈,在網友眼中,舒然家的狗的吃食都能排前三,「 蒿弟 」 的飯菜,還趕不上舒然的答辯。

就此,三個家庭隨意上傳的日常視訊,在短視訊平臺上被演算法捏合在了一起,又在網友們的梗中逐漸走向失控。
差評君也在琢磨,明明人人都說自己不喜歡孩子,但這些看似千篇一律,沒什麼看點的親子視訊,為什麼會火起來?它們最後又為什麼容易失控呢?
七八年前,你一定看過一檔爆火的綜藝:《 爸爸去哪兒 》。

這檔綜藝之所以能異軍突起,收視長紅,就是因為踩中了消費者的兩個需求點。
一來,親情是最普世的價值觀。
比起電視劇和電影,《 爸爸去哪兒 》即使有設定、有編排,郭濤和兒子石頭建立的情感聯結也是真實的。同理,在被段子和劇本席捲的短視訊平臺上,這類視訊可以提供強烈的真實感。
二來,這類內容折射出的是對子女的教育模式,舒然是怎麼一步步從壞脾氣逐漸溫順的?李阿姨的寵溺會讓小胖發生什麼變化?作為局外人,你也會從中思考,父母與孩子之間如何共同成長?如何彼此和解?
所以,即便這些父母只是無心把孩子發到網上的,也可以有很大的市場。
在這樣的趨勢下,打造孩子,記錄孩子,已經成為短視訊平臺上的流量密碼。
比如,致力於把孩子打造成籃球明星的@中國球爹。

最初,球爹記錄小孩的籃球訓練過程,致力於讓兒子成為籃球運動員,隨著流量不斷上升,他開始積極帶孩子跟其他網紅小孩鬥牛單挑,提前一個月就做預熱,順便帶帶貨。

與其說他在記錄孩子的生活,不如說他已經成了孩子的經紀人。
@小兵洋洋正氣父子是退伍軍人,兒子從小就夢想當兵。
為了表達自己對當兵的熱愛,這個小孩驚人的勤奮,去各種地方練習踢正步。
而且在視訊裡異常自律,一回家各種做家務,穿過得皮鞋都擦的鋥光瓦亮,最狠的是,他做完家務就開始自己站軍姿。。。

靠著從小立志報效祖國的情懷牌,和遠不屬於這個年齡的成熟,這個賬號狂吸兩百多萬粉絲。
但越多人關注,就代表越多人審視、深挖。
這麼小的孩子站軍姿、踢正步是否影響正常發育?當兵到底是父親自己的意願折射,還是孩子的自我認可?而動作的專業性,連同父親聲稱的軍人身份,都有不少人質疑。


甚至孩子的性別都受到網友巨大的質疑,被人拿出來逐幀分析。

總之,存在消費軍人形象以及消費小孩的嫌疑,網友們也毫不客氣,用 「 偽軍父子 」、「 保安訓練營 」 為題,搬運到其他平臺各種嘲諷這對父子。
誠然,這些記錄小孩的父母中也有成功案例,抖音上有個爸爸@無法言表,他兒子沉迷遊戲,不出門社交,也不收拾自己,生活得特別糟糕。

為了挽救兒子,他專門辭職照顧,並且記錄下孩子的生活,天天發,激勵孩子改變。
其實他兒子也不是什麼好吃懶做的人,而是一個優秀的守望先鋒遊戲主播,記錄視訊火起來以後,他 B 站直播間反而被很多人關注到,誇他技術好,態度好。
慢慢的,他開始打理自己,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 ↓ ↓

能夠收穫這樣結局固然美好,但問題在於,當你在短視訊平臺上傳關於孩子的視訊時,就打開了一個名為演算法的潘多拉魔盒。
事情會朝向哪個方向發展?對不起,這不再受你左右。
在這些父母看來,在社群網路上記錄小孩的成長跟發朋友圈晒娃沒差,但是在看客們眼裡,網際網路上就是一個大娛樂場,所有內容都自帶娛樂屬性,這就是民間版《 爸爸去哪兒 》,而且更真實,更多彩。
小孩們在家裡鬧小孩脾氣的一面,又或是在家裡袒胸露乳不修邊幅的一面,都通過網際網路這臺大電視放映出來,最終成為千萬人的消費品。
事實上,這段時間已經有人直接找到了小胖的現實居所和讀書學校,甚至扒出了小胖在校的成績,李阿姨專門發了視訊懇請大家不要影響到他們的現實生活。

「 蒿弟 」 的就讀學校也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差評君甚至看到有人評論,說跟 「 蒿弟 」 同校,現在大家就當他是個笑話。

當這些小孩在現實中被找到,他們會面臨什麼樣的處境?
當他的同學刷到視訊,在他們面前復讀評論區裡的梗,他們的心裡會是怎樣的感受?
或許每一句話都將超出這幾位小孩現有的認知。
對於成年人來說,如何生活是個人選擇。
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過成楚門的世界,被設定,被禁錮在螢幕之中,任人觀賞,換取喝彩、鮮花又或碎銀幾兩,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功一點的甚至能像《 九轉大腸 》裡的小胖一樣,你惡搞他,他順其自然還反手恰波流量。
但孩子不一樣,他們還不知道被網際網路記錄下一言一行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 「 你三餐不如別人的狗 」 背後又代表著什麼。

當他們知道的那一刻,或許他們已被刻在了網際網路的電子石柱上,被反覆觀賞。
對於家長來說,在社群網路上記錄孩子跟朋友圈晒娃一樣,都只是一種愛的表達。
但對於孩子來說,也許他們更需要的愛,不是被更多人欣賞讚許,而是父母對隱私的尊重,而對於父母來說,也許很多人要重新思考一下:
網際網路,究竟是什麼。
撰文:渡渡鳥武士 & 莽山烙鐵頭
編輯:莽山烙鐵頭
封面: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抖音、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