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Alex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家人們,誰能想到南開大學教授們走紅,竟然是因為一份簡歷。

事情的起因,源自南開大學物理學院的胡金牛教授。
有網友發現,看似一本正經的自我介紹,內文卻暗藏許多「小情緒」。
例如在描述教育經歷時,對於本科和研究生之間「消失」的一年,他直言道:
不要問中間一年經歷了什麼。

啊這……是有點「少管我」的味道了。(手動狗頭)
然後在個人介紹環節中,胡金牛教授的「打開方式」是這樣的(重點都在括號裡):
2011年獲得日本大阪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日本大阪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開展博士後及訪問學者研究(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
迄今為止在Physics Letters B、Scientific Report(被定義為水刊)以及Physical Review C等原子核物理國際頂級期刊發表SCI論文40餘篇(原子核領域屬於夕陽學科,基本上發不了Nature和Science)同時在Astrophysics Journal等天體物理期刊(這個影響因子要高那麼一丟丟)發表文章數篇(因為最近才發現蒙做天文的比蒙做核物理的專家要容易一點)。
擔任Chin. Phys. C, Int. J. Mod. Phys. E, Chin. Phys. Lett.等期刊審稿人(被人強拉進去的)。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入選者(報個名就行,在沒有任何真刀真槍資助的情況下已經順利結題)。
目前擔任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承蒙各位前輩大佬的支持)。研究方向為原子核結構理論,主要包括利用真實核力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研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質;三體核力在原子核結構中的作用;格點QCD理論在核物理中的應用;中子星的基本性質以及奇異原子核性質。
來到研究方向的內容,胡教授「括號的力量」再次展現了開來:

哪個研究方向比較火,哪個可以「隨便忽悠」都標註得明明白白的。
尤其是機器學習在原子核結構中的應用,胡教授更是來一句點睛之筆「其實都是為了生存^_^」。
教學經歷也是細節滿滿,「經常因為選課人少而停課」:

胡教授說,曾經還獲得過「2006年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和「2008年感動中國特別獎獲得者」,他在這條下面特別標註道:
如果不相信,請Google之。

(注:這兩個獎的獲得者分別是「所有網民」和「全體中國人」

)
也正因胡教授如此「人間真實」的畫風,話題瞬間被轟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太搞笑了」:
好笑但真實,愛了愛了。

但如果你覺得胡教授的簡介算搞笑的,那還是有點低估了南開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們的幽默詼諧。
網友們扒出了更搞笑的
胡金牛教授這波自嘲式介紹確實火了。
但在網友們的力量之下,另一位教授的個人簡介也被扒了出來——南開大學物理學院,陳璟教授。

陳璟教授的幽默詼諧,也是從他的「個人簡介」就開始。
別人都是第一人稱做描述自己的學術生涯,陳璟教授卻不走尋常路——用第三人稱:
教授在他漫長的青春期遊蕩過許多地方,也不知不覺非常系統地完成了他的被教育。
「遊蕩」、「被教育」……這些詞用得……似乎好像也沒有什麼問題

。
談及他最為自豪的點,更是直言道:
教授最自豪的是能在30歲之前出了趟國逛逛,讀完了書,還順便拿到了一些文憑,包括2個學士學位(應用物理和計算機工程)、2個碩士學位(凝聚態物理和電子工程)和1個博士學位。
有些內容更是和胡金牛教授「括號的力量」如出一轍:
教授認為科研就是一種智力遊戲(必須有趣、能伸能屈、絕不貪刀)。
在介紹自己學術頭銜的時候,陳璟教授是這麼描述的:
因為人品好,他現為 PRL、APL、OL、OE、EPL、Nanoscale等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然後來到研究方向,他同樣採用第三人稱的「打開方式」,依舊利用好「括號的力量」:
教授肩負強國興邦重擔,科研任務繁忙。他應該拿不到諾獎,所以只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物理漂亮、數學簡單的那種),但絕對不保證每個想法都正確。
家人們……咱就是說,南開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們都是如此「人間真實」的嘛?
但更真實的,還要看陳璟教授的教學經歷和榮譽稱號——字兒都懶得打了啊:
陳璟教授的教學經歷裡,晒的全是和學生們在學術道路上的點點滴滴……
至於榮譽稱號嘛,他就簡單粗暴地配了一張圖文:

嗯,確實有點道理。
……
兩位教授「段子手」般的簡介這次著實是火了一把,後來官方工作人員都出來作回應了:
官網上的個人簡介都是教師自己寫的,校方不會干涉。
但有一說一,他們的幽默詼諧,可不只是體現在官網的介紹中,在平時生活裡也是如此。
學生:胡教授課堂很風趣
這一點從胡金牛教授的PPT裡便可一覽無餘。
家人們,來一起感受一下胡老師講解「如何做一名好老師」的畫風:

甚至直言防止學生作弊的態度:
為了阻止學生考試作弊,我的視覺、嗅覺、聽覺都進化了。

然後胡金牛老師在個人部落格裡發表過《課程總結》,也是把「括號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經過15周緊(sui)張(yi)的上課,2018年秋季學期《原子物理》在It’s time to say goodbye的優美旋律中順利結課。
感謝各位同學沒有向講臺扔臭雞蛋,反而每次上課結束都給予鼓勵的掌聲。
儘管很多同學主動通過微信利用各種原因向我請假,但是想想現在都記不清楚到底都誰請假了(儘管汗去吧!)。
希望同學們在明年的考試中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有的同學剛剛還說老師明年再見),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作弊,當然掛科的同學也不要太多(前兩年的同學可都沒有和老師在《原子物理》的課堂上再見的哦!)。

至於陳璟教授,有學生回憶他的工作生活說到:
沒啥事的時候在辦公室打單機遊戲。
有一次還聽到他和學生討論《艾爾登法環》……

嗯,確實好有意思。
幽默背後是紮實的科研
別看胡、陳二位教授在其簡歷中十分謙遜甚至玩兒起了自嘲,他們搞起科研來可是一點兒都不含糊。
先來看看胡教授這邊——目前他已經在原子核物理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餘篇,不過他坦言:原子核領域屬於夕陽學科,基本上發不了Nature和Science。
此外,胡教授還在影響力不錯的Astrophysics Journa等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十餘篇論文。
嗯…這或許可以解釋他為何在簡介中加上這句:「最近發現蒙做天文的比蒙做核物理的專家容易點」。
與此同時,他還擔任了Chin. Phys. C, Int. J. Mod. Phys. E, Chin. Phys. Lett.等期刊審稿人。(雖然他自嘲是被強行拉進去的)
至於科研項目,據公開資料顯示,胡教授自2016年以來已經主持過4個項目,其中包括2個國家級和1個市級項目,總經費達到100多萬。

再來說說陳璟教授,目前已在頂級物理期刊上發表100餘篇文章,並被累計引用2000餘次。
2018年,他參與合作的一篇論文登上了Science。

在這項研究中,他和團隊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了理想外爾系統。
何為外爾系統?
原來,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費米子包含三種,分別是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
其中,狄拉克費米子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但是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直到這幾年才被觀測到。
外爾費米子最顯著的特徵,是其色散關係上含外爾點。
而理想的外爾系統是研究和開發很多有趣的拓撲特性以及實際應用的基礎,是物理學方面的重大突破。
據南開大學官網資訊,陳教授自2009年以來,已經主持過7個項目了,其中包括4個國家級和2個教育部級的項目。

這麼看來,這兩位教授的簡歷為何能走紅,主要還是由於他們優秀的科研經歷,與低調風趣的態度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萌」吧。
One More Thing
眾所周知,南開大學坐落在曲藝之鄉天津。
調皮的網友就開始加戲了:
你們南開的教授們都進修過相聲?

參考連結:
[1]https://my.nankai.edu.cn/wlxy/hjn/list.htm
[2]https://physics.nankai.edu.cn/hjn/main.htm
[3]https://physics.nankai.edu.cn/cj/main.htm
[4]https://m.weibo.cn/2011075080/4814774746221894
[5]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16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