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電影《沙丘》上映,在電影上映之前,很多原著書迷都對電影中厄拉克斯星球上的核心物種——沙蟲的形象充滿了好奇,都在期待導演到底如何呈現這個物種。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原著中的沙蟲最大的長度在400米左右,控制著方圓三四百平方公里的領地,並且在它出沒的地帶都有「香料」出現。
沙蟲最大的特徵就是它有張巨型的嘴,嘴裡面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利齒,猶如深淵一般會吞噬周圍的一切。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厄拉克斯星球的沙蟲雖然看起來很可怕,全然不像地球上的物種,但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有蟲子與之相似的。至於沙蟲的原型最接近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吧!

凶猛且迅速的博比特蟲
博比特蟲,正式名為「磯沙蠶」(磯沙蠶是一類動物,其中的幾種俗名是博比特蟲)。博比特蟲是一種夜行動物,其體形一般都可達到1米以上甚至更長,以有機碎屑為食。
博比特蟲的口器十分複雜,它由內向外翻,且末端有著極其鋒利的下顎。博比特蟲的口器周圍還有5根觸鬚,可以很靈敏地察覺到獵物並通過咽腔上的肌肉用力地撕咬獵物,瞬間將其撕成兩半。
博比特蟲一般會潛伏在海底深處,只露出10釐米左右的頭部來等待獵物的到來。當獵物匱乏的時候,博比特蟲就開始吃一些海草之類的植物來補充能量。

圖片來源:Pinterest
科學家們推測,博比特蟲會向獵物的體內注射毒液,以此來更好地消化。另外,它還能攻擊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獵物,如果有人靠近,必定也會被狠狠地咬上一口。

圖片來源:Pinterest
根據《沙丘》原著中的設定,沙蟲是由一種叫做「沙鱒」的生物進化而來的,它因為常年吞噬微生物和水來產出「香料」,使得厄拉克斯星球土地沙漠化。
而沙蟲就是為了適應沙漠才進化來的。單從這個設定來看,博比特蟲其實更接近於沙丘星球中的「沙鱒」。

神秘物種蒙古死亡蠕蟲
蒙古死亡蠕蟲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物種,相傳出沒於蒙古的戈壁灘深處。蒙古當地的很多傳說中都有這種蟲子的存在,很多盜墓電影中的蟲子也都是以這種蟲子為原型。
另外,美國的博物學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在1926年出版的《On the Trail of Ancient Man》中也提到了蒙古死亡蠕蟲的存在。上面寫道:蒙古死亡蠕蟲身長兩英尺,外形似香腸,只要輕輕一碰就會中毒。
根據傳言,蒙古死亡蠕蟲身體呈紅色,它會噴出極富腐蝕性的毒液並且還可以釋放出電流,以此來攻擊數英尺之外的獵物。


圖片來源:Pinterest
這種生物常年存在於人們的傳言之中,對於它的記載少之又少。於是,很多專家學者也都紛紛前往蒙古去尋找這種神秘的生物,但是最後也都空手而歸。
如果蒙古死亡蠕蟲真的存在,它也很接近於《沙丘》中沙蟲的形象。


圖片來源:Pinterest

現實中的沙蟲
這裡不得不提,其實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也有一種名叫「沙蟲」的生物,也叫沙腸子,學名方格星蟲(Sipunculus nudus)。這種沙蟲一般生活在沿海一帶的沙子底部。因為它們會隨著退潮漲潮而在沙子裡鑽進鑽出,所以就被人稱為沙蟲。
這種蟲子沒有體毛,呈長筒形。它的肌肉比較發達,身體結構卻很簡單,體長約在10-22釐米之間,主要以吞噬砂礫為主。

圖片來源:Pinterest
沙蟲對於生活環境有著極高的要求。一般那些受過汙染的地方,沙蟲都無法存活。所以,沙蟲也被人們稱為「環境標誌生物」。另外,沙蟲也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屬於高蛋白、低脂且低糖的水產品。常被人們用來鮮食,或者乾製。

圖片來源:Pinterest
雖說沙蟲的名字與《沙丘》中的沙蟲一樣,但是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因此,我們現實中的沙蟲肯定不是《沙丘》中沙蟲的原型。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其實對於沙蟲的原型一直都眾說紛紜。
博比特蟲和蒙古死亡蠕蟲在不同程度上都與「沙丘」世界中的沙蟲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並且它們都有著極強的攻擊性,其凶殘的程度和沙丘中的沙蟲也算是高度的吻合。
因此,誰才是「沙蟲」的原型我們還是無法定論,又或者說作者在描述沙蟲的時候,參考的原型不止一種也不一定。
你覺得,誰才是沙蟲的原型呢?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小西途說

「和院士一起做科普」2021年科普創客大賽啟動啦,64個獎項等你來拿!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點選下方「閱讀全文」看看蝌蚪五線譜網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