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馬斯克好榜樣,矽谷裁員「理直氣壯」

裁員人數以「萬」計,加州提前入冬

裁員人數以「萬」計,加州提前入冬。

作者 | Jesse編輯| 靖宇

Meta 開始對員工動刀了。

自年初接連交出糟糕財報,前 COO 雪莉·桑德伯格離職,祖克柏公開表示「有些員工不該呆在這裡」之後,Meta 終於迎來了一場毫不留情的大裁員。

11 月 9 日,當地時間週三,Meta 宣佈將裁員 11000 人,相當於公司團隊總人數的 13%。沒有任何迴旋餘地,被裁的員工接到通知後,當天就要收拾東西離開。

祖克柏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表示自己為 Meta 目前的處境和裁員決策負責,並對被裁的員工表示抱歉。

10 月末,自伊隆·馬斯克收購 Twitter 後,他立刻制定了一個殘酷的裁員計劃。不僅解僱了幾乎所有高管,還決定裁掉公司裡 50% 的員工。風波發酵的同時,各種資訊都被髮布在 Twitter 上,幾乎上演了一出「裁員真人秀」。高管們抱著紙箱站在路邊的場景,令整個矽谷風聲鶴唳。

有觀點認為,是馬斯克在 Twitter 推行的裁員計劃,給了 Meta 和祖克柏大裁員的底氣。但 Meta 的體量比 Twitter 要大得多,光是此次裁掉的 11000 名員工,就已經超越了 Twitter 全體員工規模。從這個角度來說,Meta 的裁員比例相對較小,對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更大。

整個矽谷已經寒氣瀰漫,特別是在眾多科技巨頭都「凍結招聘」的背景下,等待著失業者的,只會是更艱難的「再就業」。

01

「毫不留情」

Meta 裁員的訊息醞釀已久,只是沒人想到,一切會來得如此凶猛。

11 月 8 日,週二,祖克柏在一場內部會議上,與數百名管理層人員,溝通了裁員事宜,並表示將於第二天正式對外公佈訊息。

他甚至沒有等到天亮,美國西部時間週三凌晨兩點,Meta 就在內部公佈了裁員計劃,被裁的員工開始收到郵件通知,並立刻失去了訪問企業內網的許可權。Meta 僅為被裁員工保留了郵箱訪問,以便他們與老同事們告別。

在裁員補償方面,Meta 的補償方案包括 4 個月工資,外加每年工齡多半個月的補償,未休的年假也會換算進去,今年 11 月將發放的期權也會兌現。除此之外,公司還將提供 6 個月的醫保和 3 個月的失業服務。

這是 Meta 自成立以來,第一次「無差別」裁員,管理層根據業務、職責決定裁員名單,不提供任何轉崗、改善機會。

Meta 創始人馬克·祖克柏通過視訊會議宣佈裁員,並承認犯了錯誤|CNBC

那些與核心業務關係不大,短期難以自我造血的團隊,成了被裁的重災區,比如 AI 研究團隊。此外,一些比較邊緣的硬體團隊,比如 Meta Portal 視訊聊天屏的開發團隊,也被整組裁掉。

除了社交、廣告等核心造血部門相對比較安全,一直備受爭議的 Reality Lab 元宇宙部門,此次也沒有成為裁員的焦點。儘管自 Facebook 改名 Meta,全力入局元宇宙後一年,Meta 的元宇宙建設和發展一直未見起色,公司市值蒸發了 70%。

在對內發言中,祖克柏堅定表示了自己對 Meta 戰略的信心,他相信 Meta 目前的股價被嚴重低估,因為公司的核心社交業務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生意,且元宇宙產品將「定義未來的社會連接,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

有人形容 Meta 此次裁員「毫不留情」,儘管 Meta 人力資源部門對內表示,裁員影響的主要是工作職責與同事有重疊的員工。但事實卻是,部分被裁員工甚至是過去幾年表現很好、升職很快的「優秀員工」。他們被裁的原因更多是所在團隊、所做項目沒那麼重要,所以成為了犧牲品。

過去幾個月,祖克柏在公司內部樹立起一副強硬態度。他一方面督促財務部門縮緊預算,減少各種非必要開支,另一方面也對員工展開了更嚴格的 KPI 考核,甚至直接對內表示,「有些人不應該呆在這裡」。

但等到真正大裁員的時刻到來,祖克柏還是採取了相對「柔和」的姿態。

他主動「攬下責任」,表示公司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新冠疫情初期,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公司收入高速增長,他錯誤地認為這種增長會一直持續,加大了各方面的投資力度,擴張團隊,最終導致公司陷入危機。最後,他還針對被裁員工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並對他們的貢獻表達了感謝。

「這是一個悲傷的時刻,我們無法迴避它。」祖克柏說。

02

壞老闆的底線

在 Meta 宣佈裁員之前,矽谷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另一家公司,Twitter 身上。

Twitter 的規模體量雖然遠小於 Meta,但兩家公司核心業務都是社交媒體,且都是乘著上一波 Web 2.0、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崛起,可以說是相伴相生。

直到馬斯克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10 月 28 日,就在伊隆·馬斯克花費 440 億美元收購 Twitter後幾個小時,他來到 Twitter 位於舊金山的總部,迅速用兩封郵件解僱了 CEO Parag Agrawal 和 CFO Ned Segal,宣佈將進行大規模裁員。

馬斯克甚至要求,裁員要在 3 天內,11 月 1 日之前完成,目的是讓被裁員工拿不到原定於 11 月 1 日發放的獎金。

Twitter 的人力、法務團隊立刻警告馬斯克,這一做法很可能違反了美國的《就業法》,也違反了公司與員工的勞動合同,被裁員工會起訴公司。但馬斯克的團隊表示,馬斯克在法庭上身經百戰,不怕被告,也不怕交罰款。

馬斯克讓內部財務團隊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模型顯示,暴力裁員帶來的法律成本,很可能比原本應發的獎金還要高出數百萬美元。加之與各種團隊溝通、拉扯,花費了很多時間。

最終,馬斯克並沒有成功在 3 天之內就完成裁員,但他成功在 3 天內就成為了矽谷「最遭人恨」的老闆。

混亂體現在方方面面,特別是裁員的規模。

收購之初,馬斯克曾號稱要裁掉 Twitter 75% 的員工,後來這個數字被改成 50%,又一度在執行階段被改成 25%。與此同時,大量管理層因無法忍受馬斯克,選擇主動離職,雞飛蛋打。

執行裁員的過程也充滿了反反覆覆的鬧劇。

執行裁員的過程也充滿了反反覆覆的鬧劇

有人專門站在 Twitter 總部前扮演被裁員的員工|New York Post

11 月 3 日,在 Twitter 已經裁掉大量員工之後,馬斯克的顧問團隊發現,裁員的規模可能太大了,公司不少團隊都因此陷入了癱瘓,無法正常運轉,他們開始「反聘」被裁的員工,要求他們迴歸崗位。

直到 11 月 9 日,馬斯克收購 Twitter 兩週後,風波仍未平息。越來越多高管離職,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也公開表示,正在深切關注 Twitter 的發展,並警告馬斯克,「沒有一個 CEO 或公司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就在第二天,11 月 10 日,Meta 公佈了大裁員的計劃。

有觀點認為,Meta 之所以「敢」一次性果斷裁員上萬人,就在於政府、輿論的目光,都被 Twitter 吸走了,大家對「壞老闆」的認知下限,也被馬斯克大大拉低了。

與馬斯克相比,祖克柏雖然裁員,但他至少敢於主動承擔責任,向員工道歉,並提供補償方案,聽起來已經是「模範好老闆」了。

但一個事實是,Meta 的裁員規模,對整個矽谷的衝擊,遠比 Twitter 裁員來的更大。超一萬名員工流入「再就業」市場,將對整個就業環境帶來巨大沖擊。

03

矽谷的「下行週期」

混亂中裁員的,遠不止 Twitter 和 Meta 兩家。

自今年夏天至今,大大小小的矽谷公司都啟動了裁員計劃,涉及幾乎所有垂直領域、各種商業模式。有與 Meta、Twitter 同賽道的 Snap,決定裁員 20%;還有 Netflix、PayPal、Lyft 等公司;甚至包括 Stripe、Salesforce、Shopify 等 toB 公司……

光是 Meta 裁員的這一週,整個矽谷就裁掉了 20000 多名員工。而那些沒有裁員的公司,也大多已經處於「凍結招聘」狀態,不再進行大規模的「人力批發」,而是隻會針對特定崗位,進行對點的「單招」。

少數公司的問題正在蔓延為整個矽谷的問題,不少人都感覺到,在經歷了過去兩年的牛市之後,整個科技行業都在走入一個「下行週期」。這種緊張態勢並沒有任何緩和跡象,有風投機構的合夥人預測,未來幾個月,矽谷還將裁員 25000 – 50000 人,薪水也會下降。

評論者擔心矽谷大裁員會不會引發類似千禧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危機|TED.com

Meta 裁員後,有傳聞稱,Google也在接觸 Meta 曾接觸過的同一家諮詢公司,可能也會進行裁員。而Google的員工規模比 Meta 更大,一旦裁員,必然給就業市場帶來更大沖擊。

甚至有人擔心,矽谷就業市場的寒冬,會演變為一場大衰退。有金融分析師向華盛頓郵報表示,目前的矽谷,很像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前的情況。

在一個矽谷求職互助群裡,大家不再像往日一樣,主要分享各種招聘資訊,而是多了很多面試技巧、刷題資料。不少人也在討論未來的大環境走向,焦慮蔓延,但沒有什麼更好的應對辦法。

而且,科技行業聚集了大量移民員工。對很多華人,以及其他國家的移民員工來說,被裁不僅意味著失去收入來源,還意味著失去工作簽證。如果無法在短期內找到下一份工作,就無法繼續在當地居留。

唯一的希望是等待行業復甦,只不過現在很難預測,復甦什麼時候到來,到底會不會到來。

「往後 10 年,矽谷不會像過去 10 年那麼好了。」有人在群裡說道。

*頭圖來源:MobileSyrup

相關文章

建設 Web3,現在最需要 Web2 的移民?

建設 Web3,現在最需要 Web2 的移民?

Web3 處在「大規模應用」爆發的前夜 從國際局勢,到新冠疫情,過去三年「新常態」的衝擊,讓外部環境充斥著不確定性,也令這個時代的人們處於前...

一個釘釘怎麼面對「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個釘釘怎麼面對「一千個哈姆雷特」

釘釘做大客戶,把自己放小。 文 | 張鵬 距離釘釘上一次提出大客戶+商業化,剛好過了半年。在這個節點上,釘釘公佈了一份階段性成績單。 近兩年...

B 站最艱難的時刻過去了嗎?

B 站最艱難的時刻過去了嗎?

儘管還在虧損,但 B 站的降本已經開始收穫成效。 作者 | 鄭玄 當一個行業整體意識到必須改變時,相似的關鍵詞就會反覆出現在高管對外的分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