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6 月 30 日。眾所周知,電影發展中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 1930 年左右引入市場,而在 1948 年的今天,梅蘭芳主演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上映。這部電影由吳性栽投資,他專門成立了一個叫做華藝影片的公司,其中所使用的印染體系、印染技術和工具,都是由顏鶴鳴發明的。不過,當時中國沒有沖洗彩色片的技術,必須寄到美國去沖洗,電影的原片也就在這次出國之後損壞。
回顧科技歷史上的 6 月 30 日,計算機界的今天也有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發生,那便是馮·諾依曼發表《EDVAC 報告書的第一份草案》;這份草案為什麼如此重要?讓我們先回到二戰的最後一年,看看那年都發生了什麼。
1945 年 6 月 30 日:《EDVAC 報告書的第一份草案》發表

圖源:維基百科
《EDVAC 報告書的第一份草案》(「First Draft of a Report on the EDVAC」,簡稱為第一份草案)由馮·諾伊曼撰寫,首次公開描述使用儲存程序概念的計算機邏輯設計,即後來眾所周知的「馮·諾伊曼體系結構」。1945 年 6 月 30 日,馮·諾依曼在乘火車去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路上手寫了這份報告,並將手寫的筆記郵寄回費城。第一份草案是現代電腦科學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式文獻,奠定了全球計算機行業的技術基礎。第一份草案提出了計算機設計的核心思想:
- 使用二進位制表示資料;
- 像儲存資料一樣儲存程序;
- 五大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儲存器、輸入模組和輸出模組。
這些現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原則,在 1945 年堪稱劃時代的認識。當年,這份報告其實還引起了不小的爭議,EDVAC 設計團隊的其他成員認為,公開披露這份設計很有可能會阻止 EDVAC 獲得專利;其次,EDVAC 設計團隊中的一些人爭辯說,儲存程序的概念是在馮諾依曼擔任顧問之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氣工程學院的會議演變而來的,並且大部分工作都體現在初稿,而馮諾依曼將集思廣益的概念翻譯成了形式邏輯的語言,導致功勞最終歸於馮·諾依曼一人。無論如何,約翰·馮·諾伊曼在 1945 年撰寫的這份報告中提出了計算機的基本功能規範,其中大部分規範至今仍然得到遵循。換言之,數十年來的不斷創新,始終沒有背離馮·諾伊曼和 EDVAC 設計團隊最初的構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99 年 6 月 30 日:美國國家半導體宣佈退出 PC 處理器市場

圖源:維基百科
美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曾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之一,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該公司於 1959 年 5 月 27 日由數名斯派裡公司(Sperry Rand Corporation)的工程師創立,多年來收購了數家公司,如在 1987 年收購快捷半導體公司與在 1997 年收購 Cyrix。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英特爾公司推出了 80486 處理器,並在 X86 系列中首次使用了 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執行一條指令。以 AMD 和 Cyrix 為首的其他公司如臨大敵,上世紀末的半導體大戰就此展開。
九十年代中期,英特爾公司繼續推出全面超越 486 處理器的新產品,並推出一代全新的產品線 Pentium(奔騰);其主要競爭對手 AMD 和 Cyrix 也分別推出了 K5 和 6×86 處理器來對付英特爾,但是由於奔騰處理器的性能最佳,英特爾繼續佔據著大部分市場。1997 年 11 月 17 日,美國國家半導體和 Cyrix 宣佈公司合併。Cyrix 將成為一家自主的全資子公司,而國家半導體將追求低端 CPU 市場作為目標,因此不會支持 Cyrix 當時正在開發的高端 6x86MX 設計。然而,Cyrix 後來宣佈,與國家半導體的合併不會改變其開發或營銷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其實曾經是英特爾的合作者,收購 Cyrix 直接導致了聯盟破裂,將國家半導體從合作者變成了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失去了與英特爾的業務。收購 Cyrix 還帶來了一些非常麻煩的合同,比如國家半導體突然多出了要依靠 IBM 微電子部門製造 Cyrix 晶片的商業義務,而這也導致了許多技術限制。97 年初,Pentium MMX 上市,年中 Pentium II 和 AMD K6 上市,年末 Cyrix 6x86MX 面市,「三足鼎立」的局勢在 1998 年正式形成,這一年三家公司可謂是不相上下,互相彌補了彼此的缺陷和空白。
1999 年,英特爾完成了反撲,AMD 開始走下坡路,而美國國家半導體承受不住激烈競爭和合同限制帶來的損失,選擇把 Cyrix 賣掉;1999 年 6 月 30 日,美國國家半導體宣佈退出 PC 處理器市場,並宣佈將 Cyrix 出售給 VIA 公司。2011 年 4 月 4 日,德州儀器宣佈以 65 億美元收購國家半導體。2011 年 9 月 23 日,德州儀器與國家半導體正式合併,這筆交易使德州儀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模擬技術元件製造商之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8 年 6 月 30 日:CNET 被 CBS Interactive 以 18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圖源:維基百科
CNET 是美國舊金山一間媒體公司,集中報道科技新聞,於 1993 年由 Halsey Minor 及 Shelby Bonnie 創辦。早年曾營辦電視節目,原打算成立有線電視訊道。後來網際網路普及,該公司亦主要在網上運作,曾在納斯達克上市。CNET 歷經多年發展,旗下有多個網際網路公司,比如 CNET、ZDNet、GameSpot.com、TV.com、MP3.com、TechRepublic 等,2007 年的年收益達 4.06 億美元,足跡遍佈全世界。
2008 年 5 月 15 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宣佈,將以約 18 億美元收購 CNET。在此之前,CNET 同持反對意見股東之間的爭奪愈演愈烈。CBS 表示,通過這一交易,該公司將躋身美國十大網際網路公司之列,每月獨立訪問者人數高達 5400 萬人,在全球擁有約 2 億名使用者。6 月 30 日,收購正式完成,該收購使 CBS 瞬間躋身全美十大網際網路公司之列,擁有總計 5400 萬美國使用者和 2 億全球使用者。在此之前,CBS 便已經是全美最大的廣播聯播網和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
不過,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實在太過迅速,而歷史的變化也可謂是風雲莫測。CNET 的創始人 Halsey Minor 在出售網站後轉去投資不動產,最終淪落至破產;而 CBS 公司在 2019 年底和維亞康姆集團重新合併,CBS 電視網則併入合併後的新公司維亞康姆 CBS 集團。2020 年 9 月 14 日,CBS 將 CNET 又賣給了 Red Ventures,售價五億美元。在電視業務逐漸縮減的今天,樂觀者會說「紙質報紙都還存活著」,悲觀者會說「網際網路將取代這些業務」,你認為電視的未來會怎麼樣呢?歡迎參與本期投票,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