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萬萬沒想到,造芯這件事,竟然還能如此「親民」:
在22歲的年紀,一個人竟能憑一己之力,在自家車庫裡打造一塊晶片!

△ 圖源:WIRED
你沒聽錯,這就是一位名叫Sam Zeloof的美國小夥,硬生生給搞出來的事兒。
而且他在車庫裡DIY的晶片,是連曝光機在內一系列設備都是親手改造的那種。
若是從工藝角度來講,就相當於英特爾第一款晶片「4004」的尺寸——10微米。
當然了,畢竟是靠自己一個人,在電晶體數量方面,Zeloof的晶片為1200個,而英特爾「4004」的則是2300。
不過Zeloof的工作還是得到非常高度的認可,這不《連線》(WIRED)雜誌最近就評價道:
展示了小型晶片「工匠們」(所能帶來)的可能性。

甚至Zeloof本人還「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地說:
我的工作可是超越了摩爾定律的哦
。
(注:摩爾定律是指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或許讀到這裡,你已經發出了疑問,「當真這麼神奇嗎」?
別急,我們繼續往下扒一扒。
在車庫裡DIY的晶片
原來,WIRED此次介紹的晶片,已經是Zeloof打造的第二款晶片(2021年8月),名為Z2。
而第一款晶片Z1,則是他早在2018年打造的產品。

Z1所擁有的電晶體數量僅僅為6個,而Z2在這方面數量,足足是Z1的200倍。
也難怪Zeloof敢半開玩笑地說出「超過摩爾定律」的話了(還給自己做了張圖表):

從面積來看,Z2的大小也僅為Z1的四分之一,包含10 x 10的電晶體陣列。

面積雖小了,但Z2電晶體在示波器上得到的輸入輸出曲線,依舊是教科書那般完美。

並且Zeloof的晶片不僅僅是停留在「做出來」階段,還是已經「用上了」的那種。
例如Z1就應用到了LED閃光燈、吉他失真踏板等:

但Z1的缺點也比較明顯,那就是它的MOSFET閾值電壓會比較高。
這就需要連接2個9V電池才能去讓Z1正常工作。
而Z2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也就是可以在低電壓的情況下良好運作起來。
正如Zeloof自己介紹的那樣:
Z2與Z1相比,更小、更好、更快。
當然,更令大眾更驚訝的點,還在於Zeloof的年齡——
造出Z1晶片的時候,他才在上高中三年級;而到了Z2晶片,他則是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讀大四。
這也難怪不少網友將其稱為「天才少年」。
而在Z2問世半年後,也就是這個月初,Zeloof還宣佈他「設計一款新晶片,離正常運行不遠了」!

看來Zeloof的Z3晶片,也是準備即將問世了。
那麼接下來的一個便是:
如何一己之力打造晶片?
即便是被稱作「天才少年」,但Zeloof的DIY項目也並非是一帆風順。
畢竟造芯,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以Z2為例,打造它的第一步,就是做設計工作。
而這一步,你可能沒想到的是,他竟然是在PhotoShop(PS)中完成的……
Zeloof對此解釋說,因為他的晶片只有4層需要設計,所以用PS會比其它軟體來得更簡單一些。

接下來就是做晶圓(製作晶片所用的矽晶片)。
但由於最初的晶圓太大了,所以Zeloof用金剛石劃線器把它們切割成2英寸見方。

然後Zeloof在晶圓的表面上圖塗上光刻膠,再把它放到自制旋塗儀上,用4000rpm的速度去旋轉個30秒鐘。

之後把它放到95度的熱板上乾燥1分鐘,留下一層固體薄膜,這就得到了晶圓上的摻雜層(Doped Layer),用來製造MOSFET的源極/漏極。

在此之後,Zeloof把它「移步」到自制的無掩膜曝光機進行光刻。
例如下面藍色點便是整個曝光場,會留在一個位置大概9秒鐘時間,然後便可以把晶圓移到另一個位置,繼續去曝光那個地方。

之後在顯影步驟中,Zeloof把晶圓浸泡在氫氧化鉀溶液中大約1分鐘時間。
這樣做的目的,是把上一步曝光的光刻膠部分給蝕刻掉。

至此,光刻膠的「使命」算是完成了,Zeloof便用丙酮洗刷將其剝離掉。

而這些個步驟還僅僅算是個開始。
Zeloof手中的晶圓又繼續經歷了擴散摻雜磷、腐蝕氧化層、濺射金屬、腐蝕金屬、表徵、打線、封裝、測試等一些列種種步驟。

這整個過程的複雜程度,是可見一斑了。
而在Zeloof的介紹過程中,「自制(homemade)」這次被提及了許多次。
這因為在他車庫裡的幾乎所有設備,大到曝光機、顯微鏡,小到瓶瓶罐罐的試劑、溶液,都是Zeloof從eBay或其它等渠道淘來,然後一點一滴地手動做了改良。

但即便Zeloof克服了種種困難,與標準商業製造晶片相比,還是有一些「硬傷」是無法避免。
例如他的車庫並不能做到無菌環境,因此Zeloof的晶片就會因為細小的「雜質」,出現短路的情況。

不過從現在的結果來看,可以說Zeloof的成果還是較為成功的。
車庫造芯,還在繼續
能hold住如此複雜的過程,而且其中各種細微親手參與改良。
Zeloof的DIY著實令網友驚豔了一把。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網友能給出這樣高度的評價了:
這是我所見過「自制」這個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法之一。

這是我見過驚豔的DIY項目!實驗室也是有夠瘋狂的了!

但Zeloof在車庫造芯的腳步,至此還並沒有停止。
據WIRED介紹,Zeloof最近升級了他的曝光機,可以把工藝縮小到300奈米(0.3微米)。
這個水平已經可以與90年代中期的商業晶片相媲美。
那麼Zeloof接下來還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是值得拭目以待了。
參考連結:
[1]https://www.wired.com/story/22-year-old-builds-chips-parents-garage/
[2]http://Zeloof.zeloof.xyz/category/semiconductor/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5ycm7VfXg
[4]https://twitter.com/szel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