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花樣百出的「殺豬盤」走向國際,美國人被套路傻了

美國朋友們現在走過最長的路,就是騙子的套路

美國朋友們現在走過最長的路,就是騙子的套路。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Jason, you are really out of line. I’m Fiona. Amy told me everything!」 週日早上10點,矽谷某科技公司的軟體工程師Frank Newton(化名)在WhatsApp上收到了這樣一條簡訊。

他覺得肯定是誰誤發了資訊,於是禮貌回覆了對方告訴她發錯了號碼。

隨即對方發來資訊說非常抱歉,又解釋道自己剛發現被男朋友欺騙,還被對方遮蔽了電話,這個男朋友的新號碼是朋友發給她的。語氣誠懇,又楚楚可憐。

面對著這個陌生的心碎女孩,Frank出於善意安慰了幾句,沒想到對方卻把他當成了樹洞聊了起來。在女孩的主動攻勢下,接下來的幾天,兩人聊感情聊工作,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成為了似乎無話不談的線上好友。

一直到半個月後,Fiona聊起她最近正在做一項投資賺了20萬美元,並邀請Frank也一起參與時,Frank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遇到了最近廣為流傳的「殺豬盤(Pig-butchering)」。

進入2022年以來,「殺豬盤」在海外愈發猖獗,開始面向沒聽說過這種詐騙套路的外國人,這種無意錯發的簡訊僅僅只是最近流行起來新玩法之一。很多人都被各種騙局套路玩得暈頭轉向,不知不覺之間就被騙走了大量的錢。而讓人意外的是,就連高科技人才聚集的矽谷也成為了這一波「殺豬盤」受騙的重災區。

|「殺豬盤」入鄉隨俗,美國人直呼防不勝防

最近幾個月來,很多美國人都收到了從各種陌生號碼發來的千奇百怪的「錯發」簡訊。

有的簡單直接,上來就是一句Hi,大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

圖片來自Reddit

圖片來自Reddit

有的則會編造一個能跟你套近乎、或者引起你同情的故事背景。比如「最近好嗎,上次慈善晚宴之後我們好久沒見啦」,「你上次做的那個肉丸真好吃可以告訴我怎麼做的嗎?」,「你上次買的那個房子買成多少錢?」「醫生,我們家狗狗突然又吐又不能走路,可以幫我安排一個看病時間嗎?」

圖片來自Max Read部落格

圖片來自Max Read部落格

有些會給自己樹立成功人士人設,告訴你他的新工作電話、約你去高爾夫球場談合作,讓你產生一種跟大老闆產生了錯位連接的錯覺,以為好運從天而降。

圖片來自Max Read部落格

圖片來自Max Read部落格

這些資訊的目的都是引誘你回覆他們,再一步一步給你設套。目前這種類型的騙術在海外大部分資訊類社交軟體上都有發生,重點包括Messages、WhatsApp、Telegram等,雖然他們切入的方法不一樣,但總結起來都有著相似的套路:

首先他們會隨便編一個名字稱呼你讓你以為他們是發錯了資訊,接著他們會在你回覆之後給你發「好人卡」套近乎介紹自己,問你在哪裡、做什麼工作。等你對他們有一些信任之後,就會給你推薦他們正在做的投資,可能是一個冷門的財富管理公司,也有可能是一款數位貨幣。

他們一開始並不會逼你投入大量的錢,大部分會是短期、小額的投資,但回報率很高,此外也經常謊稱自己的大部分投資收益會拿去做慈善,從而讓你相信他們並不斷加碼,最後積累到一定金額後他們就突然捲款消失。

當然,也有一些更簡單粗暴、更考驗人性的騙法,比如直接把賬號密碼、以及賬戶餘額在簡訊裡給你打出來,末尾再加一句「千萬不要告訴別人」,誘騙你點進他們的釣魚連結。

圖片來自Reddit

圖片來自Reddit

今年以來,這樣的情況在美國愈發猖獗。根據網路安全公司 Sift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在舊金山使用約會聊天軟體的使用者,平均每認識20個人就有一個是騙子。很多從未經歷過這種騙局的「單純」美國人都落入了這樣的圈套,各種「被殺豬」的求助帖越來越多。

圖片截自於Reddit

圖片截自於Reddit

要說美國此前也並不是沒有騙子,但這種「養肥了再殺」的手法可能很多美國人確實還是第一次見。直到近期不斷有該類騙局被曝光之後,大家才紛紛開始學習到了「殺豬盤(Pig-butchering)」這個新名詞。

圖片來自Twitter

圖片來自Twitter

甚至很多人還學會了以後如何高效回懟騙子。

圖片來自Twitter

圖片來自Twitter

|Linkedin成「殺豬」新陣地,騙子盯上科技公司員工

除了利用了聊天軟體群發簡訊來實施詐騙之外,這一屆的騙子還搞起了個性化定製,把詐騙目標放到了海外職場打工人身上。

在最近被曝出受騙案件中,有很多都是矽谷各大科技公司的員工。而他們受騙的渠道往往不是在一般的聊天軟體上,而是來自於專業性更強、門檻更高的職場社交軟體Linkedin。

最近,SF Examiner就報道了近期因為「殺豬盤」損失超過百萬美元的兩個矽谷員工。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先在Linkedin上被騙子加好友,接著轉戰WhatsApp,對方在跟他們聊了好幾個月取得他們的信任之後,接著引導他們在看似真實可靠的網站上投資數位貨幣,最後虧到血本無歸。

「我從沒想過這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自己就是軟體工程師,我覺得自己可以分辨網站的可靠性。」其中一個受害者R表示。他說他之所以會相信對方,是因為對方的LinkedIn主頁顯示跟自己是同一所大學畢業的,同時在聊天時他們還聊到了大學的事情。

「騙子把一切都營造得太真實了,讓你一步一步走進他的陷阱。」

圖片截自於SF Examiner報道

圖片截自於SF Examiner報道

這兩個案例的遭遇並非罕見個例。CNBC最近也參加了LinkedIn詐騙受害者舉行的線上會議,參會者的受騙金額從20萬美元到160萬美元不等。在Reddit論壇上,很多網友也表示自己也遭遇了從Linkedin開始的「殺豬盤」。

這些騙子有的偽裝成大公司的飛行員,有的營造白富美人設,有人扮演獵頭,有人謊稱自己在科技公司裡身居要職。點進他們的Linkedin主頁,你會發現他們大多都有著一些共性:一張不知道從哪裡偷來用的帥哥或者美女頭像,一個光鮮亮麗的履歷,一般都是常春藤名校畢業,現在在某大公司做中高層。

他們在尋找獵物時也有明顯的偏好,比如重點找工作經歷或學習背景跟自己人設類似的人,重點關注那些主頁顯示正在找工作、願意拓展人脈的人等等。

在矽星人的走訪中發現,LinkedIn上的「殺豬盤」似乎是從今年開始突然變得非常活躍。

圖片來自Reddit

圖片來自Reddit

「我是每天都會查LinkedIn的人,因為常常會有獵頭髮來的招人資訊。大約從半年前開始吧,我開始經常收到各種Connect的邀請,基本都是啥投資或者科技公司高大上頭銜的人,跟你聊幾句就問能不能加WhatsApp或者Line。」矽谷華人工程師Alex告訴矽星人。「點進去他們的主頁就覺得不對,一開始是每週一兩人,最近幾乎是每天都有。」

「主要以前這些騙局都在Facebook、Ins之類的生活類社交軟體上,LinkedIn因為比較垂直於職場,上邊的資訊一般都是比較靠譜的,沒想到最近也被騙子給盯上了。」另一位矽谷華人工程師Ken也向矽星人表示。

同時他們也告訴矽星人,雖然自己能很快意識到這是騙局,但對於那些剛工作想要在LinkedIn上拓展人脈的年輕人,以及那些從未聽說過類似騙局的外國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被這種新騙局套路進去。

「殺豬盤」的人設特點和騙局路徑,圖片來自Sift

根據受害者事後的覆盤分析,他們認為「殺豬盤」瞄準科技公司的員工背後有一套完整的戰略邏輯。

首先,科技從業人員比普通人更喜歡網路社交,居家辦公之下他們的線上社交需求就更強了。此外,這些工程師一般都對自己的技術判斷能力非常自信,一旦他們在最開始沒有看出破綻,後面的投入程度會比普通人更高。最後,他們也比一般人對加密貨幣、資產投資等話題更有興趣,更願意、也能拿出更多錢投入到獲利實驗之中。

|專業行騙,盯上國際市場

從騙子們組團盯上矽谷工程師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現在這些「殺豬盤」已經不是小打小鬧的遊戲,而是一場有組織有紀律的專業性騙局。除了聊天軟體、Linkedin之外,目前在TikTok、Snapchat、Twitter等海外各類社交軟體上也都出現了這些騙子的身影。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的騙子集團都聚集在東南亞地區,他們有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從海外平臺普及、人設塑造到詐騙對象類型選擇、聊天切入方式等都有著規範的操作步驟,甚至還出現了多語種的「殺豬」教材。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這些教材中,他們還將詐騙對象稱為「客戶」,在培訓時要求員工要深入理解不同客戶的心理,同時需要熟練使用翻譯軟體、變聲器、扒圖等輔助工具,滿足客戶提出的各種需求。

網上流傳的中文版「殺豬」教材,圖片來自於Reddit

面對來勢洶洶的專業化行騙團伙,海外的受害者們近期成立了一個名為Global Anti-scam的全球反詐騙協助組織,動態更新一些真實的被騙案例,揭露騙子的新騙局套路,同時也整理了一些的受騙後的資產追溯、報案、報稅的相關攻略。

愈發猖獗的「殺豬盤」詐騙活動最近也引起了美國官方調查機構的注意。舊金山、波特蘭等地的執法機構已經展開了對詐騙團伙的調查,不久前,波特蘭FBI還專門發佈了一項針對「殺豬盤」的警告,提醒公眾不要輕易向陌生賬號轉款以及提供任何個人資訊。

在此,矽星人也想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細鑑別從各類社交軟體上發來的任何陌生人資訊。

最後,想問問在海外的大家最近也有收到類似的詐騙資訊嗎,有發現什麼新型的「殺豬盤」套路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注:封面圖背景來自於Unsplash,作者Marek Piwnicki,由矽星人再創作。

相關文章

獨立站「圍困」中年亞馬遜

獨立站「圍困」中年亞馬遜

電商不再只是亞馬遜的天下。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進入今年以來,亞馬遜電商連續「啞火」。 在剛揭曉的三季度財報中,亞...

暴風雨之前,CEO、CFO們都開溜了

暴風雨之前,CEO、CFO們都開溜了

管理層的出走,釋放出耐人尋味的信號。 ———— 文|Juny 編輯|VickyXiao 如果你關注著美國各大科技公司的動向,你可能會發現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