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客們說出的某些話
為什麼能夠振聾發聵、歷久彌新?
它們澄澈,像面鏡子
誠實地映照他們的心
它們銳利,像是子彈
輕易地擊中我們的心
那些話,是創新者的凝練和寫照
那些話,真誠如水、熾熱似火
那些話,彷彿自有重量
那些話,冒險者會帶著踏上旅程
那些話,將人們都聯結到一起
每一次,它們都能晃動科技信仰者的內心
啟發你我的好奇之心、改變之力

我們挑選了7 句科技圈的「極客名言」和他們背後被廣為流傳的 7 個「梗」——它們有的成為警世的燈塔,有的詮釋著初心,有的滿是情懷浪漫至極,有的令人摸不著頭腦但卻能招來萬千解讀,有的會引人發笑……
記憶裡,它們的存在像模糊的像素,在你需要的時候,話語的力量會一點點清晰,給你答案。
1.
All good things.
—— Steve Jobs
一切美好的事物。
—— 史蒂夫 · 賈伯斯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end」是句諺語,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結束,並沒有什麼能永恆。人們用它來表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遺憾。
2011 年 10 月 5 日,56 歲的賈伯斯故去,網際網路上滿是討論。人們討論他對產品的審美,在他的管理下的蘋果「chic」的傾向要大於「geek」;人們討論他在商業上的離經叛道,流傳著他親自為廣告「Think Differenet」的配音;人們甚至還討論他私下暴虐乖張、固執已見的細節……但基調都是遺憾,他們對一個與眾不同的商業人物的消逝,感到遺憾。
於是,人們開始「考古」賈伯斯的往事。
1984 年,賈伯斯在發佈會上介紹麥金塔,那臺電腦被啟動後滾動著顯示精美絕倫的圖形界面,其中就有一副名為Woman Combing Her Hair的版畫。彼時,賈伯斯就把自己對日本藝術的偏好塞進了產品中。
賈伯斯還經常談到他從禪宗佛教中汲取靈感,以及對日本料理的熱愛。他愛吃壽司。在去世前一年,賈伯斯到京都一家叫「Sushiiwa」的壽司店用餐,讚不絕口。本來店長希望賈伯斯可以為他的女兒 Yukako 籤一個名,雖然賈伯斯很少為人簽名,但那天卻欣然接受了這個請求,隨後在店裡手寫了「All good things」這句話。

|賈伯斯為 Sushiiwa 壽司店老闆女兒 Yukako 寫下的話。
圖片來源:NHK
「他可能已經意識到他的生命將在什麼時候結束,」店主回憶說,「所以選擇不寫整個句子,只寫了前三個詞。」
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壽司店的美味,也是賈伯斯生前創造的那些產品。壽司和蘋果產品有什麼關係呢?有人說,都需要匠人極度專注才能做出來。也有人說,這三個詞是那時的賈伯斯以他自己的方式,向這個世界的一種告別吧。

|日本京都 Sushiiwa 壽司店。那是賈伯斯生前最後一次到訪日本。
圖片來源:NHK
2.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Whole Earth Catalog (WEC), 1974
求知若飢,虛懷若愚。
——《全球概覽》雜誌 1974 年停刊號的封底告別語
賈伯斯逝世後,人們整理、傳播著他的語錄。其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或許是傳播得最廣的那句,它簡短,但無比震撼,誘使人們思考為何要飢餓、愚鈍。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 1974 年印刷的一本紙質刊物上。這本刊物就是《全球概覽》,賈伯斯將其視為他們那一代人的聖經。60 年代後期,那時還沒有個人電腦和桌面印刷系統,所以那本書完全是靠打字機、剪刀和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有點像是 Google 的平裝版。在 Google 誕生往回倒 35 年,它充滿了理想主義,滿是靈巧的工具和偉大的見解。
1974 年《全球概覽》停刊,正在是最後一期的封底印上了那句廣為人知的話。雜誌的創始人 Stewart Brand 解釋過其中意涵:要有像初學者那樣的心態去看待新事物,有好奇,想冒險,並且始終覺得自己知識不夠,得打開心智去探求。

「我認為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擁抱網際網路,擁抱科學,經常去旅行,去了解那些跟你不一樣的人。」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紙質的《全球概覽》「死去」。但總是會有人翻出封底那張清晨鄉間公路的照片,Brand 曾在腦海裡想過一個畫面:一個年輕人在這條公路上,他有點餓(hungry),也很清楚自己對前面的道路一無所知(foolish)。
「如果你有冒險精神的話,你可以自己找到這條路的。」賈伯斯 2005 年在史丹佛的講臺上這樣說。
3.
42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Douglas Adams
四十二
——《銀河系漫遊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
在 Google 搜尋框輸入「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按下回車鍵,你能看到一個置頂的計算器界面:它算出了宇宙的終極答案,是「42」。
這是一個「梗」。從 1979 年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出版以來,這個梗就有了。在書裡,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跨緯度生物種族,造出超級計算機「深思」,為的是解答宇宙的終極答案。「深思」在算了 750 萬年後,支支吾吾地對追問者說,「你們真的不會喜歡這個答案的……是 42。」


「42」從書迷群體中擴散開來,更多人開始解讀為什麼是 42。有人說,因為「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就是 42 個字符;有人說,物理學裡最小尺度核子和最大尺度宇宙,中間剛好跨越 42 個數量級;有人說,十進位制中的 42 在 ASCII 碼錶中對應的字符是「*」,而後者在計算機語言中可代表一切字串……各路解讀的「牽強」程度,終於讓小說作者 Douglas Adams 坐不住了,表示他只是隨手一寫,「這是個玩笑。」
宇宙的終極答案是個玩笑。哪來什麼預定的意義,你探索的過程,有時才是意義本身。人們幾十年來,圍繞 42 做出的多種空穴來風的解讀,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無意義」的一種回應和挖掘,因為這純粹胡扯的 42,人們聚到了一塊。
4.
On my business card, I am a corporate president. In my mind, I’m a game developer. But in my heart, I am a gamer.
—— Satoru Iwata
在我的名片上,我是任天堂的社長。在我的腦海裡,我是個遊戲開發者。而在我內心深處,我是一名玩家。
—— 巖田聰,任天堂第四任社長



2002 年 5 月的某一天,新主管巖田聰被任天堂時任社長叫去,本以為會被解僱,沒想到對方當場臨危受命。彼時,索尼和微軟的市場攻勢可謂「咄咄逼人」,而任天堂在 2001 年推出的 GameCube 並沒激起多大水花。
巖田聰上任後推出了 DS,和當時的流行主機相比,DS 更像是玩具。更讓團隊不解的是,在設備發售前夕,巖田聰竟開始籌劃《腦力鍛鍊》——此前市面上少有的,做給老年人遊玩的益智遊戲。團隊還做了滿足女性玩家飼養電子寵物的需求的《任天狗》。巖田聰開始討好「還不是玩家的玩家」。
這種策略奏效了,當時的日本,每五個人就有一臺 DS。甚至,1.54 億臺的總銷量,至今仍是任天堂所有遊戲機中銷量最高的。
其實,巖田聰只是做了「簡單快樂」的遊戲。在 2005 年的 GDC 遊戲開發者大會上,巖田聰上臺說道,「只有觸發了玩家的這些情感響應,我們的所作所為才有價值。」滿足熱衷挑戰的核心玩家,也看到此前未被滿足的邊緣玩家,巖田聰為任天堂打上了這些印記:遊戲要做重,也要做輕。
2015 年 7 月 11 日,巖田聰因膽管腫瘤不治去世。但人們一直記得他做過的那些讓人先是微笑,然後大笑,最後大喊精彩的遊戲;記得他在 GDC 上說的那句話,「在我的名片上,我是任天堂的社長,在我的腦海裡,我是一名遊戲開發者,而在我內心深處,我是一名玩家」;記得他的「玩家之心」。
5.
Senator, we run ads.
—— Mark Zuckerberg
參議員先生,我們有廣告啊。
—— 馬克·祖克柏

2018 年 4 日,美國國會就隱私、信任和劍橋分析公司醜聞等問題對祖克柏進行拷問。當時,有多達 8700 萬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在政治廣告中被濫用。
祖克柏被數十個議員和媒體的「長槍短炮」包圍,將被輪番拷問十小時。只見他帶了寫滿了字的備忘小抄,過程中不時微笑、喝水,這些動作都被網友擷取,並製成「表情包」,人們調侃「他太像機器人了」、「他會不會是蜥蜴人?」
議員們也未能倖免於成為 meme。「名場面」是參議員 Sen. Orrin Hatch 一臉嚴肅地問道,「使用者不用付錢,這樣的商業模式你們怎麼維持下去?」祖克柏愣了幾秒,做了解釋:「參議員先生,我們有廣告啊。(Senator, we run ads.)」對方回道,「我知道了,挺好的。(I see. That’s great.)」
議員們對網際網路「免費模式」的運作邏輯,一無所知。值得注意的是,祖克柏面對對方的追問,說了大量的「following up to do」。直至目前,隱私保護和資料歸屬,仍是使用者和平臺爭論不休的話題。
後來,祖克柏解釋了自己在聽證會上的「機器人」行為,「參議院聽證會可不是個強調人性的環境。如果你在那裡待上六七個小時,表情管理也難免會失控。」
6.
I would like to die on Mars.
—— Elon Musk
我願意死在火星上。
—— 伊隆·馬斯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根本不想當總統,聽起來沒什麼意思……我被問到『你想死在火星嗎』,我想,生於地球,但死於火星,還挺酷的。」馬斯克在 2021 年的 Code Conference 上說。類似的話,他 2013 年就在 SWSX(西南偏南大會)上說過了,「I would like to die on Mars」,但不是開到火星上空然後俯衝自殺,他想留在火星生活。
他希望,他開往火星的旅程最好是單程的。
馬斯克對於火星的熱情,並非一時興起。早在 2001 年,他就重拾自己兒時就有的太空夢,公佈「火星綠洲計劃」,開始暢想太空探索和火星移民。首先得有火箭,馬斯克跑去莫斯科,打算買下 3 枚洲際導彈,再改成運載火箭,但「上天」的價格不菲——對方給出了單枚 800 萬美元的報價。四個多月的談判失敗。
但就在回程路上,馬斯克看到了一份火箭研發造價表,如果按零部件的價格計算,一個火箭的製造成本僅為對外售價的百分之三,如果重複發射,還能更省錢。2002 年,他就成立了 SpaceX。
20 年來,SpaceX 帶來的巨大變革不言自明。下一個 20 年,馬斯克「希望火星上能有個自如運行的城市」。他同樣運籌帷幄,第一步是開發能夠攜帶衛星的火箭、軌道,將機組人員送達空間站;第二步是在太空建造全球通訊系統;第三步開始建造基地。
2021 年 3 月,馬斯克在自己的 Twitter 簡介里加上「Imperator of Mars」(火星皇帝),不少人對此嘲諷,但也有人認為「這說不定又會被他實現了」。
7.
Never grow up.
—— Walt Disney
不要長大。
—— 沃爾特·迪士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66 年,創立迪士尼的華特·迪士尼突然去世,有媒體撰文悼念:「在治癒和撫慰飽受困擾的人類靈魂方面,他的貢獻可能比世界上所有的精神醫生還要大。」
據說,迪士尼本人會在動畫師桌上貼寫著「保持可愛」的便條,也因此,那些虛擬角色都有著相比現實動物更大、更圓的眼睛,他比誰都清楚可愛的力量能夠誘發人們的憐惜。
為了治癒人們,迪士尼還找來了一群「幻想工程師」,他們負責編寫故事,也在遊樂園裡設計和故事相關的角色、表演、音樂、建築等要素。他們的目標,是要讓你進入一個沉浸感極強的場景。
早年前,迪士尼佈設了一個古老西部故事氛圍下的遊樂園,當時有工作人員將車開了進去,現場一位「牛仔」打扮的 NPC 開口質問:「這裡是 1860 年,你開輛車幹什麼。」除了卡通角色的憨態可掬,這種力求真實的造夢,都是迪士尼吸引人、治癒人的原因。
當你踏入任何一個迪士尼樂園,你就會發現,它們的設計是為了激發你內心裡的孩子,無論你的現實年齡幾何。一些心理研究表明,社會的目標導向也開始壓抑我們愛玩的天性,甚至從童年時代就被壓抑。
迪士尼覺得,如果人們沒有徹徹底底地玩樂,就沒有真正表達自己。(If you’re not having fun, you’re not truly expressing yourself.)他給的建議是,「Never grow up.」
還有好玩的「梗」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