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創發佈於差評孵化的商業財經類帳號 「 知危 」
比亞迪,如今國產新能源車行業的扛把子。
在他身上,從不缺話題:A 股市值最高突破 1 萬億元,市盈率超百倍;股神巴菲特持股十餘年,獲得 30 倍漲幅的豐厚回報後開始減持;雖然車賣得多,但每輛車賺得很少……
有人覺得比亞迪的增長太離譜了,有人覺得它實至名歸,兩邊吵得你死我活,雪球上你來我往的對罵帖,放在一起都夠出本《 資產估值原理 》了。
那麼,我們真的高估比亞迪了嗎?

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比亞迪的基本情況。
目前,比亞迪的主要業務有兩塊,一塊是新能源車、電池業務;一塊是代工業務,給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代工,在港股分拆上市,股票名稱叫比亞迪電子。今年上半年,兩塊業務分別貢獻了 72.55% 和 27.27% 的收入。
比亞迪的代工業務,起始於創始人王傳福 2002 年參觀富士康工廠,之後不久比亞迪就上線了電子產品代工業務。據媒體報道,比亞迪代工了蘋果 2020 款iPad,算是它的高光時刻。
但,代工業務主要是堆人力,是門苦生意,2022 年上半年比亞迪代工業務的毛利率只有 6.08 %,也就給員工發發工資,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賺不了多少錢。
比亞迪的看點,在於新能源車業務( 包括對外供應電池 )。
2020-2021 年,是比亞迪股價的騰飛年代,2020 年當年就翻了 3 倍。

那段時間,發生了什麼?
第一是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口罩需求暴漲,比亞迪 「 3 天出圖紙、7 天造出口罩機、10 天出產品 」,跨界生產口罩。
比亞迪當年的淨利潤達到 42.34 億,同比 2019 年翻了 2.6 倍,裡面有口罩的一份功勞。

但這只是一次性利好,後續比亞迪縮小了防疫業務。
第二是比亞迪主打安全、號稱針刺不起火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上市。
在新能源車行業發展初期,政府補貼政策傾向於高續航的新能源車,請注意 「 高續航 」 這三個字。
有便宜不佔王八蛋,企業逮著政策使勁兒薅,所以能量密度較高的三元鋰電池( 以鎳鈷錳酸鋰或鎳鈷鋁酸鋰等為正極材料 )獲得下游車企青睞,比亞迪押注的磷酸鐵鋰電池陣營的市場佔有率不高。
而在 2017 年之後,新能源車補貼逐步退坡。
更便宜、更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市場佔有率開始提高,到 2021 年,磷酸鐵鋰電池的裝機量超過了三元鋰電池。形勢比人強,靠三元鋰電池起家的寧德時代,也開始加碼佈局磷酸鐵鋰電池。

第三,就是比亞迪的新能源車。
2018 年,比亞迪的汽車( 燃油、混動、新能源加總 )年銷量達到 52 萬輛,2019 年和 2020 年銷量下滑,逐漸降至 42.7 萬輛。但到 2021 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暴漲,年銷量增長到 73 萬輛。
而今年前 9 個月,比亞迪的銷量就達到 118.5 萬輛,全年有機會實現 150 萬輛的銷量目標。

雖然 2019 年和 2020 年比亞迪車的銷量下滑了,但據國信證券統計,比亞迪旗下乘用車的均價卻沒怎麼跌。

資料口徑:根據乘聯會提供的車型銷量資料,及汽車之家上的售價資料,計算所有乘用車車型的加權平均售價。
比亞迪的車均價從 10 萬以下逐漸提高到 10 萬- 20 萬區間,說明比亞迪的車逐漸得到國產消費者的認可,賣得上價了。
而隨著比亞迪車的銷量觸底回升,用大規模固定資產折舊的成本、銷售、管理、研發費用分攤到每一輛車上計算,單車成本在逐漸降低,比亞迪的單車利潤越來越高。

2022 年一季度,比亞迪單車利潤在2400 元左右,二季度,單車利潤7000 元左右,螺旋暴漲了屬於是。
根據比亞迪的預告,今年比亞迪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為 91 億-95 億元,而比亞迪過去三年總計也就 88.93 億元的淨利潤。

簡單算個賬,比亞迪第三季度利潤 55 億- 59 億元,取較低值,55 億元,假設代工業務的利潤和二季度一樣,4.5 億元,那麼,新能源車還剩 50.5 億元利潤。
第三季度比亞迪乘用車銷量 53 萬輛,用 50.5 億元淨利潤除以 53 萬輛車,單車利潤在 9528 元左右,還在繼續漲。
有分析師預期,得益於交付車型漲價,及規模效應發揮,比亞迪今年 Q4 單車盈利還會有小幅提升,預計明年單車利潤仍可維持 1 萬元。
接下來,就是本編輯部最喜聞樂見的按計算器環節了
目前,分析師預期到 2025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達到 1000 萬輛。假設比亞迪有 30% 的市佔率,那麼年銷量會達到 300 萬輛。這也就相當於它今年銷量的兩倍,看起來不難實現,因為 2021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 352.1 萬輛,跟未來 1000 萬輛的市場發展空間來比,空間是足夠的。
1 輛車賺 1 萬,那麼到時候比亞迪年利潤就有 300 億。給個 30 倍市盈率不過分,比亞迪就有 1 萬億市值了。
你這麼一看,比亞迪現在市值 7000 多億,談不上高估,相對合理。
這還沒完,2021 年中國新能源車佔全球市場份額 53%,如果比亞迪在海外市場也有所斬獲,賣他個幾百萬輛,那麼比亞迪的前景更是美妙。
這也不是不可能。
據比亞迪披露,8 月份比亞迪共海外銷售新能源乘用車 5092 輛。
今年 7 月,比亞迪宣佈進入日本市場,首批車型將從明年 1 月開始銷售;8 月,宣佈今年四季度開始在德國、瑞典兩個市場銷售;10 月,比亞迪宣佈進入印度乘用車市場。
此外,比亞迪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落址泰國,年產能 15 萬輛,覆蓋東盟國家,預計將於 2024 年開始運營。

今年 9 月 22 日,比亞迪官網網址從 www.byd.com 改成 www.bydglobal.com,新增了 「 global( 全球 )一詞 」。

看起來,比亞迪的夢想是星辰大海,是整個世界。
但,夢想是與風險齊驅的,知危編輯部認為,在美好的未來中,競爭也是很殘酷的,而市場上的每個玩家都很樂觀,都認為自己能贏。
其實,全球汽車市場是一個存量、低速增長的市場。

A 品牌多賣一輛車,B 品牌就少賣一輛車,競爭十分激烈。近些年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傳統燃油車就步步倒退。
福斯集團 2020 年銷量下滑了 15.2%,2021 年繼續下滑 4.5%。於是,福斯集團宣佈分拆保時捷上市融資( 最近又有傳聞大眾將把蘭博基尼分拆上市 ),拿錢轉型新能源車。
10 月 20 日,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中宣佈,特斯拉下一代汽車的生產成本僅有 Model 3 的一半,產量則有可能高於現在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總和,未來特斯拉的市值將超蘋果、沙烏地阿美總和。( 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做到了成本減一半,車價也會相應下降,會跟比亞迪貼身肉搏 )
今年初,華為餘承東說,「 華為問界年銷量要迅速超過 200 萬輛。」
10 月 19 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 Twitter 上說,「 我們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行業前五,並且每年出貨量超過 1000 萬輛。」

你看,資本大佬們在賣車這方面,暢( chui )想( NewB )一個比一個猛。
好傢伙,合著大家都贏麻了,沒有輸家是吧?
如果不能所有人都贏,那比亞迪的壓力不小。
回顧歷史,需要不斷推新品的汽車行業,總是風水輪流轉的。
2012-2013 年,長城憑藉 SUV,做了兩年的自主品牌銷售冠軍;2014-2016 年,轎車、SUV 兩把抓的長安汽車接過自主品牌銷售冠軍的王位;2017-2021 年,整合沃爾沃技術的吉利汽車連續五年蟬聯自主品牌銷售冠軍。
比亞迪的銷冠寶座、單車利潤能夠持續多久,都需要打個問號。
今年 4 月,比亞迪推出了總額 18 億元的員工持股計劃,股權解鎖條件為 「 以上一年營業收入為基數,2022-2024 年營收增長率分別不低於 30%、20%、20%。」
這沒有考核利潤的增速,條件看著有些寬鬆,有可能是想給功臣們發點錢。
另一種可能是,他們認為未來的利潤增長,不會像最近一樣猛了。
撰文:拾月
編輯:大餅
聲明:
本文僅供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如果您覺得本文寫的還不錯
歡迎關注差評孵化的商業財經類賬號:知危( ID:BusinessAlert )
